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世界上最貴的東西,往往都是"無用"的。有用之物是水,無用之物是源;有用之物是雨,無用之物是雲;有用之物是枝,無用之物是根。

一般人往往隻眼盯有用之物,真正的聰明人才懂得無用之物的奧秘。你過得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你活得太"有用"。

01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了"中空無用有大用"的道理。古代造車,車輪至關重要,車轂的中心支點是一個小圓孔,由此向外周延,共有30根支柱輻輳,外包一個大圓圈,便構成一個內外圓圈的大車輪。

對這種以30根輻輳合而構成的車輪來講,沒有哪一根支柱算是車輪載力的重點,因為30根平均使力,根根都發揮了特定的功能而完成轉輪的使命,無所謂哪一根更重要。

可是它的中心,卻是空無一物,既不偏向支援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正是因為圓孔中空無物,才能夠承載多方力量,輪轉無窮。這就是無用之用的大用,無為而無不為的要妙。

透過車輪的自然法則,人們便可以瞭解修身成就的要訣,即中空無物,任運於有無之間,虛懷無物,合眾輔而成大力。

02

老子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陶器,用來盛放東西。我們使用的是空的部分,這個空的地方用來裝飯,裝菜,裝水,都可以。

"當其無,有器之用。"無用是大用,杯子是空的,才能裝水喝。中空就是"無",我們用的就是這個"無"。房子就是水泥殼子,裡面是空的,所以才可以住人。我們用的也是這個"無",這個"空"。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看似無用,卻是有大材,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真正的大用看似無用,實則是抱愚藏拙。這種人常常能包容一切人的長處,而自己卻以"無用"的面目示人,比如漢高祖劉邦、漢昭烈帝劉備、水泊梁山的宋江,無用之人攬有識之士,天下英雄盡入我囊中,皆是深諳此道。

老子曾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依相存,世間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有大用。

無用之物就像數字0,看起來沒有什麼作用,但零的位置決定了數字的大小。

人不能只在看得見的有用之物上下功夫,而忽視了無用之物,真正決定人生高度與厚度的通常是無用之物。

有用之物就像粗壯的樹幹,無用之物則是深藏的根系,樹幹固然顯眼,但倘若失去了根,樹幹也就沒有了生機。

世間"無用"之物很多,但樂於"無用"之物的人卻少。

就像讀書,很多人認為讀書是"無用"之物,它既不能在短期內給自己帶來財富,也不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立竿見影的改變。

但書能提高人的修養與素質,人能從書中獲得許多知識。

這些知識或許你暫時用不到,但沉積在你生命裡的知識與素質就像一堆薪柴,在未來遇到一點合適的火苗就能燃起熊熊大火。

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又何必去一味追求名利這些"有用"之物,而讓自己成為一個物質化的空殼呢?梵高將他一生的狂熱獻給藝術,卻只賣出一幅畫;巴爾扎克夜以繼日地創作,最終還是貧窮潦倒;米開朗琪羅在雕刻和繪畫上窮盡一生,卻只換來無數病痛的折磨„„然而正是他們這些"無用"的作品,打開了藝術一扇又一扇輝煌的大門,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發出璀璨的光芒。

美國的《教育法案》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教育的目的不是為國家機器製造一顆螺絲釘,而是培養一個健全的人,他具有完全的心智以及在社會中生存的必要技能。

與康德的"人非工具"理念一樣:教育是培養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工具。你不必對社會有用,你要去追尋自己的價值。

據說喬布斯大學一年級輟學之後,並沒有離開學校,而是聽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其中有一門是美術課,這門在當時看來完全無用的課,卻在10年後設計電腦的可變字型時發揮了作用。

喬布斯本人這樣說:"如果我當年沒有去上這門美術課,蘋果電腦就不會發明這麼漂亮的字型;又由於微軟視窗是照抄蘋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個人電腦上就沒有這樣的字型了。"

這些故事都試圖在向你我傳達這樣一個理念,那就是,鑑於我們每個人在不同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和領悟力不同,所以我們對於知識有用性的認識千萬不能過於短視。

