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母篇
容成問於岐伯曰:天癸之水,男女皆有之。何以婦人經水謂之“天癸”乎?岐伯曰:天癸水,壬癸之水也。壬水屬陽,癸水屬陰。二水者,先天之水也,男為陽,女為陰,故婦人經水以天癸名之。其實,壬癸未嘗不合也。
容成曰:男子之精,不以天癸名者,又何故歟?岐伯曰:精者,合水火名之。水中有火,始成其精。呼精而壬癸之義已包於內,故不以天癸名之。
容成曰:精與經同一水也,何必兩名之?岐伯曰:同中有異也。男之精,守而不溢;女之經,滿而必洩也。癸水者,海水也,上應月,下應潮。月有盈虧,潮有往來,女子之經水應之故。潮汐月有信,經水亦月有期也。以天癸名之,別其水為癸水,隨天運為轉移耳。
容成曰:其色赤者何也?岐伯曰:男之精,陽中之陰也,其色白。女之經,陰中之陽也,其色赤。況流於任脈,通於血海,血與經合而成濁流矣。
容成曰:男之精虧,而不溢者又何也?岐伯曰:女子陰有餘,陽不足,故滿而必洩。男子陽有餘,陰不足,故守而不溢也。
容成曰:味鹹者何也?岐伯曰:壬癸之水,海水也,海水味鹹,故天癸之味應之。
容成曰:女子二七經行,稚女不行經何也?岐伯曰:女未二七,則任衝未盛。陰氣未動,女猶純陽也,故不行經耳。
容成曰:女過二七,不行經而懷孕者,又何也?岐伯曰:女之變者也,名為暗經,非無經也。無不足,無有餘,乃女中最貴者。終身不字,行調息之功,必長生也。
容成問曰:婦女經水,上應月,下應潮,宜月無愆期矣。何以有至有不至乎?岐伯曰:人事之乖違也。天癸之水,生於先天,亦長於後天也。婦女縱慾,傷任督之脈,則經水不應月矣。懷抱憂鬱,以傷肝膽,則經水閉而不流矣。
容成曰:其故何也?
岐伯曰:人非水火不生。火乃腎中之真火,水乃腎中之真水也。水火盛則經盛,水火衰則經衰。任督脈通於腎,傷任督未有不傷腎者。交接時,縱慾洩精,精傷,任 督之脈亦傷矣。任督脈傷,不能行其氣於腰臍,則帶脈亦傷,經水有至有不至矣。夫經水者,火中之水也。水衰不能制火,則火炎水降,經水必先期至矣。火衰不能 生水,則水寒火冷,經水必後期至矣。經水之愆期,因水火之盛衰也。
容成曰:肝膽傷而經閉者,謂何?岐伯曰:肝藏血者也,然又最喜疏洩。膽與肝為表裡也,膽木氣鬱,肝木之氣亦鬱矣。木鬱不達,任衝血海皆抑塞不通,久則血枯矣。
容成曰:木鬱何以使水之閉也?岐伯曰:心腎無咎不交者也。心腎之交接,責在胞胎,亦責在肝膽也。肝膽氣鬱,胞胎上交肝膽,不上交於心,則腎之氣亦不交於心 矣。心腎之氣不交,各藏腑之氣抑塞不通,肝克脾,膽克胃,脾胃受克,失其生化之司,何能資於心腎乎?水火未濟,肝膽之氣愈鬱矣。肝膽久鬱,反現假旺之象, 外若盛,內實虛。腎因子虛,轉去相濟涸水,而鬱火焚之。木,安有餘波,以下洩乎?此木鬱,所以水閉也。
鬼臾區問曰:氣鬱則血閉,血即經乎?岐伯曰:經水,非血也。
鬼臾區曰:經水非血,何以血閉而經即斷乎?岐伯曰:經水者,天一之水也,出於腎經,故以經水名之。血閉者,經水則失動生之源,故血閉經斷矣。
鬼臾區曰:水出於腎,色宜白矣,何赤乎?岐伯曰:經水者,至陰之精,有至陽之氣存焉,故色赤耳,非色赤即血也。
鬼臾區曰:人之腎有補無瀉,安有餘血乎?岐伯曰:經水者,腎氣所化,非腎精所洩也。女子腎氣有餘,故變化無窮耳。
鬼臾區曰:氣能化血,各經之血不從之而洩乎?岐伯曰:腎化為經,經化為血,各經氣血無不隨之而各化矣。是以腎氣通則血通,腎氣閉則血閉也。
鬼臾區曰:然則氣閉宜責在腎矣,何以心肝脾之氣鬱而經亦閉也?岐伯曰:腎水之生,不由於三經。腎水之化,實關於三經也。
鬼臾區曰:何也?
