中國京劇新生代的領軍人物,餘派第四代傳人王珮瑜,曾經在董卿的《朗讀者》節目,用獨特的京劇韻白,將蘇東坡的《赤壁懷古》,獻給餘派最好的傳人孟小冬。
王珮瑜不止一次提起:
第一次聽到孟小冬的《搜孤救孤》,有一種被擊中的感覺,我愛上了京劇,,就是那一剎那。
而《搜孤救孤》,是1947年孟小冬在上海大亨杜月笙的60歲生日堂會上演唱的傳世曲目。
據說當時原本只賣五十萬元一張的門票,竟然被炒到了五百萬元一張,票價高過了同期演出的梅蘭芳。
由此可見孟小冬在京劇藝術上的造詣非同一般。
而孟小冬和梅蘭芳、杜月笙這兩個傳奇人物纏綿悱惻的愛情,也註定了她的傳奇一生。
01
1907年,孟小冬出生在一個父祖叔伯都是京劇名角的梨園世家。
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薰陶長大的孟小冬,日後成為名角兒也就不意外了。
在孟小冬大概7、8歲那年,父親孟鴻群在一次演出中突然身體不適暈倒了。
正當戲班子為中斷的演出手足無措之時,年幼的孟小冬卻淡定地安撫在後臺剛剛清醒過來的父親說:“爹爹,您身體不好,就先歇一會,歇好了再上臺,我先去給觀眾們唱一段,免得大家等得著急。”
說完不等大人們反應過來便轉身上臺,落落大方對著臺下焦躁不安、狐疑不定的觀眾深深鞠了一躬說:“我爹爹突然身體不適,暫時不能馬上上臺,下面就由我給大家清唱一段《捉放曹》,算是給大家賠個禮。”
聽他言,嚇得我心驚膽戰……
這一聲剛落,臺下頓時掌聲雷動,觀眾叫好不斷。
先不說驚人的唱腔,單憑一個7、8歲小女孩勇敢擔當的氣魄,年幼的孟小冬也值得最熱烈的掌聲。
那次暈倒後,孟鴻群便癱瘓在床。父親的身體變故,讓孟小冬提前接過家族的衣缽,開始走進梨園行當。
孟小冬的第一個師傅,是孫派老先生仇月祥,也是孟小冬的姑父。
但孟鴻群囑咐仇月祥:孟小冬只能以老生開蒙,絕不能入旦行。
父親深知旦行唱戲生涯太短暫,想要謀生不容易。他更怕女兒一旦唱紅,會被無良官宦擄去做妾,成為籠中金絲雀。
父親讓孟小冬唱老生的決定,於是就有了後來梨園戲子最特別的一位:
一個嬌柔女子,卻掛髯口,著厚底靴,眉梢吊起,扮相英武,嗓音寬亮,唱腔了無雌音,一出口便驚豔四座。
只是孟鴻群萬萬沒有料到,唱老生的孟小冬,日後也終是沒有逃過籠中鳥金絲雀的命運,不過不是被擄去的,而是孟小冬為了愛情心甘情願的。
02
師傅仇月祥在孟小冬身上下足了功夫,再加上孟小冬天資聰穎,又十分吃苦努力,學了一段時間後,小小年紀的孟小冬實力已不在成人之下。
仇月祥帶上8歲的孟小冬客串《烏盆記》。
孟小冬一開口,她字正腔圓,咬字清晰的嘹亮嗓音便驚豔四座。人們紛紛覺得驚奇,這個年僅8歲的孩子,身為女娃,唱腔卻絲毫不露雌音。
孟小冬新聲乍試,便震驚四座,自此在上海戲曲界一炮打響。
在一次演出中,觀眾席有一位30來歲的男子,在孟小冬一曲唱完後便迫不及待奔向後臺,給孟小冬獻花。
此人便是日後稱霸上海灘的青幫頭子杜月笙。
那時年僅11歲的孟小冬不會想到,自己之後的命運,會跟對方緊緊連在一起。
獻花之後,杜月笙非常關照孟小冬,並熱心推薦孟小冬去自己的師傅黃金榮的共舞臺演出。
在共舞臺,孟小冬的演出杜月笙每場必看,儼然成了她的鐵桿粉絲。
黃金榮與張嘯林、杜月笙並稱“上海三大亨"。他經營的共舞臺,是一個可以讓人走紅的地方,也是一個勾心鬥角、得勢失勢僅是旦夕之間的複雜場所。
在共舞臺的孟小冬目睹了名伶們在耀眼的光環下,他們可以掌控舞臺,卻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當時,京劇界流傳這樣一句話:
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
如果所處的地方沒有高人,即便再紅,也難免有坐井觀天之弊。
一來為了遠離是非之地,二來為了精進技藝,在共舞臺一年合同期滿後,孟小冬便隨父親和師傅前往京城。
03
當時的北京,以梅蘭芳為首的“四大名旦”,和以餘叔巖為首的“四大鬚生”,都正當盛年。
在大咖雲集的京城,想要在戲曲界立穩腳跟,也絕非易事。
孟小冬進京並沒有著急登臺演出,而是拜在老生陳秀華門下,以一種新人的姿態,謙卑地學習、提高。她閉門不出,日復一日潛心練習。
半年之後,孟小冬正式登臺演出,一曲《四郎探母》,便讓她紅遍京城,並獲得“冬皇”這一霸氣美譽。
