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在《滕王閣序》有佳句說:"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引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德行》,意思是說即使喝了貪泉的水也覺得清爽可口,並不滋生貪心;第二個典故出自《莊子·外物篇》,意思是即使像鮒魚處於即將乾涸的車轍中也是歡樂無比。
這是何等地從容和隨緣,想必人生便再也沒有憂傷了。喝到了貪泉的水感覺很清爽,但如果沒有,哪怕是車輒裡的雨水,也一樣很快樂。
對於生活而言,若能做到無論拂逆幾何,我心依舊從容,的確是一種難得的境界。但這也並非奢望,因為從容不需要我們愚公移山,不需要卷河而倒流,只需要一顆隨遇而安的心。若始終抱有這樣的生活態度,從容之境又有何難?
01生活中,常常都是煩事多,喜事少,誰都一樣,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偉人,還是土裡刨食的百姓,總要面對一件又一件拂逆的事情。我們永遠都無法左右它們的發生,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去面對。既然無論我們願意不願意,它們都要發生,那麼我們何不以平常心對待之,隨遇而安地生活呢?
人們大都看重並追求成功,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就決定了失敗和挫折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凡事都應該以平常心來看待。
一位詩人曾經說過:"人生就像一柄剛打造的劍,需要用磨石不斷打磨,劍才會變得鋒利;璞玉需要經過粗石的打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這裡所說的打磨,其實就是我們人生當中所要面對的種種考驗。
少年人要心忙,忙則攝浮氣;老年人要心閒,閒則樂餘年。
曾國藩曾說過:"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閒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人生在世誰不願意事事如意,件件順心,晚年能安享快樂呢?
詩人劉禹錫中年慘遭貶謫三起三落,於"巴山蜀水淒涼地"中蟄伏了二十三年!但這並未壓倒他,他堅信"吹盡狂沙始到金"。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他的書法藝術"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
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
他的藝術造詣卓越,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均出自他的門下。
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一生充滿傳奇,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他為面對逆境提供一個全新的境界內涵。
毛澤東的詞《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也充分地表達了從容不迫,以不變應萬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戰略戰術的思想。
02"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這是古人對隨遇而安的解釋,意思是說,萬事萬物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所以應當抱有隨遇而安的態度,事情來了就盡心去做,事情過後心情要立刻恢復,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於不失。
在人生中的意外出現時,唯一能使我們不覺其拂逆的辦法,就是以一顆平常心來從容地對待和處理,讓自己"隨遇而安"。一個人如能不管際遇如何,都保持豁達從容、隨遇而安的心境,遠是比擁有萬貫家財更有福氣。
一個老農趕著牛車往家走,行至途中,車轆轆突然掉了一個。當時正值盛夏午後,悶熱難當。他找到最近的一家修車鋪,得知要修好他的牛車至少需要兩個時辰。兩個時辰,那就是半天啊,老農想著,與其在這裡傻等,不如四處走走,於是他獨自走到附近的小叢林裡,坐在樹下乘涼。
他坐了一會兒發現樹林裡真是景色宜人,那些不知名的小花都在絲絲涼風中微笑點頭,還有很多鳥兒在枝頭嘰嘰喳喳地叫著。更讓他感到意外的是,他發現不遠處一隻野雞正在酣睡,於是他躡手躡腳地走過去,竟然沒有驚醒野雞。就這樣,他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一隻肥美的野味。
當他興盡歸來時,車子已經修好,他趁著黃昏的晚風,套上牛車,一路歡歌地回到家中。妻子見面,責備他回家太晚時,他卻興高采烈地說:"真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隨遇而安的妙處可見一斑。想想換了我們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垂頭喪氣地站在烈日下,一面抱怨、一面著急呢?而那輛車子也不會因為我們的煩惱而提前半分鐘修好。同樣地,那次出行也一定是一次最糟糕的行程。
所以,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如意的小事,寬心的人懂得用一種從容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事情,會更多地記住一生中的滿足和歡愉,而那些不懂得寬心的人則往往只記得眼前的不快和煩憂。這樣的人,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感嘆:"活著真累。"
那些不順心的日子,也總是覺得煩躁難耐。在經歷了苦痛掙扎之後,驀然回首那些曾經走過的歲月,你會發現,其實生活賜予每個人的一切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要經歷痛苦和憂傷相隨的日子。
所不同的是,每個人對待它們的心境卻不同。有些人從容面對,一切很快就過去;有些人放不下,一切就變得更加不堪。所以,我們常常缺少的大概就是一份面對傷痛時的從容和坦然。
03人生所經歷的挫折,決定了一個人能達到的高度。遇到困難時,恰恰也是最好的增值期。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汲取經驗,收穫成長。
有人問禪師:"鯉魚在沒有躍過龍門的時候做什麼?"
