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
“其龍山之夜雨,每見沾濡;其馬路之西風,常聞淅瀝。”--王大樞贊熙湖四景
“流水音從弦外落,美人身在鏡中行。”--王大樞題司空瀑布
“萬里生還疑夢寐,十年遠戍歷淒涼。身經瀚海風霜苦,賦就天山格力蒼。”故友趙文楷為其賦詩
《安徽省人物誌》、《太湖縣誌》記載:王大樞(1731-1816),派名芳素,幼名綱受,字型專,學名大樞,字澹明,號白沙,後號“天山漁者”,“空谷子”等。生於清朝雍正皇帝10年,自解語時家塾承師訓,不幸8歲而孤,拜師本鎮響水村大塘灣先人程其恂為師。築室司空山下,日夜寢讀其間。學習努力,天性聰明,有眼觀三行字、過目而不忘的天賦,讀書萬卷,吟詩寫賦,博古通今,滿腹經綸,聞名鄉梓,於乾隆25年入安慶府謀事。由於得罪宰相張英,因而五試不第。乾隆辛卯36年(公元1771年),科考鄉試中舉人,是太湖縣僅有的兩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舉人之一。初舉江左孝廉,乾隆甲辰年被揀選知縣。大樞滿腹書香,生性耿直,愛抱不平,樂於替民,善寫訴狀,痛惡權貴。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日到達伊犁。同年三月十八日,攜同事劉操南、書童勤兒從安慶出發,歷秦隴,出關塞,十月十一日到達伊犁,行程5050公里。沿途考察,邊行邊究,隨得隨記,撰《紀行》二卷,字5萬,並賦詩46首,作《天山賦》1篇。嘉慶五年(1800)被赦回太湖。在伊流放13年期間,王大樞完成了《西征紀行》、《天山賦》等一生的代表作,編撰出伊犁地區第一部地方誌《伊犁志》,為捍衛中國中俄兩國邊界疆域提供了詳細的歷史依據。
太湖,自古人傑地靈,名人輩出。而出生在百里鎮東衝口的王大樞正是太湖眾多名人中的一位傑出代表。從好思敏學到考中舉人,從謫貶伊犁到戍守邊關,從著書賦詩到流芳千古,無不飽蘸著一位才子佳人視權貴疾惡如仇、被貶官保疆衛國的愛國豪情。
現在,在王大樞的祖地,山空清寂,松竹參天。原先的幾間舊瓦房歷經風雨洗禮,紛紛倒塌,唯留下兩重各一間見證滄桑。據傳說,王大樞舊居上下兩重各三間,樓,四合院。但王大樞家的房子與同在一起居住的幾家農戶相比,卻與眾不同。本來,坐落在三面環山之中的約莫六百平米的屋基,門前一口水塘,別的農戶房屋均是依照風水而建,可惟獨王大樞家的大門朝向卻坐東朝西,正對一座大山,人稱“絕地”,門風不旺。直至現在王氏幾代過去,僅剩一女招親生子,傳承香火。後來,同居的幾戶人家紛紛遷走,搬出此地。唯留王氏獨門獨戶,靜居山林。
在王大樞故居的廢墟上,唯存至今,已經破損的“介於石”。上刻有王大樞於嘉慶甲子年四月十二73歲生日之時親筆所書之字,橫書“介於石”三字,下刻“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算四”等語,留給後人推析、領悟。
眾說軼事稱奇才:
王大樞的一生,保蘸著坎坷不平,充滿著傳奇色彩。他少孤力學,以過人的睿智、耿直的品性、犀利的筆墨、豪放不羈的儒士風度,看不慣官場的顯貴權惡,看不慣官員的腐敗墮落,看不慣官宦的相互勾結,藐視官紳,忤觸官府,善寫訴狀,替民伸冤,遭致朝廷的不滿,飽受委屈,充軍伊犁。但從今天看來,王大樞那個時代的思想卻代表了千千萬萬貧苦福斯反對權貴之爭、腐化沒落的心聲。直至今日,民間還流傳著王大樞大量的人文軼事,令人深思。
◈◈◈◈
巧懲知縣
