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師說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意思是說見性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外面求不到任何東西。
比如修行,“法”從哪裡求?
從自性中求,佛說的那些經,只是給你當參考的資料,不能執著於經文中的內容,如果非要從經裡面求,那就錯了,因為經裡面什麼都沒有。
“本自具足”,就是具足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在自性裡頭。
在《大學》和《中庸》中,性在學理上叫作稟性。
稟性這個稟字有寫成“秉”的,這兩個通用。
稟是什麼?是每個人生來自己帶來的,不但是人類,甚至小狗、小貓等一切生物的稟性都是不同的。
正因為秉性是不同的,所以行事不能一味的模仿照搬別人,修行不能模彷彿陀,要走自己的路,從自身中尋求突破才是最容易的。
這便是佛法中提倡我們要本自具足的含義,不止修行如此,世間的一切教育都是如此。
如有些人會因為孩子的所作所為達不到自己的預期而苦惱,殊不知環境的影響力會引起重複,從而成為習慣,繼而佔有孩子的全部生命,然後透過思想、言語和行為來顯示它自己。
因為任何事情只要違背了一個人的性向或性格,就不能持續長久。
曾有一位高僧回答過兩個問題,盡顯人生大智慧,第一個便是關於教育的。
在一次講堂中,有一位家長曾向臺上的僧人問到:請問法師,我的小孩不聽話、不愛學習怎麼辦?
僧人微微一笑:您影印過文件嗎?
家長回答說:影印過。
僧人問道: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錯字,您是修改影印件還是修改原稿?
趁著家長思考的時間,僧人繼而解釋說:原稿和影印件同時改才是最好的,孩子是父母的未來,父母更是孩子的未來。
一句話點醒了家長,這種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每個做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後有出息,卻忽略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能給孩子帶來正確的人生觀念。
第二個問題是一位修行人問的。
他面對僧人抱怨道:為什麼我努力了還是得不到?唸經行善了,命運卻不變?
看著他一臉茫然,僧人說:我給你拿五百塊錢好不好?
修行人有些不解,但還是說道:師父,你的錢我可不敢要。
僧人一笑:我是要你幫我辦一件事情。
修行人問:師父,你說辦什麼,我絕對幫你辦好!
僧人回答道:幫我買一輛汽車。
修行人滿臉驚訝:五百塊怎麼能買到汽車呢?
僧人臉上的笑意更深:原來你知道五百塊買不到汽車啊,不只是你,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絞盡腦汁,只想付出一點點,便想得到很多,但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