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文┃拾荒雜談

方言是地區之內的特行語言,是每個人身份歸屬的特定標籤。在10後出生之前,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會說一口流利的家鄉方言,80後和90後還可以實現“方普無縫切換”。

方言分佈圖

但是隨著教育和普通話的普及,不會講普通話逐漸被人們認為是“沒有文化”的象徵。大部分00後以及10後已經很少再去使用方言,一般都是處於能聽懂但不會說的狀態。

方言作為地區文化的典型代表,正在我們身邊逐漸消失。很難想象再過幾十年之後,那些俏皮的東北話、慵懶的北京話、逗趣的天津話以及古色古韻的廣東話等方言將徹底消散。彼時那個滿是方言和爛馬路的家鄉將徹底成為記憶,方言中蘊含的文化再也無人詳知。

東南方言分佈圖

為了保護方言文化,所以本期編撰一片關於省市方言分佈的文章,看看你所說的方言究竟屬於哪種?

黑龍江——東北官話、膠遼官話

不管是上古時期,還是中古時期,河南地區一直都是中原腹部,是歷代王朝最主要的統治區域。而在河南地區中,最重要的則是以洛陽為主的歷代都城核心區。所以洛陽就成了古代諸多王朝的核心區域。

為了方便溝通,統一語言,於是古人們將洛陽的語言設定為官方語言。這就是北方方言最基礎的存在——官話,洛陽的音系也被定為“雅言”的基礎音系。

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語言就屬於洛陽官話和原東北土著方言融合後產生的東北官話。

另外,在東三省部分靠南區域也有一部分使用“膠遼官話”的人。

北京——北京官話

上面說了,北方諸多方言都是建立在官話的基礎上,所以官話就是漢語的一級方言,從而往下延伸出不同省和方位地區的二級方言,不同市區、片區的三級小片。而首都北京所用的方言就是隸屬於官話下面的北京官話。

任何官話都是可以細分到片區的小片方言,但是地區太多,小片也太多,如果繼續細說至少要用十萬以上的篇幅,故為了減少篇幅,三級方言不再詳細闡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關注,筆者會不定時進行編撰分析文章。

北京因為其首都的特殊地位,所以能輻射的地區非常之廣,東北、內蒙古甚至寧夏等地都有少量使用北京官話的人。

天津——冀魯官話(保唐片)

天津的方言幽默有趣,常喜歡反諷或迂迴表達,在語言音調上常呈現重韻。所以天津話從其語言來講是和冀魯官話密切相關的,畢竟天津本就脫身於河北。

冀魯官話所涵蓋的地方非常之廣,不僅僅是有河北、山東以及天津三個省級地區,就連其周邊省份也多有輻射。廣大的官話使用區就必然擁有很多方言片和地區小片。所以如果將天津方言繼續細分下去的話,那麼天津所使用的方言就是源自於河北保定與唐山之間的保唐片。

河北——冀魯官話、東北官話、北京官話

河北境內的方言比較多,但大多數都是基於官話延伸出來的方位地區官話,比如因為位置屬古燕之地,所以自古和遼東接觸頗多,在語言上也受東北官話的影響,還有少量膠遼官話。

因為所轄區域環繞北京,所以在方言上和北京之間相互影響,北京官話很多都是源自於河北,最直觀的一點就是,北京話貼近現代普通話,而現在普通話的採音點正是位於河北境內。

而在河北境內使用最多的自然就是本土發展起來的冀魯官話,使用此官話的河北人數達到全境的七成以上。

河南——中原官話

河南老君山風景

河南所使用的中原官話是官話下屬當中北方使用範圍最廣、人數最多的二級官話,同時也是成音最悠久的官話之一。

中原官話目前涵蓋地區大體上和古之中原範圍相符,另外還要再加上甘肅甘肅東南、寧夏南部以及青海東北、新疆南部等地區。

山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

山東境內的方言派別比較明顯,冀魯官話佔據絕大部分割槽域,其他剩下的地區被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所瓜分。像青島、威海以及煙臺等東部北部沿海地區因為和遼東半島之間交流比較多,所以方言趨向於膠遼官話。而位於山東南部以及少量西部地區,如菏澤、棗莊、臨沂等部分地區,因為地理位置比較接近河南,所以在語言上多受中原官話的輻射。

