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失關隘,國蕩無藩籬。——劉克莊《雜興》
對於中華大地而言,處處關隘皆位居險要之地,拒侵略者於中原外,實乃天下之門戶。縱觀歷史長河,圍繞著這些關隘發生的戰事不計其數,其間有慷慨悲壯、飲恨埋骨亦有長驅韃虜令人熱血沸騰。
諸多關隘城牆之上至今仍有昔年間刀劈斧砍、煙熏火燎的痕跡,見證著歷史滄桑、斑駁往事。而在這些關隘之中,尤以包括山海關、雁門關、嘉峪關等九大關隘最為致命,其中亦有時至今日的友誼關。然而對於“友誼關”一稱,無數老兵希望恢復原來的名字:鎮南關。
一、友誼關的來歷
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端,距憑祥市區18公里,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與越南公路相接,乃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
一如其它著名關隘一般,友誼關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漢朝之時便已經聳立在中華大地的南端。而它的名稱亦隨著時代更迭而幾度變換,在漢朝時期友誼關原名雍雞關,又名大南關、界首關。
然而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更名雞陵關,永樂年間為鎮夷關,直到宣德年間才稱為鎮南關,並在清朝時期一直沿用。新中國建立之後,隨著時代變革在1953年更名為睦南關,1965年正式命名為“友誼關”。
那麼縱觀友誼關的歷代名稱更迭,不難窺見其中關隘性質的轉變,尤其是在近代睦南關以及友誼關兩大名稱背後,所見證的乃是中越友誼的變化,而上述無數老兵希望恢復鎮南關一稱,亦是源自於此。
在新中國建國之初,1950年1月18日中國與越南正式建交,面對越南彼時的舉步維艱,中國更是在自身尚且羸弱的情況下咬緊牙關,屢屢對其伸出援手。
中越建交之初,越南尚且處於內亂之中,北越是以胡志明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獲得了包括中國、蘇聯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支援。而南越的背後則是由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在撐腰。因此,中國方面的外交事務與對越援助,自然而然是提供給前者的。
中國乃是國際上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國家,雖然彼時的越南依舊處於上述分裂過程之中,但中國依舊堅定地予以支援。因此兩國關係初步建立後,胡志明便向總理說明情況,總理作出表示中國將會提供大量軍用作戰物資,幫助越南抵抗法國殖民軍。
1950年5月15日,越南方面以斷炊為由,希望中國方面能夠再度供應1500噸到2000噸左右大米,以解燃眉之急。中國方面對此咬牙接受。
1950年至1954年四年時間當中,中國政府陸續向越南政府提供1.67萬億人民幣舊幣的援助。而彼時中國政府尚且忙於抗美援朝的戰事當中,即便如此也不曾忽略對於越南的援助。而且這些只是中國方面對於越南援助的開端,此後的一切,更是深深奠定了中越友誼的快速升溫。
1971年中國與越南簽訂的無償援助協議共7筆,援助數額達36.1億元人民幣。1972年國家財政對外援助支出51.49億元人民幣,佔國家財政支出的6.7%,陸續重新整理了中國建國以來對外援助的記錄。
中國對於越南的援助不僅於此,幾乎每一年都達到幾十億的程度,同時也包括協助越南方面共同面對重大自然災害,又或者各種基礎軍工業設施的援助建設等。
相較之於新中國彼時一貧如洗的狀況來看,可謂是傾囊相助,因此周總理曾對越南領導人直言道,“為了支援你們,我們不惜承擔了最大的民族犧牲。”
當然,中國對於越南的援助絕不僅限於這些經濟層面,更多的則是中國面對越南戰爭之時不遺餘力的提供幫助,毫不誇張的講如果沒有中國,那麼如今越南的狀況如何尚且兩說。
越南戰爭發生在1955年11月-1975年3月,乃是上述社會主義陣營支援的北越以及資本主義陣營支援的南越,為了爭奪越南國家的掌控權而發動的戰爭,最終的結果以北越勝利統一越南全國作為告終。
在這場戰爭的整個過程,除卻上述援助之外,中國在諸多方面協助越南穩定國家動盪,令人民脫離苦海。1962年應越方請求,中國向越南無償提供可裝備230個營的武器裝備。
1965年中國決定陸續向北越派遣鐵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等部隊幫助北越抗擊美軍轟炸,搶修並保障鐵路運輸,建設重要公路、機場、以及附近海島抗登陸緊急戰備工程等。1965年-1969年中國 17萬人陸續投入越南戰爭之中。
二、對越自衛反擊戰
越南恢復統一走向獨立之後,自然感念中國彼時予以的援助,然而這一狀況卻並未能夠持續多久時間,隨著兩件事情的發生,使得兩國關係逐步僵持。
最初的中國與蘇聯之間看似同屬共產國家互相扶持,實則關係並不融洽,畢竟即便蘇聯彼時實力強橫,但鄰國有著中國這樣不容小覷的龐然大物註定不會放心,自然要百般提防限制中國發展,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然而後來隨著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戰爭的發生,中國完全與美國處於敵對,與蘇聯方向保持一致,因此漸漸融入了蘇聯的陣營當中。不過這一友好關係未能持續多久便已破裂告終,其間大致可以與蘇聯對中國進行工業化援助,復又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專家的時間範圍重疊。
之所以導致中蘇關係破裂便在於蘇聯一貫強勢,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指手畫腳,引起了中國方面的不滿,雙方因此漸行漸遠。
