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的名山大川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武安風土記》註解(四)
【原文】
若論形勢,更多險要。
旁晉極秦,跨燕躡趙。
鼓山峙前,定晉嶷後。
洺河流左,太行繞右。
地險天成,氣脈雄厚。
遮蔽中州,關隘是守。
名山大川,古蹟彰彰。
東紫金山,煙巒蒼茫。
紫泉流出,其聲琅琅。
山色返照,赤如金鑲。
南有鼓山,別具風光。
有石如鼓,南北相當。
叩之有聲,又名神鉦。
父老傳述,足擴見聞。
山有古剎,寺名響堂。
高歡在此,避暑風涼。
東魏高澄,虛墓葬歡。
佛頂之旁,碑碣可觀。
粟山在南,十有二里。
相傳秦代,名將白起。
拒趙廉頗,即在於此。
起將絕糧,圍困欲死。
乃命將士,積粟山巔。
偽示糧足,可至經年。
脫甲嶺高,數峰嶺高。
昔唐竇宗,解甲山腰。
西山青龍,蜿蜒而來。
磊石倒懸,鱗甲重重。
皇母山下,出有溫泉。
冬夏不涸,細流涓涓。
張廣山深,峭石崚嶒。
下有桃源,穴僅容人。
入內漸闊,古木森森。
水甘土沃,四季皆春。
摩天嶺巔,為峻極關。
由豫適晉,行兩崖間。
南北洺河,伏流俱多。
兩水匯入,鉅鹿滹沱。
玉帶橋下,俗稱南河。
大雨時行,水勢急湍。
池名聖水,在陽邑鎮。
居民千家,仰給此食。
源出馬洺,暨寺峪溝。
卅裡河渠,合眾興修。
響水河源,出沙河縣。
水注石岸,淙聞數里。
白龜泉上,為靈泉寺。
歲旱禱雨,靈應無差。
戽水及底,石狀如龜。
水盡龜現,雨即滂施。
繼城之西,曰門道川。
泉出石隙,下注城邊。
縣東八里,有曹公泉。
儒山之下,可引灌田。
湧碑池在,定晉巖下。
池畔有碑,泉湧直瀉。
境內名區,童蒙須知。
歷述勝景,聊示舉隅。
圖1、武安摩天嶺下的峻極關
【註釋】
(1)形勢:這裡指地理特徵。
(2)嶷( yí):高聳挺拔。
(3)神鉦:鉦的美稱。鉦是古代軍中樂器,其狀如鼓。
(4)崚嶒(léng céng):形容山勢高峻。
(5)由豫適晉:適,到;由河南到山西。明清時,武安屬於河南省彰德府。
(6)鉅鹿滹沱:鉅鹿,指古鉅鹿郡;滹沱,指滹沱河。南北洺河匯合後注入滏陽河,滏陽河在滄州地區的獻縣與滹沱河匯流後稱子牙河。因此,這句內容有待商榷。
(7)戽水(hù shuǐ):指汲水灌田。
(8)滂施(pāng shī):指廣泛佈施恩澤。
(9)蒙童(méng tóng):指剛剛讀書識字的兒童。
(10)舉隅(jǔ yú):指舉出個別事例來說明一類問題。
圖2、武安城西的青龍山巔巨石
【解讀】
這一節重點介紹了武安的名山大川,由於篇幅所限,文中只選取了重點的山川。
首先,作者總體介紹了武安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徵。武安多山,號稱巖邑,太行餘脈,盤亙全境,山嶺聳峙,溝壑縱橫,地勢險要,由於位於晉冀豫三省交界之處,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武安西北有小魔天嶺山脈,北部有老爺山脈和十八盤山脈,西南有橫行諸山脈,南有鼓山山脈,東有紫山山脈。另外在城區周圍還有平地突起的一些山峰,如儒山、粟山、玉峰山等。
圖3、武安山脈圖
武安東有紫山,因為山石返照則赤色如金,故名“紫山”。歷史上曾有“一將一相一神仙”的傳說。“一將”指趙奢。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在閼與(yù yǔ)之戰中曾在此駐軍,趙奢構築工事,故作防禦之勢,迷惑秦軍。28天后,突然奇襲閼與,取得了戰役的勝利。由於其功績卓著,賜號為“馬服君”,死後葬於紫山,遂又名“馬服山”。“一相”指劉秉忠,據說山中有劉秉忠隱室。劉秉忠是元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是元大都的設計者,奠定了北京市雛形。“一仙”指王喬,傳說王喬辭官退職後,隱居於紫山洞中潛心修煉,終於得道成仙,駕鶴昇天。山中還有紅山寺,始建於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據說清康熙皇帝南巡曾路經該寺朝拜,留詩“山石硃砂紅,佳山代五行,真人進之仙境也!”