山西——晉語

不管哪個省,其境內一定會有至少三種方言,一種是主要方言,另兩種是受周邊影響遷徙的邊緣方言,但不管邊緣方言如何之偏,所使用的人數最少要佔據全省人數的5%以上。

山西是個例外。

山西的主要使用語言是晉語,另外還有少量靠近河南的地區使用的是中原官話,除此之外,其他主流方言無一能在山西境內成勢。

底蘊深厚、侵襲力非常之強的中原官話最強能輻射到周邊省份的核心區域,唯獨在山西這裡只能“入侵”邊邊角角。

晉語很強大嗎?

是的,晉語的確很強大。

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幾個諸侯國,他們的核心統轄區域一直被後世所沿用。在這幾大諸侯國之中,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是晉國。而晉語就是主要形成於先秦時期的晉國。由於晉國在春秋時期實力太過強大的原因,所以晉國本土方言就成了當時比較有“優越感”的語言。再加上山西整體地理環境較為封閉,即使在後世推行以洛陽為主的官話時,山西仍舊不受太大沖擊,因此在北方都被官話所統一的情況下,唯獨晉語能“超脫世外”。

另外還有一點十分關鍵。唐朝以在太原起家,雖李淵等人是隴西貴族,但所說話語受晉語影響太深,所以唐朝前期為了迎合帝王語言,在官方語言制定上逐漸傾向於晉語。這種情況具體表現在用各省方言閱讀“原始”唐詩,總有一部分不符合平仄以及尾韻,唯獨山西話比較貼合。

綜上,本就不受洛陽官話影響的晉語,在唐朝時期又被奉為主流,因此晉語才能被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併成為山西地區無可頂替的首位方言。

江蘇——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

江蘇在地理位置上是個很特殊的存在。

它的北部地區和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山東南部是一個交流密切的“次中原文化區”,所以受河南影響,徐州全境以及連雲港西部地區,再加上少量的宿遷北部地區,從整體上都是使用的中原官話

它的中部地區因為北有淮河,南有長江,所以在位置上形成了一種特殊封閉的環境,因為地理位置上是屬於南方最北端,所以這部分割槽域使用的語言實際上就是趨向於北方官話,而又糅合南方發音的一種特殊方言,以其地理位置命名為江淮官話,典型地區就是南京、淮安、鹽城等地。

江蘇的南部地區,以古吳地核心區域,即蘇州無錫一帶為核心,所使用的主要語言是吳語

吳語從其歷史發展上而言是脫身於官話的。從東漢末到明朝初年的中古時期,華夏一共有兩次衣冠南渡,大量北方百姓和門閥士族遷居南方,當時主要就圍繞在長江三角洲的位置。

在西晉末年,官方使用的語言是以洛陽為基本的官話雅言,故遷居到南方之後,大量的北方士族門閥掌控朝政,一批講著洛陽雅言的人佔據主流,下面自然投其所好,於是官話雅言又在南方吳地開始傳播。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時的主流雅言和吳地區的本土語言開始相互影響,這就形成了涵蓋蘇南、浙北以及上海全境的吳語。時至今天,吳地因為受到北方衝擊較小的緣故,所以吳語能保留很多雅言的特色發音。

安徽——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徽語、吳語、贛語等

對於喜歡研究方言的人來說,中國有三個省份是“噩夢級”調查地區,北方的河北省、南方的福建省以及夾在中間的安徽省。

先是常規的中原官話,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安徽和河南接壤的幾個地區都是中原官話區。

