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明年元月《煙雨三國》正式被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則可以在春節後抽空完成《煙雨戰國》,從吳越爭霸寫到秦滅六國,以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並以18位君主為暗線,特別是解析捷足先登的魏國、富甲天下的齊國、兵強馬壯的趙國、坐擁南方的楚國如何開創霸業又失去霸業的故事,闡述秦國如何後來居上如何外交突圍最終建立起大秦帝國。戰國的分期,前期為吳越爭霸到徐州相王,中期從徐州相王到田單復齊,後期從田單復齊到秦王稱帝。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其實是魏國,可惜魏國不懂“縱橫術”過早被群毆。魏國處於四戰之地,不利用魏文侯、魏武侯的強大武力消滅秦國或齊國突出重圍,如何能夠避免被“亂拳打死”?秦國很謹慎,遲遲不向強國挑戰,沒有出現魏國攻破邯鄲、齊國滅亡燕國與宋國的赫赫戰績,反而可以“扮豬吃老虎”坐等羽翼豐滿,值得後來者借鑑。

越王勾踐(?-前464年),姒姓,本名鳩淺(越國與中原各國語言不同,音譯為勾踐),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促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魏桓子之孫。公元前445年繼承晉國魏氏領袖。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讚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計程車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擊,魏文侯之子,戰國初期魏國國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魏武侯雖在作戰指揮上與其父不相上下,但在用人方面就大大遜色於其父魏文侯。文侯之世,魏國人才濟濟,為諸侯所側目。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又有李悝、吳起、西門豹等名臣;吳起、樂羊制其兵;各司其職,文武相濟,魏國大治,開疆拓土,盛極一時。魏武侯承繼基業,老臣猶在,但控御無道,致使人才流失。他任公叔痤為相,還聽信公叔痤讒言,懷疑吳起,吳起懼誅逃往楚國,再失之於後。至於禮賢下士,招引人才,則更無從談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時“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的局面已不復存在。

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齊威王原為侯,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威王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並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齊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後葬于田齊王陵(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內),享年59歲。

韓昭侯韓武(?-前333年),姬姓韓氏,韓懿侯之子,戰國時期韓國第6位國君。韓國國勢最強,便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韓昭侯前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推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

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又稱梁惠王,《竹書紀年》記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國鼎盛時期,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今開封西北)後,魏國亦稱梁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他死於公元前319年。魏惠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當時的徐州在今山東滕州)。

楚悼王(?—前381年 ),羋姓,熊氏,名疑(一作類),楚聲王之子,東周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前401年——前381年在位)。楚聲王六年(前402年),楚聲王被“盜”所殺後,熊疑繼承王位,為楚悼王。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並當朝宣佈:令尹的命令就是我的令命,敢違抗者,殺無赦!吳起非常感激悼王的知遇之恩,決心充分施展抱負,報效楚國。因此上任之後,即大刀闊斧地開始改革。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前後不過八年左右的光景,卻使楚國從一個貧弱捱打的大國,變成了一個富裕、強盛的大國。這既反映了悼王的遠見卓識,善於用人和敢於用人,又反映了吳起的聰明和才幹,他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縣),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去世。

楚宣王(?-公元前340年),羋姓,熊氏,名良夫,楚肅王弟,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肅王十一年(公元前370年),楚肅王去世。因楚肅王無子,故由楚宣王繼位。楚宣王統治三十年間,各國內部改革持續進行,對外“廣闢土地,著稅偽財”(《墨子·公孟》),兼併戰爭激烈,形勢也更加錯綜複雜。在這種情況下,楚宣王對外是極其謹慎的,採取了休兵息民的政策。楚宣王一方面堅持休兵息民,保持實力,不輕易出擊;另一方面則洞察形勢,抓住有利時機,也大力加入兼併戰爭的行列,攻城略地,開拓疆域,使楚國在戰國時期出現了最強盛的局面,為楚威王和楚懷王在後來的爭霸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楚威王熊商(?―公元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繼承其父楚宣王救趙伐魏與開拓巴蜀的格局,戰國時代,楚國繼楚悼王以後,使楚國國勢發展最強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復楚莊王時代的霸業為志業,力圖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之後,卻被齊將田盼打敗 ,楚國雖說先勝後敗,但由於吞併越國 ,勢力擴張到長江中下游與江淮地區。楚威王的聲望,顯赫一時。威王十一年而卒,子楚懷王熊槐繼位。

