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卡洛·羅韋利的《現實不似你所見》時,突然就想到了謝耳朵的一句臺詞:新的一天已經降臨,我有了新的世界觀!
說實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停經歷著世界觀重建的過程,那種感覺很美妙,無法用言辭來形容,正如《美麗心靈》裡的天才數學家所感受的那樣:我的追求帶我穿越了物理,形而上學,幻覺。持續閱讀的過程也是如此。
如果你想體驗,建議一定要自行去讀一遍,當然,你也可以先看看我們本期書友的讀後感,大致瞭解一下這本書的內容,以及他們讀完的震撼性體驗。
書友【進擊的石頭】的回答:上次的作業,我談了宏觀世界的問題。這本書,作者從頭梳理,從亞里士多德,德謨克利特,託羅密,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人類的世界觀從宏觀走到了微觀。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的人物,愛因斯坦,他從宏觀研究到微觀,承上啟下,可他卻一直覺得量子物理不可思議,甚至是難以置信。
以前看紀錄片《優雅的宇宙》時,我也是,能夠聽懂宏觀世界的各種執行規律,可是當講到雜亂無章的微觀世界時,就聽的一頭霧水了。
這麼說吧,微觀世界裡的時空,相對於微觀世界的粒子的強大能量來說,太脆弱了,被粒子能量拉扯的支離破碎,就像一團混沌的「雲」,或許裡面充滿了各種微小的黑洞和蟲洞,所以,粒子可以隨機出現在任何位置,甚至任何時間。
總之,瞭解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越是困惑。
當初,人們認為,星星(恆星)只是鑲嵌在漆黑天幕上的寶石,整個蒼穹圍著大地旋轉,可是,有人發現了幾顆不太守規矩的小星星(行星)與這個體系不協調,從而觀察,思考,研究他們的運營規律,最終發現了這個瑰麗奇幻的宇宙的神奇。又從最大轉向最小,探尋物質的本源。
生命有時限,知識無窮盡,可嘆。
![](http://timg.juduo.cc/2020/12/9cf84ae0ab0347bf971c61d02c9ffe75.jpg)
書友【夢玖】的回答:我覺得《現實不似你所見》這本書,主要是作者想帶我們瞭解我們存在的卻不熟知的世界。
首先是感官,眼見一定為實嗎?不一定,我們的感官最快感知的時間是 1/10秒。到月球變成幾秒鐘,到火球變成了幾分鐘。那這段時間到底還存在嗎?我們看到的美醜,聽到的聲音,聞到的味道也許都只是虛空的。
其次是我們的認知,世界是由資訊構成,原子也是由資訊構成。作者讓我們很好理解,原子分解到最後是由弦,圈,量子組成。這些元素已經不是物質的實體,而是波動。
萬物生起於一念之間。波動的規律規則就是資訊。有的規則構成了實體的牆壁,有的規則構成了我們腦中的意識,有的規則規定了我們無法到達的地方。
時間是我們忽略了事物微觀物理狀態的結果。時間是我們所沒有的資訊。時間是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發現的越多就越明白。
但我們只是瞭解到冰山一角,尚未了解了太多太多。我們要做的便是不斷豐富我們的認知結構。
書友【Aris雪】的回答:《現實不似你所見》現實是什麼?是光與影的重疊,還是時間和空間的排列?
古希臘時期,德謨克利特提出,物質存在一個最小的計量單位,叫原子,原子不能分割。而麥克斯韋和法拉第創造的電場和磁場,則是在萬有引力的基礎上,更深層次的建立了另外一種宇宙的聯絡。
然而現實的侷限性受制於有限的感官,我們並不是每一種感覺都可以接收到。但很有意思的事,每一個時間和空間的交錯,在我們身上都是一場隨機的遊戲。即是說下1秒你可能碰到一個瘋子,也可能碰到一個讓你惺惺相惜的靈魂。
碰撞的原子的作用讓我們可以相互吸引,跳動的文字可以組成心靈的共鳴,但錯過也是一瞬間的事。
![](http://timg.juduo.cc/2020/12/d86fdd99bbbb494aba35d70417bb9339.jpg)
書友【追風】的回答:我對書本沒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有些地方也是懵懵懂懂的,所以談幾個比較有感觸的幾點:
1.書中有這麼一句話來形容量子的隨機性:這種微小尺度上決定論的缺失是大自然的本質。電子不是由大自然決定向左還是向右運動,它是隨機的。宏觀世界表面上的決定論只是由於微觀世界的隨機性基本上會相互抵消,只餘微小的漲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無法察覺到。
我們似乎也可以換句話來表述,微觀的不確定性在相互抵消過後,放到宏觀層面卻是確定的、有規律可循的。
這實在是很奇妙的一件事,就好像是馬克思所說,歷史是由人民群眾決定的一樣,每個人會做出不同傾向的選擇,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統計,多數人做出的相同選擇就是歷史發展的方向。這種偶然性與確定性的融合是大自然精妙的智慧。
2.海森堡在二十多歲時寫出了量子力學方程,愛因斯坦在二十多歲時發現了狹義相對論,書中有一句話對此做了描述,令我印象深刻:只有一個二十多歲的人,才會認真對待如此荒誕的想法,你必須得是二十多歲,才有可能相信這些想法會成為解釋世界的理論。
有些事情和想法只有年輕時才能做,我們不會因為年少無知或是年少輕狂就做不成偉大的事,有時恰恰是因為年輕,年輕時的自信、一往無前、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等品質,促使我們勇敢探索未知。
而當年歲漸老,反而會有更多的思維定勢,因為自己多了一些生存的經驗和學習的知識,懷疑乃至嘲笑那些平常看起來荒誕的想法,但如果世界的真相本來就是我們認為的“荒誕”的樣子呢?
