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飲食男女,都無法脫離食、色二字。因為這兩個字作為最基礎的本性,是人們安身立命的根本。相信很多人一看到“色”字,就會想到“色是刮骨鋼刀”這句話。並且與“色”有關的事情,幾乎都不是君子所為。
事實上如果大家能夠多翻閱古籍,就會發現古代人所說的“色”, 與現代人所理解的 “色”有一定偏差。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色”字,在歷經幾千年的傳播之後,早已經失去了本來的意思。再加上很多與色有關的貶義詞,更使得人們對“色”字有很深的誤會。
古人云“食色性也”其實另有深意,並且將食與色放在一起,說明這二者之間一定有聯絡。
事實上“食色性也”還有下半句,如果大家能夠將這兩句放在一起,相信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而這種發現會讓大家徹底改變,對“色”字的曲解和鄙視。
一、“食色性也”出處及涵義
談起“色”一直都是比較隱晦的話題,尤其是生活在古代生活中的老百姓,一提到“色”字就會大驚失色。畢竟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之下,人們的思想、精神、肉體,都遭受到了這個嚴苛的禁錮,所以人們才會對“色”避而不談。
事實上“食色性也”並非憑空出現,這四個字作為法家告子的觀點,被記錄於《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節》。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這句古語讀起來特別拗口,而且在閱讀這句話的時候,也會讓人有一種十分費解的感覺。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食”字,都應該是古代人對糧食的統稱,或者說人們吃東西時的行為習慣。如果深入挖掘這個字的意思,可以發現“食” 並不是食物的意思。
從“食色性也” 語境上去分析,可以得知“食”是喜愛之意。
“色”在告子的言論中,被解釋為美好的事物,從這一點看並沒有好色的意思。
“性”字既有性情、性格之意,同時也有天性、本性的涵義。所以“性”並不是男女房事,而是對人性的窺探與挖掘。
“食色性也”可以解釋為,喜歡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解釋之後,都應該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食色性也”並不是吃喝玩樂,而是對人類內心和本性的思考。
作為一個被人們誤解了幾千年的古語,終於獲得了令人欣慰的結果。但如果從這句話的表面理解,被人們誤解也是正常的事情。
二、“君子好色不淫”
“食色性也”的下半句,才是這句古語的核心內容。
“君子好色不淫”作為點睛之筆,可以理解為君子或聖賢,其實都有一顆好色的心。這一點其實與另外一句俗語十分類似:“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好人”。
“君子好色不淫”的主旨,並沒有否認君子好色的本性,但就給出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標準。那就是君子和小人雖然都好色,但與小人的區別卻是“不淫”。
筆者認為,“不淫”作為判斷君子的一個標準,其實也將好色分成了雅、俗兩極。
也就是說“不淫”的君子,雖然內心也有好色之意,但是卻能夠把握住自己。擁有剋制“淫心”的能力和方法,就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君子。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絕大多數好色之徒都“好淫”,如果他們不能約束個人行為,這個好色就是低俗的做法。而君子雖然也有好色,但卻因為“不淫”而變得高尚。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可以發現“君子好色不淫”,並不是說君子就不好色,而是君子可以透過“不淫”,讓好色變成一件高雅的事情。雖然同樣是好色但雅和俗,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性質。“食色性也,君子好色不淫”,從整體上去分析這兩句俗語,可以將其解釋為每個人對美好的事物,都擁有一顆嚮往的心。無論是食物、器物還是美女,都是世間難得的好事物。尤其是美女作為被色或淫的物件,更是考驗君子的試金石。
古代先賢所創造出的思想或學說,其實最想表達的意願或希望,就是希望世人能夠向好的方向發展。同時,不論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捫心自問,只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才能夠真正理解“食色性也,君子好色不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