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歷史劇《大秦賦》自開播以來,就引人關注。劇中,在呂不韋擔任秦國丞相後,他有意為秦國網羅天下人才,於是派心腹到齊國稷下學宮走一遭,隨後迎來了李斯等人歸秦。

《大秦賦》中的稷下學宮,以荀子為祭酒(學宮之長),韓非、李斯等眾學子經常參與辯論,學術氛圍濃厚,歷史上的稷下學宮,其實遠比劇中的輝煌。

稷下學宮中的“稷下”是什麼意思呢?曾有人認為,這是“社稷之下”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稷下”是一個地名,位於齊國首都臨淄的稷門附近。稷下學宮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學府”,他對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意義重大。

戰國時期,秦國雖然逐漸崛起,但若論文化的發展,秦國並不領先。當時,七國範圍內,有兩個地方堪稱“文化中心”,一個是魏國的安邑,另一個是齊國的臨淄。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繼承魏國國君之位,他任用西門豹、吳起、魏成等人才,富國強兵,開國國土,使魏國成為中原霸主。當時魏國雖然國力強盛,家底畢竟淺薄,文化發展不夠,魏文侯野心勃勃,他想讓魏國成為後世敬重的國家。魏文侯在一番考量之後,打算請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來魏國講學,藉以吸引天下學子。

當時孔子已經死了,魏文侯就請來了孔子的弟子子夏

《史記》記載:

孔子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

魏文侯請來子夏後,親自拜子夏為師,子夏居住在安邑,收徒300人,每日講學,盛極一時。天下文人聞之,紛紛向魏國靠攏,百家齊放,安邑就這樣成了文化聚集地。不幸的是,秦國崛起後,對魏國持續打壓,魏國不得已遷都到大梁,安邑從此沒落。

安邑的沒落,是先秦文化的損失,然而,與此同時,另一個文化中心順勢崛起,它就是齊國都城臨淄。

西周時期,開國名將姜子牙(姜尚)被周天子分封於齊,齊國世代相傳,到了戰國初期,齊國的姜氏被田氏所取代,史稱“田氏代姜”。齊國的祖先是皇帝的後裔,齊威王為了穩固田氏政權的統治地位,宣揚田氏的正統地位,欽定了“黃老”為齊國的主導思想,並且在稷下設立學宮,弘揚黃老之學,吸引天下人才來齊國,為齊國“養士”。

《風俗通義·窮通》記載:

“齊威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

齊威王沒有想到,稷下學宮創立之後,竟然一度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成了齊國的“金字招牌”,將齊國的文化提升到了一大步,遠遠超出了齊威王的預想,同時,也為齊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稷下學宮在齊國設立以來,得到了齊國曆代君王的重視,在齊國的默許下,“稷下生”可以任意討論學術和政治,其中優秀的人才還能獲得齊國的封賞和授官,如此一來,稷下學宮成為了各學派交流的薈萃之地,雲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農家、陰陽家、兵家等各重大學派的“學者”。例如,儒家的兩位重要代表孟子和荀子都曾在這裡講學。

孟子一共兩次來到稷下學宮講學,他第一次講“仁政”,吸引了眾多學子來到稷下。第二次講“浩然之氣”,齊宣王聽完後如醍醐灌頂,對孟子頂禮膜拜。荀子更是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廣收門徒,李斯、韓非、張蒼都是荀子的徒弟。

可以說,在稷下學宮這個“金字招牌”下,許多身懷絕學的思想家在此成名,同時,這些思想家又成就了稷下學宮,為學宮吸引更多的人才,良性迴圈,持續發展。

稷下學宮先後持續了150年之久,放眼當時的世界歷史,稷下學宮的學術自由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眾所周知,春秋末期公孫龍提出的“離堅白”和惠施提出的“合同異”是對立的兩大論點,後來,稷下生們將這兩種觀點帶到稷下學宮多次辯論,曾掀起一次次高潮,稷下學子每次聽完都心潮澎湃。當時雖然處於戰國年代,但稷下學宮猶如戰國中的“戰國”,只是,稷下的“戰國”,沒有硝煙,雖然辯論起來面紅耳赤,但都彬彬有禮,盡顯古君子之風。

稷下學宮存在150多年,隨著齊國的滅亡,秦國統一六國,稷下學宮的歷史使命也就結束了,然而,千百年來,稷下學宮對後世影響深遠,此後歷代著名的書院,都欲效仿稷下,然而,卻都未達到稷下之盛。如今,“稷下生”還在否?稷下之風還在否?

2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200個高雅清麗的女孩名,芬芳馥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