其次是江淮官話區,也沒什麼好講的,和江蘇的淮安以及南京接壤的地區都是用的江淮官話,這和明朝劃分南直隸以及清朝前期的江南省有直接關係。

接著就是土生土長的徽語區,使用本土徽語的地區大都是安徽古文化核心區域,如歙縣、績溪、祁門等安徽最南部地區,但從廣義上來講,徽語也是源自於吳語。

然後因為靠近江蘇吳語主要區域的蕪湖等地也被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安徽主要使用吳語的區域也就是和常州等地接壤的地區。

最後就是數量較少的贛語,贛語在安徽境內成規模的地區主要是在和江西接壤的安慶市西南部。這裡講贛語的大都是在600年前由江西遷移到此的江西人。

造成安徽境內方言如此多樣化有兩個原因,一是本土古文化特點不鮮明,不具備侵襲能力,導致周邊中原文化、江淮文化、贛文化相繼“入侵”本土。二就是安徽地區地理環境相對平坦,無封閉條件,易受周邊衝擊。從安徽地勢圖上看,其中部和北部處於平原,只有西南部大別山山脈和東南部九華山與黃山山脈兩塊高地,而安徽本土古文化也正是因為位於黃山山脈區才得以儲存。

浙江——吳語、閩語、客家話、官話等

浙江境內的方言派系是屬於大樹型的,方言種類雖然多,但主幹依舊是吳語,而其他像閩語、客家話和官話等都只能算是樹枝上的小分杈,使用區域小,使用人員也不多,通常都是一兩個縣的範圍。

上海——吳語

上海方言單一,被吳語全面覆蓋。但吳語和吳語之間也有不同,細分下去的話,上海本土上海話是屬於吳語下轄的太湖片。而上面浙江境內的吳語,在杭州、寧波、嘉興等地用的是太湖片,其他地區有吳語金衢片也有台州片等。

福建——吳語、閩語、客家語、官話、贛語

福建,一個方言“地獄級”省份。

一說起福建,就不得不將方言體系重新梳理一遍,不然看到福建一準會亂。

我國共有十大語言體系,分別是雄霸北方的官話,強敵環繞穩自不動的晉語、包郵區的吳語、被擠壓蜷縮的徽語、四處侵襲的贛語、讓人聽了凌亂的閩語和粵語、說著說著就唱起來的湘語、歷史淵源非常複雜的客家語以及使用區域最小的西南平語。

這上面十大語言體系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級方言,像上面的什麼中原官話、東北官話都是隸屬於一級下面的二級方言,而具體劃分到城市的小片是三級甚至四級方言。

最後的西南平語是目前最有爭議的語言,有人將其作為一級方言,有人認為它是下轄在粵語之下的二級方言。但因為使用平語的人很少,所以可以不用去過多瞭解。

中國十大方言,福建省內就有五種,而且這幾種方言不像浙江境內是大樹形狀,福建境內的方言是呈手指形狀。

最大的方言就是大拇指閩語,這是福建本土衍生方言。

其次就是食指客家語,客家語就是客家人的語言。要了解客家語,必須明白客家人是什麼?

實際上客家人的概念非常之複雜,以至於有些大學都開展了研究客家人文化的大學專業。

為了縮短篇幅,筆者用個人的理解來詮釋客家人:客家人就是衣冠南渡,由北方遷徙到南方的人,他們失去了祖輩基業,所以形成了不以固定區域發展為重,而以文化區域為重的民系。客家人注重文化傳承,同時也因為這種模式,使得客家人的文化很少受到戰亂和地區衝擊,因此客家人的“古文化傳承”是現有漢族當中最貼合,也是最純粹的。