有一年,大雨連綿,山洪暴發,我縣南陽河一帶,受災嚴重,上報政府要求“達災”。知縣某大人親臨踏災,前呼後擁,大擺威風,鄉紳里正,大設筵席,招待伺候,把“達災”變為擾民,激起了王大樞的義憤,趕赴南陽河,授計鄉人,竊走知縣馬匹。知縣聽說失馬,大發雷霆,責令追尋。這時王大樞往見知縣,義正詞嚴地質問道:“昔日火燒東魯,聖人唯恐傷人;今朝水泛南陽,縣爺何須問馬?”向以孔門子弟自命的封建官吏,經此一問,啞口無言,只好自認晦氣,都丟馬回衙。
◈◈◈◈
藐視紳豪
王大樞,才思敏捷,而其仗義扶危,地方上的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畏之如虎。他被髮戍伊犁,從走出家鄉山村,擬一上聯雲“猛虎下山,獐跑鹿跳猴眨眼”。這上聯傳出後,竟無人能對,戍邊十三年回來後,他自對下聯:“鷂鷹過畈,鵝嘶雁叫鴨偏頭”。那群紳豪,又失魂落魄了。
◈◈◈◈
咬耳減罪
有一人與父爭吵,將父門齒擊落,父訟子忤逆不孝。清朝法律,不孝罪,重可至殺頭。父旋悔之,無法解救,往求大樞。王要其子來親授密計,子來聽計,要其耳靠近王嘴,王忽啃其耳,耳劇痛,血出耳缺。王曰:“可往就審,只言父啃兒耳,因痛致帶齒落。”官見其狀,輕則數板,立即釋放。
◈◈◈◈
木滾傷人
王大樞在私塾讀書時,塾師為人寫訴狀,敘述開山伐樹傷了一人之報告,詞為滾木傷人。王大樞給改為“木滾傷人”,師問王大樞改的理由,曰:“滾木者,人滾木也,應負責任,木滾者,木自滾也,與人無關。”師亦嘆其妙。
◈◈◈◈
絕妙情書
一位收藏者王大樞後人處尋獲了一封相傳為少年王大樞贈給魯家小姐的情書詩作:“竹愛蘭香,蘭愛竹潔。竹影飄飄,冰清玉潔。君子之交,不在顏色,展開十二欄杆,放出半輪明月,借爾幾陣清風,消我許多炎熱。熱透恩情何時別得,除非燕去雁來霜落花開飛時節!”此詩不僅書法清秀雅緻,瀟灑自如。而且文辭優美,情真意切。對魯氏小姐的愛慕之情躍然紙上,堪稱古代版絕妙“情書”。
◈◈◈◈
為民訴狀
一生遠近聞名樂於為民善寫狀告的王大樞,時時刻刻都是廣大勞苦百姓心中永遠受人尊敬的“大律師”和為民申訴、公正說理的“鐵包公”。無論流放前後,無論公事民事,王大樞在家鄉總是打抱不平,愛管閒事。因此,他除了吟詩作賦、著書立說之外,就是主持公道,替民說話。因而,前來請他訴求的百姓幾乎是門庭若市,絡繹不絕。
據說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一向同情貧苦百姓的王大樞,一次路過某地,心感口渴,即向一位正在歇息的插秧老農要杯茶喝。老農熱情有加,倒茶裝煙。大樞一時很受感動,抬頭望著廕庇著半邊農田的大木梓樹,問到:“老人家,這樹蔭田,稻穀減產,還不如將樹砍了的好。”老農嘆口氣,略帶憂憤地說:“您老不知,這樹是財主家的,莫說砍樹,就連枝葉都不能動的。”大樞聽後,略加思索便說:“過幾天,這幾天,這樹就要砍了。”隨後,大樞回到老農借來筆墨紙張,速寫狀紙一張:“樹長萬丈,葉壓我秧。田要還錢糧百課,樹拿何糧?”並囑咐老農帶上狀紙趕赴縣衙告狀,得以勝狀。不久,知縣差人命財主砍伐了木梓樹,老農甚為高興感激。