圖4、紫山中的紅山寺
武安南部鼓山,南北兩座山峰,形狀如鼓,俗稱:“南鼓北鼓,相隔十五”,敲擊有清脆的回聲,如古代軍隊的打擊樂器鉦的聲音,故名“神鉦”。相傳,北齊和隋末,石鼓常鳴,鳴則兵起。《魏都賦》記載:“神鉦迢遞於高巒,靈響時驚於四表。”鼓山西坡有北齊響堂寺石窟,東魏權臣高歡曾在此避暑乘涼,據《資治通鑑》記載:高澄虛葬高歡於鼓山石窟佛頂之旁,並且殺害了參與開鑿石窟的全體工匠。等到北齊滅亡後,一個工匠的兒子知道這件事,於是開啟高歡墓葬盜金而逃。
圖5、鼓山響堂寺石窟景區
粟山在武安城東南,山呈圓錐形。相傳,戰國長平之戰後,秦將武安君白起企圖趁機滅亡趙國,圍困邯鄲,由於軍中缺糧,白起命令將士用布袋裝上粟米,擺在山巔,偽裝成糧堆,從而嚇退了趙將廉頗的反攻,因此取名為“粟山”。但是,由於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阬殺了趙國40多萬戰俘,殘暴不仁,所以,後世將“山巔虛積粟”的事蹟轉嫁給了戰將廉頗。粟山的山頂建有云霄觀,曾有在13座院落,院院相通,錯落有致。半山腰曾建有“山憩亭”,亭基座上鑲嵌有“武安邑侯秦公釐清裡甲歸併軍糧德政碑”和“山憩亭古詩石刻”。秦公即武安知縣秦茂林,他曾題詩讚粟山:“山名昉何代,七雄爭周鹿。當日虎狼秦,於茲競角逐。廉頗老將軍,山巔虛積粟。秦軍不敢驕,趙人免荼毒……”
圖6、民國年間,武安粟山雲霄觀
脫甲嶺,又名“蒼龍山”“蒼嵬山”。據清《廣平府志》記載:山上有無樑殿、竇宗墓等古蹟。竇宗 ,是隋代忠勇之士。少年時因其講究孝道,被舉薦為仕,後任職滄州。竇建德率軍圍攻滄州時,竇宗為了保護城中百姓,棄城突圍到脫甲嶺,被竇建德軍隊包圍,竇宗進退無路,立在山頭,脫下盔甲,站立而逝。後來,脫甲嶺又賦予了竇宗的神話傳說:話說後周顯德年間(954~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征伐山西,路過鼓山下,被伏兵包圍,正當危機之時,忽見竇字軍旗隱約閃現,頓時伏兵被嚇得四散逃逸,柴榮才得以突圍。後來柴榮詢問當地人,才知山上有竇宗墓,柴榮感謝竇宗神靈相助,便封竇宗為“護國昭靈侯”,確立為鼓山之神。
城西青龍山,又名“磈礧(wěi léi)山”,意思是成堆的石塊。青龍山頂全都是奇形怪狀的巨石,好像一條騰空欲飛的巨龍,主峰萬高臺好像龍的雙角,傳說此山是女媧補天的巨石,墜落了人間,成為龍的化身。山頂的有奶奶廟和藥王廟,還有明代崇禎年間文人郭新留下的墨寶刻石,“磈礧山, 離奇幻絕,壘砢英多,寵定嘉名……”,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青龍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美麗風光。
圖7、武安古武當山景區
武安每一座山都有神奇的故事,武安的每一條川為都有美麗的傳說。
且不說洺河雙環,玉帶曉霜,孕育了8000年磁山文化,成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就是那一道道溪河水也有說不完的動人故事,道不盡的故鄉之情。
圖8、武安陽邑鎮聖水池
如:定晉巖下的湧碑池,傳說透影碑是從泉水中湧出;浴後池,傳說宋太祖趙匡胤下河東時,皇后得了病瘡,用此水沐浴後痊癒,所以,又名“皇后水”;馬跑泉,傳說薛仁貴徵西路過此地,人困馬乏,馬用前蹄刨開一個泉眼;儒山腳下曹公泉,相傳為作“七步詩”的曹植飲馬處。等等。
圖9、武安水系圖
武安十年九旱,雖然有南北洺河縈繞全境,但常常終年乾涸。自古以來,武安人民同天鬥,同地鬥,大興水利設施,有效利用水資源,先後建設了一系列飲水灌溉工程。如古代時:陽邑鎮的聖水池,寺峪溝的寺峪溝渠、安樂鄉的東大渠、文德渠等;現代的水利工程更是數不勝數,如口上水庫、東風水庫等,無不彰顯了武安人民勤勞勇敢的高貴品質。
圖9、武安東太行景區
改革開放後,武安人民充分利用這些名山大川的資源,開發了古武當山、東太行、武華山、長壽村、京娘湖、七步溝、朝陽溝、十六溝等著名的旅遊景區,實現了千年古縣的滄桑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