客家人因為不著重於固定區域,所以可以廣泛分佈在南方,幾乎各省內都有一定數量的客家人,同時也有佔據一定比例的客家話。

接著就是中指吳語,因為靠近浙江的緣故,這個也不難理解。

然後就是無名指贛語,這是受江西影響。

最後就是尾指官話,官話在福建境內佔比最少,是源自於明清時期遷徙而來的駐島官兵。

江西——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

江西最主要方言的是具有“侵襲性”的贛語,但是如果認為江西只有贛語就錯了,上面說過了南方各個省份都會有客家人的存在,所以江西境內也有小規模的客家語。

另外江西境內還有部分縣區是使用江淮官話的,至於形成原因,現在很難進行查據,不過,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些地區所講的江淮官話歷經時間的推移,在很多用語上已經和贛語如出一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批使用江淮官話的人會徹底變成贛語使用者。

臺灣——閩語、客家語

臺灣的方言無什麼特點,閩語下轄的閩南方言佔據多數,剩下的被客家語以及少量的原始民語所瓜分。這和臺灣的歷史息息相關,畢竟臺灣一直以來都是歸屬福建管轄。

廣東——粵語、客家語、閩語

廣東境內粵語佔據大頭,剩下的客家語和閩語進行瓜分。表面上看廣東的方言體系並不複雜,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級方言,如果細究二級、三級甚至四級小片,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廣東有的同一個區之間也有不同方言了。

海南——瓊語

看到瓊語你是不是回過頭看看中國十大方言中是不是有瓊語,結果並沒發現有這個方言,於是想提醒我是不是漏寫或者寫錯了?

實際上,我所說瓊語是對海南話的“尊稱”,因為瓊語本質上既不屬於一級方言,也不屬於二級方言,而是三級語言。

瓊語方言名稱為雷瓊片,屬於閩語下轄的閩南語,雷瓊片主要流行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

湖北——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西南官話是官話體系中分佈最廣,使用人員最多的二級方言。西南官話的主要形成是因為明朝初期,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江西湖北等地展開大決戰,之後陳友諒戰敗,其部下大多戰死。而陳友諒兵力的主要來源以及大本營就是湖北地區。所以明初一戰,湖北人口極度下降。

於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下命中原地區往西南遷移。歷經多年之後,原先中原過來的官話,逐漸形成了新的分支——西南官話。

另外湖北境內因和安徽接壤,所以在東部邊界地區還有少量使用江淮官話的人。

湖南——湘語、西南官話、客家話、贛語

湘語是湖南的本土以及方言,主要形成於湘江區域。

至於西南官話、客家話和贛語的分佈,大都是在邊界區域。

貴州——西南官話、少數民族語言

貴州境內的方言情況比較複雜,這是因為貴州境內有許多少數民族的緣故。貴州境內的漢人大都使用西南官話,但同時受少數民族發音影響,貴州的西南官話衍生出很多不同小片,“十里不同音”在貴州這裡經常能看得到。

四川——客家語、西南官話、少數民語

四川境內方言派系也不是很複雜,大體情況和貴州、雲南比較相似,都是以西南官話為主,再加上境內少數民族的發音影響,所以三地語言大體共通,但相關發音略有不同。

陝西——中原官話、晉語、西南官話

我們常聽的陝西方言屬於關中片,它是隸屬於中原官話,是陝西境內使用人數最多、區域最廣的三級方言,因此中原官話也成了陝西境內佔據主流的二級方言。

至於晉語,自古秦晉相連,所以晉語會在兩地連線處有少量人使用,西南官話同理。

甘肅——蘭銀官話

官話總共有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冀魯官話、北京官話、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以及蘭銀官話八個二級分支方言。

除了蘭銀官話,其他幾個都在前面詮釋了。什麼叫蘭銀官話?從字面上就很好理解,“蘭”即是甘肅省會蘭州,“銀”就是寧夏首府銀川,所以蘭銀官話主要流行在甘肅、寧夏等地區,另外和甘肅交界的新疆東北部,和寧夏、甘肅交界的內蒙古西部地區,都或多或少使用蘭銀官話作為主要方言。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金寄水:清朝王府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