縱觀人類歷史,很多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大學時代往往讀的是"無用"的人文類專業。

比如,投資銀行高盛的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在哈佛的本科專業是歷史,私募基金黑石的CEO史蒂夫·施瓦茨曼在耶魯的本科專業是文化與行為,網上支付公司PayPal的聯合創始人和前CEO、《從0到1》的作者彼得·帝爾在斯坦福的本科專業是哲學,等等。

喬布斯反思的時候不禁感慨道:"在我念大學時,是不可能把未來的很多點連線起來的。只是在10年之後,當我回頭看時,是如此清楚和顯然。"

因此,所謂"有用"與"無用"之分,大多是短期與長期之別;而一些看似短期無用的知識,很可能就是長期非常有用的知識。

但在中國,我們追求的是"有用"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周圍的人就給你灌輸"有用"的東西;再經過高中的應試教育,文理分科;大學專業分類,最終把你塑造成一顆螺絲釘,實現你的"產品定義"。我們按照自己定義去培養人才:全科優秀,鋼琴十級,外語流利……但是,流水線上的製造終歸不是創造。

有的家長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僅僅是因為看到其他孩子報各種班,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這時不妨停一下,思考一下我們的人生狀態。有人這樣描述中國人的一輩子:小時候被逼著拼命學,長大了拼命工作,有了孩子再逼著孩子拼命學,老了再幫子女帶孩子,子女的孩子長大了,自己也入土了。

其根源也是沒把教育的目的和本質搞清楚,一代一代就這樣迴圈下去了。孩子被逼著學"有用"的東西,大了做"賺錢"的工作,而其他的都是"無用"的,而所有這些都是環境強加的,都是被動的,卻很少有機會按自己的意願和興趣去做事。

莫言在諾貝爾頒獎典禮晚宴致答謝詞的時候曾提及,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麼用處,但文學的最大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作為老師,更不能急功近利,要堅持教育信仰,要圍繞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考慮。

所教的直接能提分當然有用;不能馬上提分,只要日後會有用,或對孩子思想品德有好處就該堅持。有些老師考前所謂押題,押到了,得分比較理想,大家可能會覺得挺牛,實際上作用並不大。真正有用的東西會持久發力,長期有效。比如文言文閱讀和作文,可能半年一年才慢慢生效,作用卻是持續產生的。至於良好習慣的培養、核心素養的提升,則更是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的更高追求!

03

在如今這個年代,我們太害怕失敗了,因為我們敗不起,需要承擔的責任太多,讓你不得不往前走...

所以,每個人活得都不容易…

但是,也有一些高手,看起來雲淡風輕,灑脫自在。我一直在探尋他們如此自在的秘籍,直到我看到了獨孤求敗的故事…

《神鵰俠侶》中,楊過得到一件神兵,是把厚重的鐵劍,上鑄八個字:"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斷臂後的楊過得到的那把玄鐵重劍的劍身上。正是這把重劍,讓楊過得到頓悟,以重克輕,打敗金輪法王,成就了神鵰大俠。

又重又鈍的重劍,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兵之王",並不在於劍器本身,而在於用劍之人對自身劍技的雕琢。

玄鐵重劍的主人,劍魔獨孤求敗劍十年,20歲用的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利劍,30歲用的是一把更講究控制力的軟劍,直到40歲橫行天下,難求一敗時,才用得起這把無鋒的重劍。從鋒芒畢露,到鋒芒內斂,做到以簡化繁,以拙勝巧,這背後沒有30年的苦練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位快要退休思維教師感言:30年彈指一揮間,與學生鬥智鬥勇,年輕氣盛到剛柔並濟,須得刻苦磨練才能達到,不僅要練技能,還要練心性。

不管我們做什麼行業,一個人的成就大小,終究是由他內在的品質所決定的。王國維先生說治學的最高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而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裡也始終推崇"治大國如烹小鮮",審美世界一直強調"雅俗共賞"。然而,書山學海、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理想的彼岸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涯。在這一遠一近,一高一低中,古文化的精髓脈脈流淌,深深地植根在現代人新鮮的血液中。

1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神秘的考古發現:近些年人類找到的7個奇特的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