秦惠王(前356年—前311年),又稱秦惠文王或秦惠文君。嬴姓,名駟,秦孝公之子。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於是商鞅逃亡,被魏國趕回秦國內。商鞅於商地召集其黨人,北攻鄭縣,惠文王派兵將商鞅生擒殺死後“五馬分屍”於彤,滅商君之族。前324年,惠文王稱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前311年,惠文王死,年有46,太子蕩即位。

齊宣王(約前350—前301)媯姓、田氏,名闢彊,戰國時代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前314年,燕國燕王噲禪讓王位給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奪回權力,反而被殺。齊宣王乘此大亂,派匡章率軍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後被齊人抓住做成肉醬。前312年,齊宣王殺王后,後娶鍾離春為後。相傳鍾離春是一位樣貌奇醜的女子。隨後齊宣王向孟子請教稱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勢利導,遊說齊宣王棄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齊宣王沒有聽從,反而軍紀敗壞,掠奪民財,導致燕人叛亂,不久齊軍就在趙、魏、韓、楚、秦等國的壓力下被迫撤軍,而燕人則共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齊宣王感嘆:“吾甚慚於孟子。”

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先秦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趙肅侯的兒子。趙武靈王在位的時候,軍事上推行“胡服騎射”軍制政策,不斷推動趙國軍力日益強盛,後來吞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在趙國鼎盛的時候為了專注于軍國大事,把王位禪讓給兒子趙惠文王,自己被尊稱為“主父”。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被幽禁沙丘宮而死。死後大臣追諡“武靈”,後人尊稱趙武靈王,從他奠定趙國強盛之後趙國君主正式稱王。

秦昭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葬於秦東陵。

燕昭王姬職(?-前279年),姬姓燕氏,薊城(今北京市房山區)人,戰國時期燕國君主(前313年—前279年),燕王噲之子。早年進入韓國為質。子之之亂平定後,由趙武靈王派送回國即位位王。即位之後,招賢納士,命令秦開大破東胡、朝鮮、真番,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破齊國,佔領齊國七十多城,使造就了燕國一時盛世。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9年)去世,諡號為昭,其子燕惠王即位。

趙惠文王趙何(約公元前309年─公元前266年),亦稱趙文王。嬴姓趙氏,名何。戰國後期趙國第七代君主,趙武靈王次子。趙何的母親是深得趙武靈王寵愛的王后吳娃。趙何乃是趙武靈王次子,並非長子。趙武靈王的長子是公子趙章。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五月,趙武靈王傳位於趙何,趙何就是趙惠文王;趙武靈王退位之後自稱“主父”。但後來在趙惠文王朝會群臣時,趙武靈王看到高大的長子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封趙章於代地,為安陽君。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想要將趙國一分為二,想讓趙章在趙國的代地稱王。卻因此引發內亂,在內亂中趙章被殺死,趙武靈王被圍困沙丘宮三個多月,最終趙武靈王被餓死。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趙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趙丹繼位,史稱“趙孝成王”。

齊湣王田地(?~公元前284年),媯姓,田氏,名地,戰國時期齊國第六任君主,齊宣王之子。公元前300年,正式即位,在位十七年。即位之後,掀起秦齊爭霸的鬥爭。發動垂沙之戰,大敗楚國。函谷關之戰,大敗秦國。吞併富有的宋國,自稱東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並周室,自稱天子。公元前284年,樂毅帶領五國聯軍攻破齊國七十二城,齊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 ,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大秦賦》丨六國“合縱”攻秦,為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