岐伯曰:腎不通肝之氣,則腎氣不能開。腎不交心之氣,則腎氣不能上。腎不取脾之氣,則腎氣不能成。蓋交相合而交相化也。蓋一經氣鬱,氣即不入於腎,而腎氣 即閉矣。況三經同鬱,腎無所資,何能化氣而成經乎?是以經閉者,乃腎氣之鬱,非止肝血之枯也。倘徒補其血,則鬱不宣反生火矣。徒散其瘀,則氣益微反耗精 矣。非惟無益,而轉害之也。
鬼臾區曰:大哉言乎!請勒之金石,以救萬世之母乎。
陳遠公曰:一篇救母之文,真有益於母者也。講天癸無餘義,由於講水火無餘義也。水火之不通,半成於人氣之鬱。解鬱之法,在於通肝膽也,肝膽通則血何閉哉! 正不必又去益腎也。誰知肝膽不鬱而腎受益乎,鬱之害亦大矣。
封髓丹由三才封髓丹化裁而來。三才封髓丹出自元代羅天益《衛生寶鑑》,原方由天門冬、熟地、人參、黃柏、砂仁、甘草組成。功效為“降心火,益腎水,滋陰養血,潤補下焦”。列於“瀉熱門”(上焦熱),但未說明主治病症。從藥物功效上看,其適應指徵應當是水虧火旺證。
在《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篇,其中“遺精總括”有“胃虛柏草縮砂仁”,說的就是封髓丹。可見它是從三才封髓丹減去天門冬、熟地、人參化裁而來。並述“若胃虛食少便軟,則不宜生地、知柏,恐苦寒傷胃,故宜封髓丹,即黃柏、甘草、縮砂仁也。”這裡是說,遺精並非都是陰虛火旺所致,亦有胃虛而致者。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軟不成形,這樣的遺精就需要封髓丹來治療了。
大封大固
封髓丹雖僅三味藥,但配伍嚴謹,相反相成。君藥黃柏苦寒,苦能堅腎,使陰水不致氾濫;寒能清熱,則相火不至妄動。臣藥砂仁辛溫,扶土和胃,脾胃和則陰水安於宅。且黃柏與砂仁,一寒一溫,一陰一陽,佐以甘草調和中焦,脾腎各司其職,陰精焉能外洩!所以《湯頭歌訣》雲:“封髓丹治遺洩幹,砂仁黃柏草和丸;大封大固春常在,巧奪天工服自安。”這裡說的“大封大固”,是說它有封鎖精關、固精益腎之效,如似“巧奪天工”之美。
補土服火
筆者於不惑之年,第一次讀《蒲輔周醫案》,印象最深刻的是封髓丹治療口瘡。原是治療遺精的方子,怎麼能治療口瘡呢?在現代醫學看來,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疾患,卻用一個方子治療,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在蒲輔周那裡得到了真實的詮釋。蒲輔周的治驗不僅使餘開闊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對中藥配伍的辨證思維有了更深的認知。
蒲輔周認為,“封髓丹乃補土服火之方,土虛則浮熱上炎,常用於多年反覆發生的口瘡,脈虛者屢效。”“由此可見,封髓丹不僅瀉相火而固精,且能治虛火上炎。(見《蒲輔周醫案》)”方中黃柏與砂仁的配伍,為相反相成配伍之典範。這與《素問·五常政大論》“病在上,取之下”含義類同。
按照陰陽五行學說,相火上炎是可以用“水克火”的治法,即用知柏地黃湯或大補陰丸等滋陰瀉火方藥治療。但有些相火上炎並非水不制火,而是脾溼未盡“土克水”之職所致。所以改用“補土服火”法來治療,這種治法在臨床上並非少見。
延伸應用
按照異病同治之理,既然封髓丹可以“補土服火”,大凡脾虛不能“服火”之疾,特別是相火上浮於清竅者,均可考慮用封髓丹治療。現將餘常用方藥介紹於後。
口腔潰瘍:封髓丹加三花飲(白扁豆花、代代花、佛手花)。
結膜炎:封髓丹加明目三子湯(決明子、茺蔚子、沙苑子)。
過敏性鼻炎:封髓丹加抗過敏煎(柴胡、防風、烏梅、五味子、甘草)。
慢性咽炎:封髓丹加射牛甘桔湯(射干、牛蒡子、甘草、桔梗)。
神經性耳鳴:封髓丹加加通氣散(柴胡、香附、川芎、甘草)。
小兒扁桃體腫大:封髓丹加銀翹馬勃散(金銀花、連翹、射干、牛蒡子、馬勃)。
面部粉刺:封髓丹加荊防清斑飲(荊芥、防風、生石膏、連翹、薏苡仁)。
喑啞:封髓丹加玉蝴蝶、青果、橘紅、蟬翼。
