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道德經》第76章
在《道德經》第76章中,老子通過對萬物生時柔弱、死後堅強這一自然現象的觀察,用生動的實例說明柔弱勝剛強的自然規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柔弱”,指人體的柔軟;“堅強”,指人體的僵硬。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柔軟,死了以後身體變得僵硬。
人活著的時候是有生機的,身體靈活,行動自如,身體摸起來特別柔軟;而一旦失去了生機就會死去,筋骨僵硬,變成冷冰冰、硬邦邦的一具死屍。所以,人越“堅強”,就越沒有生命力。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脆”,柔弱,指草木形質的柔軟;“枯槁”,形容草木的乾枯。萬物、草木活的時候是柔軟脆弱的,到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
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當它有生命力的時候,內部充滿了汁液,提供營養,滋潤動植物,它的組織會柔軟。一旦沒有營養輸送,生命力也就喪失了,就會形容枯槁、僵硬易折。
老子通過觀察人類和草木的生存現象,發現成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狀態,而死亡的東西都是堅硬的狀態,從而得出了一個結論:“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類別、類型。堅硬的東西都屬於走向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都屬於存活的一類。老子的結論蘊涵著這樣一個道理:強悍的東西易失去生機,柔韌的東西則充滿著生機。
老子告訴我們,生命的硬核不是強大外表,而是那些柔弱、能滋潤我們身心的東西,是一種無形的軟實力,讓我們有生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生命的長度是有限,而生命的寬度是無限,道德、能力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東西,卻賦予生命以價值,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增加了我們有限生命的高度。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折,折斷。因此說兵力強硬就會滅亡,樹木強硬就會折斷。
“兵強則滅”,老子並不是說在戰鬥中兵力強大反而會失敗,自而是說兵強而發動戰爭則不可能贏得戰爭,而是說如果一味窮兵黷武、爭強好勝,到處樹敵,成為眾矢之的,最終必然走向滅亡。正如《司馬法·仁本》所云:“國雖大,好戰必亡。”
秦王朝當初以雄厚的物質基礎、強大的軍事實力相繼滅掉六國,吞併天下,其不可謂不強大。但是在統一六國之後,秦朝依舊不收斂這種強大的武力,四處開邊,征伐無度,並用強大的軍隊來對內欺壓百姓。結果,短短十五年,秦王朝便告滅亡。
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所向披靡,先後攻滅金國、西夏、雲南大理國、南宋,最終統一中國。成吉思汗及其後世子孫曾舉行過3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了一個佔歐亞大陸四分之三的超級大帝國。馬上得天下,依舊依恃武力治天下,短短几十年,這個大帝國便崩潰了。
“木強則折”,樹木粗壯,利用價值較大,反而容易被當成目標而被砍伐。
於是,老子得出這樣的結論:“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強大的一頭總是在下邊,柔弱的一頭總是在上邊,就是說想居於上位,就要柔弱。
老子認為,“物極必反”,壯盛是走向敗亡的徵兆,柔弱則是生命力的體現。
《道德經》第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能勝過它,可以水滴石穿。
韓愈:“自從齒牙缺,始慕舌為柔。”牙齒很堅硬,但到一定年齡就會掉了,舌頭很柔軟,直到生命終結還存在。
《道德經》第9章:“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刀刃太鋒利了,便很容易損壞,不能長久保持。
《道德經》第23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狂風颳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老子通過列舉一系列自然現象,說明“柔弱勝剛強”這個道理,勸告人們要優先選擇“柔弱”,而儘量避免“剛強”。
柔弱是生命的狀態,不是軟弱的一種表現,而是柔韌有彈性,可伸縮性強,更有生命的張力。
太強太硬容易受傷,太直太方容易折斷,易折的強其實不是真強,而強硬、僵硬無彈性,是死亡的狀態。
事物的興衰生滅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條件,不要只認為用強才能解決問題,要靈活對待,做人做事懂得要適當柔弱,讓自己變得有彈性,張弛有度,“以柔克剛”才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要善於以柔弱的態度來對待自己,遇事不鑽牛角尖,知道自己很弱小就要奮發圖強,這樣才會有大的進步;以柔弱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遇到難事時不要硬碰硬,學會迂迴曲折,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最終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