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道德經》有一句話,叫: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就是說:過分珍惜必定會造成大量的耗費,豐厚的貨藏必定會造成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不會產生危害,這才能讓自身長存。

人生的問題通常來自於自己貪得一些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很多人並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但是總貪得自己未曾擁有的,看不上自己已經得到的,而總是貪取那些本不該屬於自己的。

當自己過分貪求物質的同時,並未意識到這只是自己貪念之中產生的錯覺,因為這並不是你真的需要,而是你壓抑不了自己的貪慾妄想。

所以當我們失去某一種東西的時候,才知道要珍惜這種東西的可貴之處,而過分貪求不能自己無法得到的事物,最後反而會貪來莫名而來的禍患。

春秋時期的智伯就是因為貪得無厭,才有過分想貪圖他人土地的貪念,用陰險卑鄙的招數過度欺壓旁人,甚至侮辱韓國和魏國的國君,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正是因為過分貪婪的舉動,最終導致韓、魏兩國的君主與趙襄子裡應外合,回過頭來將智伯殺死。

所以說人生的智慧,就停留在自己可以擁有的範圍之內,不貪求不應該得到的,一切順其自然所為,自然不會有災禍,人生必然順遂。

《素書》之中有一句話叫: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能夠擁有自己應該擁有的就會心安理得,總是貪圖人家所擁有的就會殘暴憐憫,這樣殘暴過分的手段,最後都會導致突如其來的禍端。

就像戰國時期的商鞅,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而且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事件,就是他謀劃的,而秦國也是得益於他的變法改革政策從而強大起來。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商鞅最終的人生結局並沒有他的變法精彩,也沒有他自己所期望的那麼美好。

一則是因為商鞅變法時的手段過於強硬,就連太子犯錯的時候都不留寬容的餘地,而將太子的老師治罪。二來,當商鞅變法成功之後,商鞅在秦國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處事態度也開始驕縱起來。

二、

商鞅有一個好朋友叫趙良,就勸他說:“你是憑藉國君寵幸才進入官場的,這樣的狀態已經很不受人尊重了,而且每次出門的時候還率領一眾將士前後相隨,《詩經》上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這樣的做法已經算不上是‘德’了,所以你的榮華富貴也只是像早上的露珠一樣,太陽昇起來的時候就要化為烏有,但是你卻沒有覺察,這樣貪圖享受,一旦出現什麼問題,很難料到自己的下場。”

商鞅聽了趙良的話之後,非常不以為然,結果距離談話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商鞅就因為新帝登基而被處罰,導致車裂而死。

而同一時期為官的百里奚卻與商鞅的截然相反,百里奚出身貧賤,後來作為晉國公主的隨從陪嫁給秦穆公,他不堪屈辱隻身逃跑之後,又被山地人抓住,秦穆公聽說之後用五張羊皮才把他換回來,任命他為秦國宰相。

百里奚在任職期間任勞任怨,而且為秦國的發展和壯大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當他身居高位之時,卻從不刻意擺闊,不講排場,甚至連車子都不坐,即便坐車也不會帶著隨從,也不會裝飾的綾羅綢緞。

因此得到了全國民眾的擁護和愛戴,百里奚去世之後,舉國上下失聲痛哭。

過分貪得者雖富而貧,能夠知足者雖貧而富,一個貪慾如淵的人,無論獲取再多的物質都不會感覺到富足,反而在貪多的路上越走越遠,最後用慾望埋葬了自身,而能夠適度知足者,即便擁有的物質有限,但是他所獲取的人生也是一份暢快和釋然,這也是外在物質給予不了的財富。

《菜根譚》之中說: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餘?能者勞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不管有多少財富都不會滿足,還不如生活艱苦的人雖然貧窮,但是心裡踏實。有才幹的人辛勤謀事,卻又怨謗集身,還不如生性愚魯的人,生活安閒也能保全純真本性。

人生向外求者是可悲的,能夠向內修者才是可貴的,能夠放下貪圖富貴的“奢者”心態,平復心底的慾望之淵,才是對人生最好的厚待。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2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在古人看來,從南到北比從東到西,要更遠一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