呃逆:封髓丹加左金丸(黃連、吳茱萸)、刀豆子、竹茹、生薑。
發作性耳鳴:封髓丹加清頭三味飲(茺蔚子、決明子、蔓荊子)。
治驗舉例
扁桃體發炎案
患兒,男,3歲半。以罹患扁桃體腫大月餘就診。月餘來經常哭鬧,不時低熱(體溫在36.7~37.5℃之間),咳嗽,流清稀痰液,影響進食,二便無異常。曾用抗生素及清熱解毒中成藥治療,效不明顯。刻診:舌質紅赤,舌面有白色黏液,脈浮細;查扁桃體腫大Ⅱ度,別無異常。辨證為風熱上灼,熱毒不散。治宜辛涼清熱,苦寒散結。給予封髓丹合銀翹馬勃散加減。
處方:黃柏5克,砂仁3克,金銀花8克,連翹8克,射干8克,牛蒡子8克,馬勃3克(包煎),浙貝5克,山豆根3克,生甘草5克。水煎兩次,共取藥液300毫升,加冰糖適量,1日分次服用。
經用5劑,臨床症狀明顯減輕,體溫一直維持在37℃以下。扁桃體已回覆到Ⅰ度。因舌質紅赤加入北沙參10克,繼服5劑,扁桃體回覆正常。囑咐患兒多飲水為宜。
耳鳴案
李某,男,31歲,推銷員。因耳鳴兩月餘就診。耳鳴發作有時間性,工作繁忙時易發作,安靜休閒時不易發作。曾用維生素、杞菊地黃丸治療,微效。就診時,李某說:“業務繁忙時容易發作,回到家休息時就會減輕,甚至不發作。”查:舌質略赤紅,舌苔薄白潤膩,脈弦細。診為脾溼不化,相火上越,干擾清竅,故而耳鳴。取封髓丹補土服火,加清頭三味飲治之。
處方:鹽黃柏10克,砂仁8克,生甘草10克,茺蔚子15克,決明子15克,蔓荊子15克;另加蟬翼10克,川牛膝10克。15劑。
上方引火歸原,使清竅無擾。15劑服後,耳鳴未作。後以藿香正氣滴丸合知柏地黃丸善其後。隨訪半年,未見覆發。
封髓丹在臨床上應用的禁忌證並不多。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舌質紅赤者,必須加用滋陰藥,如生地、麥冬、沙參、玄參等;二是脾虛溼盛者,必須加用健脾燥溼藥,如蒼朮、白朮、半夏,或健脾利溼藥,如薏苡仁、山藥、茯苓等。
近年來,筆者應用大蒜區域性外搽,治療各種癬證,療效滿意。
藥物及用法
用獨頭蒜(生)1枚,切片,直搽患部,每日2~3次,每次搽5—10分鐘;若溼癬(即有流脂),搽後再用明礬粉外撒患部,一般5-7天見效,最多15天,直至痊癒。無任何副作用。
適應症
各種癬證,乾癬尤效。不論癬發何部、新久均可使用。
注意事項
(一)外搽前將患部用溫開水洗滌乾淨,保持患部清潔,切忌用生冷水洗或使患部長期用冷水浸泡。
(二)先抓後洗,疏鬆汗腺,使藥力直達病所深部,加速藥效。
(三)睡前要搽一次,其餘酌定。
(四)忌食易動風溼和油膩之物。
典型病例
五年來,共經治82例,其中痊癒67例,顯效9例,有效8例,無效3例。
例一:王某,男,57歲,工人。1976年12月5日初診。自訴5年前,先右股骨(大腿)內側,後右股部,初起如錢,漸漸增長如手掌大,輪廓分明,呈淺紅色斑點,邊緣一圈鮮紅色小丘疹,中心復有白色鱗屑,抓之則起,搔癢難忍。患部無流脂。曾多次用黑白癬藥水和中藥製劑外搽無效。囑用生獨頭蒜1枚切片外搽患部,連搽7天見效,10天痊癒。隨訪一年,未見覆發。
例二:餘某,女,47歲,工人。1979年4月4日初診。自訴一個月前,左側面部搔癢,漸漸形成一塊4.5~6.5釐米的環形面癬,呈紅白色斑點相連,已癢月餘,抓之有少許流脂,曾經西醫多次診治無效。囑用生獨頭蒜切片外搽。先搽後撒明礬粉(兩天後停用),連搽7天痊癒。兩年後追訪未再復發。
體會
透過反覆驗證,認為用大蒜外搽治療癬證,療效可靠。從現代醫學體外試驗證明:“大蒜對絮狀表皮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堇色毛癬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臨床實踐也證明:大蒜外搽治癬效佳。使用方便,藥源廣,見效快,療效可靠。經所治癒病例,未見覆發,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