就像喬布斯所說: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這個世界。這也給了我很好的警醒,不要急於否定任何一個觀點,即便它看起來有些古怪,萬一那是我們看待世界的一扇前所未有的新視窗呢?
3.「愛因斯坦具備一種獨特的能力,他可以想象世界是如何構造的,在頭腦裡「看見」它,然後方程隨之而來;方程是落實他對實在的洞見的語言。對愛因斯坦而言,廣義相對論並不是一堆方程,它是被艱難轉述為方程的關於世界的精神圖景。」
愛因斯坦完成廣義相對論公式之前,就已經在頭腦中構想完成了這個偉大發現,而數學公式是一種輸出,作為一種表達的工具。
其實,不論是數學、語言、文字、繪畫、音樂、電子媒介都是一種表達的工具,是承載思想的一種形式,真正核心的東西在頭腦中。對工具的學習掌握非常重要,只有當你能夠很好地用工具傳達出你的想法, 一切才有價值 ,才能為人所知,才有繼續轉化利用的可能。
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具備那種核心的能力,或許我們可以暫時地稱之為思想,由此看來,數學、語言、文字、繪畫、音樂都屬於媒介,作為一種溝通的橋樑而存在,當然,這些媒介作為一種表達工具的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塑造你的思維。
書友【風】的回答:跟著作者在宇宙的知識汪洋裡前行,從米利都派挑戰神性權威卻不斷被打壓,從亞里士多德的迷惘困惑,到漸漸有特頭緒,從盧克來修到愛因斯坦的迂迴進步,我們認識到:組成世界的原子跳動,可以產生紛繁複雜的現象:你的精神你的靈魂你的夢想,都是跳動的原子在作怪,太奇妙了。
對智者而言整個世界是開放的。伽利略是第一個將望遠鏡對準天空的人,也是將人類的感官推向浩瀚宇宙的人。他做了著名的小球實驗,並且進一步將理性推向了巔峰,讓認知不僅僅停留在感官上,數字符號也成了表達理性認知宇宙的一種方式。
麥克斯韋預言法拉第的力線可以振動起伏,並且透過計算,居然把光又做了重新定義:只不過是力線的飛速振動。隨之而來的就是變幻莫測的色彩定義,它是光作為電磁波的頻率。
而對時間的顛覆性解釋,對宇宙的物理性認知,都讓我在惶恐中,久久無法平靜。
![](http://timg.juduo.cc/2020/12/3d7a7c6265164669b347583cd32fc618.jpg)
書友【熾支】的回答:透過新的猜想和假說,我們不斷推翻了過去對世界的認知。
我們曾認為世界是平的,曾認為人類是獨立的物種,與其它動物沒有血緣關係。作為支撐科學不斷髮展的批判精神,提供給我們一種啟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從未出現完滿絕對的真理。
同樣,那麼我們面對那些流傳下來約定俗成的人生觀時,是否該保持警惕呢?比如:三十歲一定要結婚,沒生小孩就不正常……
每個時代所發展出的社會文明的意識形態,可能只適用於當下的年代。比如過去人們的壽命很短,柴米油鹽很忙,車馬很慢,十四歲就結婚,到了三十歲也就慢慢走進了暮年……
和科學的理論被推翻一樣,總有領先於時代的人們,讓人們看到了人生新的面向。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他們,最終推動了時代的發展。
我想,科學家們不斷質疑的科學態度,也應該是我們對待一些約定俗成的人生觀的態度:保持質疑,清醒、勇敢而充滿熱愛的活著,而這意味著對生命全然的信任和誠實。
![](http://timg.juduo.cc/2020/12/1048a7ceae614c6d87ebf1cfa149ec75.jpg)
書友【苗紅川】的回答:自己讀後其實也是一知半解,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轉變看問題的視角,和看問題的寬度吧!
從大的範圍來說,人類好長時間深陷自我為中心的視角,認為自己所在的地球是固定,可跳出地球看地球,其實是另一番景象。
回到日常的生活中,人往往也會深陷自認為的視角,被思維侷限性所困擾,比如,比如貧窮的人會深陷財富的視角,他眼裡看到的都是比自己富有的人;而身患重病的人會深陷健康的視角,他眼裡看到的都是比自己健康的人;即便自媒體作者也往往深陷流量的視角,眼裡看到的都是比自己流量高的大V。
如果不跳出自己看問題固有的視角,每個人都會在特別窄、特別單一的視角深陷下去,形成持續性的錯誤認識。這種錯誤認識可能影響人的三觀!
只有跳出固有的視角,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自我與周圍,才能形成新的自我認識!正如書的名字《現實不似你所見》,對待所見、所想的一切,既不能盲目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
書友【輕歌】的回答:自古以來,人類就在問自己: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他由什麼構成?何以如此有序?自然現象為何產生?
作者一步步向我們描述了科學家們再接再厲,在前人的基礎上,像接力棒一樣,一棒一棒往後傳遞,前赴後繼,永無止息地在探求這個問題的情景。這本書並不像《時間的秩序》所寫的那樣,讓我們難以捉摸,他所寫的內容就是我們所深置其中的世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周圍的一切。
他把那些深奧的物理現象、定律,用形象的語言呈現出來,讓我們有豁然開朗之感。讓我們看到了物質的原貌,以及其所具有的秩序、規律。
或許讀完這本書,我們最大的感受應該是:宇宙浩瀚,學無止境。
以上就是本期讀書會精選的書友分享,再次感謝本期參與的所有書友。
文 | 讀書會觀點集合
圖 |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