因此,越南面對曾經予以扶持的兩大國家必要有一番抉擇,而彼時蘇聯顯然是要遠遠強過中國的,所以越南便與蘇聯方面貼近,捨棄了與中國之間的友好關係。當然,導致中蘇關係以及中越關係破裂的一大原因也在於美國。
與此同時,中蘇關係自然惡化,並且越南因為朝鮮戰爭的緣故,對於美國仍舊懷有敵意,因此難免將怨念分攤到中國身上。由此上述兩大原因,導致了中越關係徹底破裂。
在蘇聯的挑撥慫恿之下,越南方面自稱“第三軍事強國”開始在中國邊境張牙舞爪,不斷蠶食中國領土。同時大舉入侵中國友好國家柬埔寨,走上了如蘇聯一般的對外擴張道路。
面對越南方面大肆侵佔中國領土,對中國邊境人民造成極大傷亡,危及人民生命安全與國家領土安全的情況,中央軍委下達命令決定與越南方面直接開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由此浩浩蕩蕩的展開。
中國方面面對越南一再挑釁忍無可忍,與此同時也是久未經戰,所以決定既然要發動戰爭,便要以最強姿態打出中國實力威嚴,以圖震懾宵小。
1979年2~3月早已調集至邊境的中國部隊採取自衛措施,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並於一個月之內宣佈撤出越南,於3月16日全部撤回國內,完成作戰任務。
並且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當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摧毀了越北地區的軍事設施、公路、鐵路、礦山。其間舉措一度令越南經濟長時間一蹶不振,但是這些物資本就是中國援助,帶走亦是天經地義之事。
“對越自衛反擊戰”可以說是舉世震驚的一場戰爭,一定程度上將越南北部地區全盤攻陷,而且前後耗時不到一個月。
不過這一場戰爭到此並沒有結束,因為越南方面並不甘心於就此潰敗,當中國軍隊撤離之後越南軍隊迅速反撲而來,卻被中國方面攔截在了邊境之外,由此中越戰爭一直延續了十年左右。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過程當中,彼時的中國剛剛結束“十年動盪”,軍隊內部較為煥然,其中絕大部分無論軍人、兵種、裝備等都已完成更新換代,但是戰術思想卻依舊停留在朝鮮戰爭時期。因此,久不經戰的弊端也就呼之欲出,暴露了許多方面的問題。
眼見於此,結合越南方面不惜代價的反撲,中央軍委方面決定,不再如對越自衛反擊戰一般,選擇快速結束戰鬥予以越南慘痛教訓,而是採用各大軍區輪戰的方式,在戍守邊疆抵禦侵略的同時令中國軍隊整體實力能夠快速完成全面蛻變,恢復巔峰狀態。
簡而言之,便是將越南作為了一塊磨刀石來磨礪新一代的中國軍隊快速成長。
三、老兵的夙願
不過既然是戰爭,難免會有傷亡。縱觀包括對越自衛反擊戰,整個中越戰爭過程當中,中國方面死傷共高達27000人左右,而越南死傷達到60000人,另有民兵50000人左右。
戰爭對於雙方而言皆是一段慘痛的經歷,對於兩國人民而言亦是揮之不去的痛處,同樣受到嚴重損害的亦有兩國經濟發展以及友好關係。然而這一切皆因越南方面擅自軍事擴張,挑起兩國戰爭所致。
因此“友誼關”這一名稱,雖然見證了彼時中越之間的友好關係,卻也因為越南方面的咎由自取而名存實亡。而對於曾經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中國老兵而言,他們看見其間“友誼”二字自然是莫大的諷刺,同樣也心有不甘。
他們親眼看著戰場之中那些同胞們倒在血泊之中,死傷在越南人的槍炮之下,又令他們如何去面對“友誼”二字?反觀鎮南關一稱,在他們看來則是對於彼時參戰者保家衛國的壯舉最大的認可。
當然,之所以老兵們對於“友誼關”三字如此牴觸亦有另一件事情的緣故。
彼時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軍隊撤退之後,越南方面一隻炮兵部隊向前挺進,炮轟友誼關附近,造成了中國人民的重大損失。而中國軍隊想要作出反擊之時,卻始終未能找到這隻炮兵部隊的蹤跡。因此,許多老兵因未能夠擊潰這隻炮兵部隊深感遺憾。
畢竟中國方面之所以在越南屢屢挑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過後方才做出反應,其中謹慎的態度自然是恐被蘇聯坐收漁翁之利。因此,當中國方面展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同時,同樣有大量軍隊駐紮中蘇邊境一帶以及可能被蘇聯進攻的地區。
總而言之,這些老兵們之所以對“友誼關”三字如此牴觸,主要在於越南方面大肆破壞中越友誼,造成雙方軍民嚴重傷亡,甚至炮轟作為兩國友誼見證的“友誼關”。實在令老兵們為之寒心。
此外“鎮南關”三字亦不乏希望後人能夠以史為鑑,對於周邊國家保持寬容心態的同時予以提防,我們雖然期望和平,但也決不能夠任人踐踏或侮辱。
那麼時至今日這些老兵們的夙願能否達成呢?顯然是存在很大難度的。畢竟現如今距離中越戰爭已經過去一段時間,其間種種早已塵埃落定。如果是在當時提起,那麼自然能夠得到許多方面的大力支援。
但是如今中越關係正常化,互相之間合作緊密,如果貿然更換為“鎮南關”三字,其間所蘊含的深層含義,無疑會令越南因此敏感,或許不僅越南其它諸多國家也會因此而對中國有所惡意。
畢竟中國現如今快速強大的同時,已經令周邊小國感到憂心忡忡,如果中國展現出一絲一毫的敵意,便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引發周邊多數國家的危機感,對於中國發展而言有著無形之間的傷害。
不過雖然將“友誼關”換作“鎮南關”很難實現,但是歷史不容忘卻,我們後來者定當謹記先輩們為了如今中國之繁榮昌盛奉獻的一切,必將在未來感念緬懷先輩們的同時,為了中華民族之復興使出渾身解數,促進這一偉大曆程的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