據傳,乾隆某年年冬,三九嚴寒。一日,天降鵝毛大雪,天氣甚冷。大樞吃過早飯,正要準備繼續編寫完善木刻《伊犁志》。這時,家人來報,說汪某有事要見,大樞隨即放下手中之活,於汪某賓主相見。二人一杯清茶過後,汪某說:“今年早晨,有王親戚戶的豬,卻不圈養,故意放到我家麥田吃麥,致使麥根都吃完了。”於是,他要求大樞替他寫一訴文,去找地方官員評理,賠償經濟損失。大樞聽後,不用思索,提筆便寫:“寒冬臘月,放豬吃麥,連吃帶拱,根都莫得。”地方官差接到汪某得的訴詞,立即發差傳訊王某追究此事。而王某見狀,自知確有此事,但也想抵賴。心想,只有請求王大樞才能解決此事。隨後,王某找到大樞,說明來意,求寫答辯訴狀。王大樞目見耳聞,揮筆寫曰:“寒冬臘月,打霜下雪,尖刀插不進,哪有豬拱麥。”當地方官差接到王某的答辯,認為句句有理,遂傳汪某撤回原訴,罰他酒飯一桌,陪同二人同桌共餐,當面賠禮,從中起和,平息事端。
◈◈◈◈
智回故鄉
王大樞天賦聰明,腦筋靈,點子多。在新疆伊犁義充軍13年間,無不時刻思念家鄉,夢迴故里。在第13個年頭裡,王大樞被輪流流放到某縣。經過打聽,得知知縣竟是太湖人氏。於是,他腦筋一轉,心血來潮,趁某日早班上縣衙畫押簽名之時,當面向縣衙說:“我在伊犁已有13年了,日常生活,民間風俗,各方面都很適合我。現我年歲已高,也不想回鄉,更不能把我發往他處。特別是不能發往北岸的太湖縣,那裡有個大五河,蚊子大似鵝,會叮死我的。”知縣領會其意,看在同鄉份上,只好私心幫忙。於是,知縣故意驚堂木板拍案大罵王大樞:“你這個老東西,還怕蚊子叮死了你,你的罪行改造期滿,不能留在伊犁,偏把你充軍發配往江北太湖縣大五河去。那裡蚊子大似鵝,呷死你這個老東西。”隨即,縣衙發文發差,把王大樞充回他夢牽縈繞的家鄉太湖縣。從此,王大樞喜回故里,半耕半讀,頤享晚年。
後記:
介於石:介是耿介、堅硬,於是勝過,石是石頭之意。表達了作者為人性格耿介,甚至還要勝過這塊堅硬的石頭。得磊之一:表明了作者做人的觀點,為人要時刻把光明磊落放在第一位。在豫之二:表明了作者把安逸遊樂或者快樂的生活放在第二位。公不易三:公是公事、公務,大家的事、國家的事。自己為人做事,不能變易無常、三心二意,要專心致志。表明了作者把公事公辦、公平公開、公心不變放在第三位。即使錯了第一次,第二次就要改正,不能一錯再錯,輕易有三錯,也就是錯不過三。士不算四:王大樞分析社會上普通四種人:漁、樵、耕、讀。讀是讀書尚無功名不能謀生者。但讀書人能替人寫作,收取報酬,也能維持生活,不能排在第四。表明了作者認為“惟有讀書高”的思想。
(介於石文)
而今,大樞故居旁邊,百里鎮聞通希望小學蒼翠掩映,鬱郁生機,置身其中的我們似乎聽見了那來自往賢的詩吟。“門深擁雪千萬重,豪客酣歌意興濃。起視天山清夜色,一輪明月正中峰。”詩人可不羨天山明月了,太湖的今天已越發美好。
後記:
又一次忍不住翻開這篇博文,這本來是我寫在空間裡的,轉到這裡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看到,百里東口自古人傑地靈。近年來從這裡走出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不計其數,其中不乏名人賢士,只是不好在這裡一一叨述,所以東口村又被冠以“博士村”的美譽。此學校的捐建,其實就有他們的功勞,他們工作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有在本地的,也有離家千里,遠涉重洋的,但他們都不忘家鄉,這恐怕也是咱們中國人的共同特點吧。
每每看到大樞故居,就不忍心酸,一代名士,在這個時代裡已被人們淡忘。雖然故居還在,真跡依舊,然人已故去,空餘此景。不知道以後這塊僅存的“介於石”能否繼續儲存?
(原名 山中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