當時有劇評家這樣評價孟小冬:
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不少不得志的同行都覺得孟小冬太走運了。
但看似好運的背後,沒有日復一日的努力積累,又哪會有突然的一炮而紅。
自認為小角色的孟小冬,不知道自己早已得到了那些京劇大家們的欣賞,甚至大名也已經傳到梅蘭芳的耳朵裡了。
美而不自知,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1926年,年僅19歲的孟小冬與梅蘭芳合作了一場《游龍戲鳳》。這齣戲寫的是明武宗正德皇帝出訪時挑逗李鳳姐。
身為女性的孟小冬扮演男人,身為男性的梅蘭芳扮演女人。舞臺上便出現了乾坤顛倒的情形,由女子調戲男子。
那時男女同臺演出才剛剛開始解禁,大概在那個時代這種情形太難看到了,臺下觀眾一片亢奮,掌聲雷動,不斷有人叫好。
“梅黨”中的一些人,竟入戲太深,想著如果將這兩人撮合到一起,也是京劇舞臺上的佳話。
當時“梅黨”中最重要的三人分別是齊如山、李釋戡和馮耿光。
齊如山、李釋戡幫梅蘭芳寫劇本,探討藝術,馮耿光是中國銀行Quattroporte,幫梅蘭芳打理經濟事務。
其實“梅黨”就類似於現在的經紀團隊,但比現在的經紀團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梅蘭芳那時已有兩房妻室,二房福之芳性格強勢,尤喜參與梅蘭芳的事業。
當她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就引起了“梅黨”中很多人的不爽,大家對這位梅夫人都不太待見。
當他們看到孟小冬色藝雙絕,性格大方又好相處,於是撮合梅孟二人的玩笑話,便成了一種想法。
梅蘭芳對於“梅黨”的撮合也是高興的,他也夢想著跟一位有靈性的女子臺上臺下皆為夫妻。
齊如山和李釋戡一向喜歡雅事,便自告奮勇當起了媒人。
起初孟小冬沒有馬上答應,她並非不喜歡梅蘭芳,只是梅蘭芳已有兩房夫人,如果嫁過去,只能是個妾。這種身份,是孟小冬不能接受的。
但兩個媒人承諾孟小冬嫁過去不住梅家,而是單獨另擇婚房,不會受委屈。
就這樣,20歲的孟小冬在“梅黨”的極力撮合、遊說下,和梅蘭芳舉行了婚禮。
因為梅孟二人身份特殊,又考慮到福之芳的強勢,婚禮簡單低調,是在“梅黨”馮耿光的馮公館舉行的,前往賀喜的也都是些平時經常往來的友人。
04
巴爾扎克說過一句話:
從高層次來說,男人的生活是名譽,女人的生活是愛情。
孟小冬自結婚後,就輟演了。她被梅蘭芳“金屋藏嬌”在倆人的單獨愛巢“綴玉軒”中,過起了金絲雀的籠中生活。
當年父親不讓孟小冬入旦行,就是為了規避這種命運。誰想學了老生的孟小冬,為了愛情,還是墜入了父親不願看到的生活中。
應了“樂極生悲”這話,梅、孟二人你儂我儂的甜蜜沒有維持多久,就被一樁槍殺案擊潰得破碎不堪。
就像現在有些走火入魔的粉絲一樣,孟小冬的一位戲迷,也做出傷人害己的極端行為。
這位戲迷得知梅、孟成婚的訊息,不知是嫉妒女神被人搶走了,還是怨恨梅蘭芳的金屋藏嬌讓自己再也看不到女神的演出了,於是一股邪惡的火焰在他心中升起。
這位失去理智的粉絲持槍闖進梅孟的宅院,誰知卻開槍誤殺了梅蘭芳的一位友人。
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險遭殺身之禍,京城一片譁然。
一些無良報紙為了吸引讀者眼球,甚至歪曲成行凶者和孟小冬原本是情侶,被梅蘭芳橫刀奪愛,才釀此慘劇。
這種結局是當初撮合梅孟二人的“梅黨”萬萬沒有料到的。
雖然孟小冬也是受害者,但悲劇因她而起,在“梅黨"心中,孟小冬的地位自此下落。
而梅蘭芳為了儘量減少輿論壓力,也幾乎很少去孟小冬的綴玉軒了,二人感情就此走向低谷。
可伶的孟小冬,結婚不到一年,便過上了類似獨居的壓抑生活。
讓孟小冬毅然決定走出梅蘭芳的生活,是隨後發生的兩件事。
1930年,梅蘭芳的大伯母去世。一身素衣的孟小冬以梅蘭芳妻子的身份前往梅宅弔唁,卻被二夫人福之芳派人攔下,連門都不讓進。
而梅蘭芳也選擇了妥協預設的應對方式,要孟小冬先行離開。
梅蘭芳的態度讓孟小冬心如死灰。原來,嫁給梅蘭芳多年,她依舊是梅家的外人。
不久,“梅黨”幫梅蘭芳在福之芳、孟小冬二人之間做抉擇的話,傳到孟小冬的耳朵裡:
福之芳是可以服侍人的,孟小冬是需要人服侍的。為了梅蘭芳的幸福計,建議“舍孟留福”。
此時,孟小冬才體味到做妾的卑微。
她正式和梅蘭芳提出分手,並霸氣撂下一句話: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也不會比梅蘭芳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不會比你差。
一對梨園佳偶,就此分道揚鑣。
05
在和梅蘭芳的這段情感糾葛裡,孟小冬除了耗去巨大的心力,還中斷了熱愛的事業。
她收拾好感情的殘局,拜在餘叔巖的門下,從此潛心於京劇尤其是餘派老生的表演藝術。
當年,京劇界“無聲不學譚,無派不學餘”。
餘叔巖本是“譚派”創始人譚鑫培的徒弟,後自創門派,開創了韻味醇厚、以淡求濃、意境深遠的“餘派"唱腔。
在那幾年裡,凡經餘叔巖指導過的戲,孟小冬都已經掌握得十分紮實了。
入餘門學戲五載,孟小冬幾乎處於息演的狀態,但她的藝術造詣卻上了一個新臺階。
1943年,餘叔巖離世。
孟小冬成了京劇老生餘派創始人餘叔巖唯一的關門女弟子,也是餘派唯一得到了衣缽真傳的人。
孟小冬為師“心喪三年”,從此三年不再登臺演出。
1947年,上海大亨杜月笙60歲生日,特在上海中國大戲院舉辦了7場賑災義演,3場生日堂會。
孟小冬再次出山,連演兩場《搜孤救孤》。
這是孟小冬拜師餘叔巖之後的第一次正式演出,也是她最後一次公演,堪稱“廣陵絕唱”。
演出還未開始,五十萬元一張的門票,竟被炒到了五百萬一張,而且一票難求。
同期梅蘭芳還有八場演出,只是與孟小冬的兩場錯開,但孟小冬的票價竟高過了梅蘭芳。
當時曾有人撮合兩人再次同臺,但兩人都回絕了。
往事成煙,愛也成往事。
孟小冬終於兌現當年撂下的話:
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也不會比梅蘭芳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不會比你差。
06
孟小冬再嫁的人,是跺跺腳上海灘便要抖三抖的青幫老大杜月笙。
那時,杜月笙已經有了四房太太。在舞臺上輝煌半生的孟小冬,卻一生陷在做妾的卑微愛情裡。
杜月笙對孟小冬的情愫,早在孟小冬剛剛成名時就有了,那時的杜月笙正當盛年。
當年得知孟小冬與梅蘭芳成婚,杜月笙失落之餘卻沒有去打擾。
在孟小冬感情受傷時,他挺身而出,幫她處理與梅蘭芳的分手事宜。
北京周邊戰事頻發之時,他擔心孟小冬的安危,派專機把她接到上海避難。
在孟小冬想拜餘叔巖為師時,他又從中周旋相助,鼎力支援。
張愛玲說“愛一個人會低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
這話同樣適用於青幫大佬杜月笙,為了孟小冬,他甘願低到塵埃裡。
只是當他如願抱得美人歸時,一個是英雄末路,一個是美人遲暮。
1950年,杜月笙準備從香港全家移民美國,在他清點全家需要辦的27個護照時,把孟小冬也算在內。
無名無分跟了杜月笙多年的孟小冬在一旁幽幽說了句: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
其他人沒聽懂,但杜月笙聽懂了。
於是在時局緊張的亂世中,在病痛折磨的病榻前,杜月笙以最高規格和孟小冬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並讓孩子們稱孟小冬“媽咪”。
這一年,孟小冬43歲,杜月笙62歲。
有人說,是杜月笙成全了孤傲如梅的孟小冬追逐一生的名分。而孟小冬,又何嘗沒有成全杜月笙錯愛一生的深情。
07
1951年,杜月笙去世。
孟小冬獨自一人移居臺灣,此後從未回過大陸,也再沒見過梅蘭芳。
1977年,孟小冬的人生走到盡頭,享年70歲。
遵從她的遺願,孟小冬的墓碑上沒有刻“誰之妻”、“誰之母”的字樣,而是由孟小冬晚年的知音張大千題寫“孟太夫人墓”。
孟小冬的一生,從來就不是誰的誰,即便不遇到梅蘭芳,不遇到杜月笙,她也始終是那個在京劇舞臺上獨自精彩、獨自綻放的閃耀“冬皇”孟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