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某縣有個書生名叫安平君,家境殷實,為人樂善好施。
有一日,安平君正在家中賞花,忽然來了一個和尚,安平君馬上準備齋飯,飯後安平君問:“師傅從哪裡來?”
和尚說:“貧僧從廬山東林寺來,寺中要建一尊佛像,貧僧下山化緣,尋找大善之人。來到此地,聽說官人是大善人,所以前來化一尊佛像。”
安平君認為這是好事呀,馬上讓書童告訴妻子王氏。一會兒書童取出五十兩銀子,送給和尚。
和尚笑著說:“不用這麼多,二十兩就好。”
安平君說:“師傅不要嫌棄,如果建了佛像還有剩餘,那麼就印一些佛經,送給香客結個善緣。”
和尚於是收下,放在包裹之中。
辭別安平君之後,走了沒幾步,和尚忽然想到:“剛才這位施主宅心仁厚,我略懂一點面相,此人目下有死氣,恐有大難。我還是告知這位施主,讓他小心為妙。”
於是和尚返回安平君家,對他說:“貧僧略懂一點面相之術,施主眉眼之中有晦氣,恐怕今年會有大難,最好不要出遠門,明年便相安無事。”
安平君點點頭,算卦看面相這種東西從來不信,所以也沒當回事。
送走和尚,安平君回到後院,對王氏說:“剛才的大和尚也有意思,見我給的多,沒話找話,專程回來告訴我今年會有大難,讓我不要出門。”
王氏卻說:“有些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再說和尚見多識廣,你還是小心為好。”
安平君笑了笑,說:“我又沒做虧心事,怕什麼。”
說完便出去訪友了。
過了幾天,春暖花開。
範代來到安家賞花,無意撞見一個美貌丫鬟,於是悄悄把丫鬟帶到後院的小亭子裡,二人卿卿我我。
安平君路過後院,看到二人正在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大喊一聲,說:“姐夫,你幹什麼?光天化日,要不要臉了!”
範代只好放了丫鬟,氣呼呼的轉身離去。安平君繼續招呼其他客人,沒有理會範代。
安平君收到來信十分開心,告訴王氏自己要去汴梁。
王氏問:“為什麼?”
王氏說:“官人去不得,你忘了前幾日那個和尚說的,今年你不要出遠門,再說咱們兒子年紀還小,這麼大一家子,我一個人怎麼忙的過來?還是明年再去吧!”
安平君擺擺手,讓範代收拾東西,隨自己去汴梁。
第二天,安平君帶著範代和書童就出發了。
當時三月末四月初,天氣十分舒適,安平君租了一條船,行了幾日。
兩個船伕一個姓張,一個姓趙,都是範代找的,實際上二人並不是普通船伕,而是強盜。
範代自從那一天被壞好事,便懷恨在心,想著報復。
於是找了二人,這一天晚上,範代叫來張船伕,趙船伕,說:“我這個親戚的箱子裡有二百兩銀子,還有許多貴重禮物,只要你二人聽我安排,我便把這些東西與你們平分。”
張、趙二人聽說十分滿意,說:“沒問題。”
半夜三更的時候,範代忽然大喊:“有賊!”
安平君不知是計,急忙起身查看,剛把頭探出船艙,張船伕就刺來一刀,趙船伕將屍體推到河裡。
書童聽到喊聲,剛要呼救,也被推到河裡。
範代和二人打開箱子,把銀子分了,張、趙二人划船原路返回,範代帶著銀子去了蘇州。
也許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由於範代大意,小書童被扔到河裡,並沒有淹死,竟然漂到岸邊。
有一個漁夫看到書童,便救回家中,等書童甦醒,才知道發生了搶劫。
漁夫問:“那你現在要去哪裡?”
書童:“我家主人遇難,現在生死未卜,我又不認得回家的路,希望老爺爺收留我。”
漁夫:“那你先在我家住下,以後再想辦法。”
書童跪地拜謝漁夫。
話說被害當晚,安平君喪命之後,屍體一直漂,最後漂到了桂花港,此地十分偏僻,岸邊只有一個林法寺。
當晚寺廟正在做法會,來到桂花港放水燈。忽然有一個和尚看到漂來一個人,渾身是血。
另一個和尚說:“這一定是路過的客商,遇到強盜了,屍體漂到這裡的。”
老和尚說:“我們是出家人,應該慈悲為懷,趕緊把屍體撈起來,給他埋了。”
眾人忙活了一會兒,把安平君的屍體埋好,然後繼續放水燈。
第二天縣令帶人整修港口,有人在岸邊挖出一具屍體,經過調查,縣令認為附近的林法寺嫌疑最大。於是叫來眾和尚詢問。
老和尚說:“昨日我寺做法會,發現河中漂來一具屍體,我們本著慈悲為懷,便將他埋了,至於死者是什麼人,兇手又是何人,我們一概不知。”
縣令大怒,說:“和尚還不認罪?這個屍體身上明明有傷口,我一看就知道是被人謀害,這裡方圓十里只有你們一座寺廟,不是你們乾的還會是誰?”
和尚說:“大人冤枉,貧僧真不知道!”
縣令:“不是你們乾的,那你們為何埋了屍體,不就是毀屍滅跡?”不由分說,縣令把林法寺的和尚一共二十二人,全部關入大牢。
三日後,有一欽差南下剛好路過此地,發現獄中關押了二十多個和尚,詢問才知道和尚謀害人命。
欽差心想:如果真是和尚行兇,就應該把屍體扔到河裡,根本不需要埋了。
於是欽差住在縣衙,調查和尚一案。
一晃過了半個多月 ,案子毫無進展。
這一天,書童跟著漁夫爺爺去賣魚。
張,趙二人正在船上喝花酒,張船伕看到有人賣魚,便喊住漁夫買魚。
書童認出就是當日謀害主人的兇手,於是悄悄告訴漁夫。
漁夫說:“老天有眼,我聽說欽差大人正在縣城,我看住他們,你快去報案。”
書童馬上上岸,直奔縣衙,見到欽差大人,跪地便哭。
欽差問他有何冤屈。
書童便把主人如何被害,自己如何活命說了一遍。現在謀害主人的兩個人正在喝酒。
欽差聽了,馬上讓人跟書童來到河口,抓住張趙二人。
然後讓書童去看屍體,是不是他家主人。
書童看後,哭著說:“正是我家主人。”
張,趙二人無奈只好承認罪行,被欽差關入大牢。
二十二名和尚無罪釋放。
第二天,欽差押解張趙二人來到菜市口,當街斬首。還剩下範代一人在逃,欽差給了書童十兩銀子,讓他買了棺材,把主人帶回老家安葬。
書童和漁夫告辭,返回無錫。
多年後,安平君的兒子考上功名,功成名就,一直做到尚書令。
範代因為盜取了許多金銀,隱姓埋名逃到外地,不到三五年便成為鉅商。後來在蘇州河上遇到海強盜,被劫掠一空,強盜殺了範代,扔到河裡餵了魚。
(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