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不起眼的土坑古墓,為什麼會挖出一具連釘子都是黃金打造的棺槨,陪葬品更大多都是奇珍異寶。那墓主人是誰?既然是土坑墓,為什麼墓葬的規格又如此豪華?是不是為了防止盜墓惹人耳目?今天我們就來對這座古墓遺珍進行探秘!
2014年5月,貴州省遵義市新浦鎮的政府,由於近年來城鎮經常會在雨季的時候受到洪水的侵害,於是準備把當地楊家湖改造成一個水庫,以達到洩洪的目的。但是遵義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棲息地,在西漢時期,這裡就設立了郡;唐朝的時候這裡廢縣改名為“播州”;抗戰時期,著名的“遵義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的,成為了黨的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所以遵義是我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歷史底蘊極其深厚。也因為此,當地相關部門有一個規定,為了以防大型施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一些古墓或文物造成破壞,在施工前一般會請文物部門進行一番勘探。
說實話當時新浦鎮的政府其實只是想走個過場罷了,誰也不認為楊家湖這個不起眼的小湖底下,會有什麼具有考古價值的東西。但一名考古隊員卻發現一處的土壤和別處不一樣,當即斷定底下有東西,於是興奮的喊來隊友一起挖掘。沒想到挖開後,卻是空歡喜一場。這時為什麼呢?因為這座墓雖然的確是古墓,但卻是一座土坑墓。這種墓就是隨便挖開一個土坑,然後再把棺槨放在其中。在古代,這種墓葬方式只有平民老百姓家會用。也就是說,這座墓的陪葬品一般不會很多,就算有,也只是很普通的一些生活用品,考古價值並不會太高。但是怎麼辦呢?既然發現了,搶救的性挖掘還是需要的。
就在考古專家已經不抱希望的時候,一位受聘幫忙挖掘的當地民工發現一塊木板上鑲嵌著幾根金光閃閃的東西,靠近一看居然是金子。知道事情非同小可,民工立即上報給了考古專家。經過一番研究,考古專家認為這塊木板不是簡單的木板,應該是棺蓋,而幾根金子做的長條,則是棺蓋上的抓釘,也就是封棺用的釘子。能用金釘做封棺,墓主人身份肯定不一般。當地考古部門這才真正開始重視起來這座不起眼的土坑墓。
雖然是土坑墓,但依舊有左右兩個墓室。中間被天然的黃土牆分隔成兩個部分,左側是男性墓室,右側為女性墓室。隨著不斷往下挖掘,兩個墓室中奢華的陪葬品暴露了出來,相繼出土了40多件金銀器、玉器。這些器物做工精製,包括金盞、金梅瓶、金勺、金劍鞘、銀製的執壺、碗、燭臺及玉石製作的杯子等,還有一個60多釐米寬的鎏金雙魚銀洗。根據出土的這些墓葬品,特別是出土金盞託上金盃的蟠螭雙耳,杯沿上鑄刻的方形雲雷紋、杯外壁上的高浮雕紋飾都是典型的南宋特徵,因此考古專家認定這座墓應該是南宋時期的。雖然墓中還出土一些刀劍之類的文物,證明墓主人應該不是普通的富貴人家,應該是一個為官者,但墓中並沒有關於墓主人身份的相關銘文記錄。那墓主人究竟是誰呢?
考古專家開始查閱史料,南宋時期貴州省遵義市有沒有什麼大官。最後得出結論,南宋時期,統治遵義也就是播州的是楊氏家族,從唐朝開始這個家族就是播州的世襲土司。當然了,此土司非彼土司,不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官職。當時朝廷為了強化對民族地區的控制與統治。會在國家邊緣地帶設定,設定衛所,駐紮重兵,由土司進行統治管理。天高皇帝遠,土司就是這一片區域的土皇帝。楊氏家族一共27代30世,對播州世襲統治長達725年。這就是為什麼墓如此奢華的主要原因。但南宋時期,楊氏家族有三位土司,墓中又究竟是哪一位呢?
正在考古專家們一籌莫展之際,在一盞精美銀燭臺的底部發現一行文字,讓墓主人的身份終於有了眉目。那燭臺的底部到底刻有什麼呢?其實也就只有“乙卯田都統司公用”八個字。但已經足以讓考古專家確定墓主人身份了。“乙卯”指的是時間,而這一時期的播州是第十四世土司楊價管理的。而且根據史料記載,楊價的妻子就姓田。
公元1235年,蒙古派兵襲擊宋朝,在四川將宋軍圍困在當時一個加青野原的地方。朝廷遠水救不了近火。楊價得知後,自發的籌備糧食答帶著軍隊,趕到四川救了被為圍困的宋軍。播州軍一戰成名,被賜封為“御前雄威軍”,楊價的身份也水漲船高,深的皇帝青睞。公元1236年,蒙古派兵攻陷了成都,楊價又一次領兵擊退了蒙古軍。此後數年間,楊價親自率著上萬人的軍隊,屯守在四川長江南岸聲援四川,使蒙古軍不敢再犯。楊價去世後,朝廷為他賜廟“忠顯”,還封他為“威靈英烈侯”。
既然楊價生前這麼受朝廷重用,死後為什麼會採用土坑墓這種平民百姓才用的墓葬方式?難倒真的是防止盜墓惹人耳目?事實上,楊價的墓採用的並不是土坑墓而是木槨墓。這種墓葬方式雖然在南宋時並不常見,但是戰國秦漢時代卻比較流行,之後漸漸變少。那楊價為什麼要採用木槨墓,而不是南宋常見的墓葬方式呢?
考古專家猜測,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楊價生前抗蒙率立奇功,朝廷當然是少不了賞賜一番的,其中就有不少皇室才能用的金絲楠木。但是楊價還沒來得及享用就去世了。楊價的兒子楊文世就把這些金絲楠木用在父親的墓葬中。二是楊價當土司的時期,播州開始設科取士。楊價雖然是能上戰場的將士,但是文學上的造詣也很高,寫得一手好文章,並且深受中原文化的薰陶。當時的南宋時代正流行復古,文人墨客都以復古為榮。所以也不排除楊價的木槨墓是因為他的個人喜好。
但是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楊價的墓是木槨墓,楊價的墓選擇在楊家湖旁邊實在不是明智之選。700多年,時不時的湖水滲透侵蝕,再珍貴的金絲楠木也架不住,所以楊價墓就提前坍塌了,形成了現在的土坑墓。
幸好考古學家,沒有因為楊價墓的外表看起來是土坑墓,就放棄挖掘,不然對楊氏土司方面的考古研究來說,將是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