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常言道“善惡終有報”,但這僅僅只是人們用於約束自己的一句警示語,卻不是闡述某種客觀規律,所以現實中往往會有些事與願違的事情存在,但文學作品中則常常能將這句話變成“客觀規律”一般。

不過或許是為了更符合現實,金庸的故事中也存在一些“不公”的例子,比如他筆下的諸多惡人最後的結局就算不上大快人心,比如《天龍八部》中的“大輪明王”鳩摩智就是如此。

(鳩摩智劇照)

鳩摩智這一生也算是作惡多端了,然而金庸賦予他的結局卻僅僅只是走火入魔,後來便回了吐蕃,但這真就是他的結局嗎?這個角色身上是否還會發生更多故事?結合書中的細節,或許鳩摩智的結局可不僅僅只是功力盡失而已。

一、作惡多端的明王

與傳統的武俠小說只有一兩個大反派的設定不同,《天龍八部》的世界裡可謂惡人橫行,書中之人各懷鬼胎,甚至可以說就沒幾個人算得上是純粹的好人,而鳩摩智也是一個相對複雜的角色。

論手中沾染的罪惡,他或許遠不及四大惡人或“星宿老怪”丁春秋,畢竟那些人是純粹的惡,而鳩摩智則不同,他本質是個習武成痴之人,他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武功水平可以不擇手段地做出一些違背正道的事。

(四大惡人劇照)

但毋庸置疑,鳩摩智始終算是個壞人,他以“吐蕃第一高僧”自居,卻沒有半點慈悲之心,當然,讀過原著的人都知道,鳩摩智的確是沒殺過幾個人,但就拿他對段譽的態度來說,他有好幾次都是衝著弄死段譽去的。

比如少室山大戰時的這段描述就很直觀:“段譽趕到之時,聽到那老僧正在為眾人妙解佛義,他只想繞到那老僧對面,瞧一瞧他的容貌,不料鳩摩智忽然間會下毒手,胸口竟然中了他一招‘火焰刀’。”

要知道金庸賦予火焰刀的評價是“趨近魔幻級別”的神功,與六脈神劍一樣,屬於能夠“化氣為形”的上乘武學,一般人若中了他這一招火焰刀只怕難免當場斃命,得虧段譽是主角,這才保住一命。

等於說不是明王不想殺人,而是段譽命夠硬,鳩摩智始終是壞人,他理應自食惡果。

二、過於突兀的大徹大悟

從明面上來看,金庸賦予鳩摩智的結局是過於仁慈了。

西夏駙馬大選一節,鳩摩智因為強練《易筋經》而走火入魔,正如掃地僧在藏經閣中指點蕭遠山和慕容博時說的那般,修煉少林武功往往需要相應的佛法去化解體內的戾氣,而鳩摩智雖然武學天賦極高,奈何慈悲之心卻不夠,境界匹配不上武功,體內的戾氣自然越積越多,久而久之便走火入魔。

(段譽、木婉清、鍾靈劇照)

當然,金庸安排鳩摩智在枯井之中走火入魔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給段譽“開掛”,儘管段譽先前已經憑藉北冥神功從二十多位高手那兒吸走了內力,但那些高手的內力卻遠不如鳩摩智的精純,虛竹已有逍遙三老的內力加持,同樣作為主角的段譽自然也急需一波提升,在這樣的前提下,鳩摩智成了段譽的經驗包也合情合理。

但金庸處理這段劇情的時候大可讓鳩摩智在被段譽吸走畢生內力之後就“順便”死去,那樣不就既成就了段譽,也讓鳩摩智罪有應得了嗎?

而且此時金庸還安排鳩摩智上演了一場大徹大悟的戲碼,原著道:“鳩摩智半晌不語,又暗一運氣,確知數十年的艱辛修為已廢於一旦。他原是個大智大慧之人,得高明上師傳授,佛學修為亦十分睿深,只因練了武功,好勝之心日盛,向佛之心日淡,至有今日之禍。他坐在汙泥之中,猛地省起:‘如來教導佛子,第一是要去貪、去愛、去取、去纏,方有解脫之望。我卻無一能去,名韁利鎖,將我緊緊繫住。今日武功盡失,焉知不是釋尊點化,叫我改邪歸正,得以清淨解脫?’

(鳩摩智大徹大悟劇照)

做了那麼多年的惡,如今功力盡失就要洗白,這不是扯呢?還真就應了那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讓那些好人怎麼想?顯然這樣的結局對於鳩摩智而言過於幸運了。

如果他沒能死在《天龍八部》正篇故事中,那就讓他死在彩蛋中吧,而金庸在《神鵰俠侶》中的一番描述或許就是在暗示鳩摩智的結局。

三、《神鵰俠侶》中的暗示

《神鵰俠侶》中,那反派金輪法王雖是蒙古國師,但他的一身武功其實是在吐蕃學的。

比如他與郭襄的這番對話就交代過這一事實:“郭襄俏臉上一陣紅暈,笑問:‘大和尚,請問你的法名。’國師道:‘我叫珠穆朗瑪。’珠穆朗瑪是吐蕃境內一座高山之名,此峰之高,天下第一,國師所學佛法武功源自吐蕃,他隨口說出來,隱有武功高極、無人可及之意。

而金輪法王所修煉的那龍象般若功自然也是源自吐蕃的一門神功,天資過人的金輪法王后來是將這門神功修煉到了第十層,每一招都有十龍十象之力,即便是五絕級別的高手面對擁有如此巨力的他也顯得無計可施,周伯通就不敢硬接他的招式,由此不難看出龍象般若功有多精妙。

正如前文所說,鳩摩智的大徹大悟顯得過於突兀,以他的性格,怎會甘心當個普通僧人?所以後來的他極有可能會回到吐蕃繼續鑽研武功,比如龍象般若功。

(金輪法王劇照)

《神鵰俠侶》第三十七回中就給出過暗示:“北宋年間,吐蕃曾有一位高僧練到了第九層,繼續勇猛精進,待練到第十層時,心魔驟起,無法自制,終於狂舞七日七夜,自絕經脈而死。

《天龍八部》的故事恰恰就是發生在北宋哲宗時代,如此看來,這裡提到的將龍象般若功修煉至第九層之後便走火入魔的僧人會不會就是鳩摩智呢?至少這二者的形象是十分匹配的,由於常年習武,鳩摩智已落得一身毛病,後來強練龍象般若功自然只能功虧一簣,甚至因此喪命。

若劇情是照這個方向發展,似乎也更符合讀者對“善惡終有報”的期許。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段譽聯手虛竹,能贏獨孤求敗嗎?金庸的回答是隻有一個人能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