禪師回答:"在深潭寒水中修身養性。"
又問:"躍過龍門後又怎樣?"
禪師回答:"躍過龍門後,騰飛天上,魚類難以追及。"
又問:"那又怎樣?"
禪師回答:"龍行雲布雨,滋潤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境遇,沉潛時要耐得住寂寞,成就後要福澤天下。做魚做龍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麼環境做什麼事。"
人生沒有永遠的逆境,只有面對逆境感到絕望的人。逆境可以是打垮一個人的根源,也可以是成就一個人的契機。
在逆境中突破自我的核心,就是自己要有自我完善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化逆境為動力,而不是在艱難中頹廢和沮喪,自古能成大事的人,莫不是在風雨中勇敢地前行,在艱難困苦中仍能泰然處之。
不管環境怎樣惡劣,都能明確自己的目標,併為之不懈奮鬥!
如泰戈爾所說:"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突破逆境,必見光明。
人的一生中,不同時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逆境,有些人能樂觀看待,有些人可能一蹶不振。看待逆境的不同反應,可以追溯到兒時的教導。
為人父母,想得更多的是怎樣給孩子發現一個最好的環境,包含衣食住行等物資生涯,同時也包含情緒、心理等精力需求,惟恐讓寶寶受一點兒精力或情緒上的不良刺激,總是庇護備至。
可是這樣養大的孩子面對艱難輕易不知所措,輕易退縮、失敗。有名教導家陶行知先生說:"不要擔憂挫折,應該擔憂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讓孩子做任何事情。"
學校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模擬考試成績突出,正式考試卻一塌糊塗,表面上是壓力過大,經不住考驗,實際上就是心慌意亂,導致頭腦空白。
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又何嘗不是一次又一次考試呢?或許你心中有數,但一慌亂就不知所措,不得不交上白卷。
"靜能生智,定能生慧。"遇到困難時,心態特別重要,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把大大小小的問題解決好。
可以說,逆境是人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曲有彎繪就出一條優美的弧線。孟子曾經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逆境從容是徹悟,是修養,是 "心靜如水"
當秋風把黃葉撕成碎片,當朔風把流水凍成寒冰,若依舊能在秋葉上寫詩作畫,依舊能在薄冰上行走人生,那是面對逆境淡定的從容。若懂得在風雨來臨時,處變不驚,懂得在危險降臨時,臨危不懼,那是面對逆境鎮靜的從容。
擁有一顆平常心,寵辱不驚,以平靜而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成功與挫折、順境與逆境,才能踏實耕耘自己的人生。
人生能有幾回搏!面對逆境,不要害怕、不要彷徨,從容擁抱吧!因為這也許是上天給你人生添彩和拼搏突破的機會,是讓你書寫一個絕地反擊的精彩故事。
-
1 #
-
2 #
點睛之筆第一次看到就加以關注無論忠言 逆耳每文必看有條建議至今沒忘最好的感情無非是該珍惜的時候沒有退縮該放手的時候沒讓人為難生命中來來往往無論遇見誰或不該遇見誰都很坦然來了 很歡迎走了 不遺憾學不會不是曹操還是做自己吧
少年人要心忙,忙則攝浮氣;老年人要心閒,閒則樂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