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一系列的文明變遷中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禮儀。在歷史中,古人是將禮儀習俗看地十分重要的,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不同等級人之間,還是在戰場上的戰鬥,都是將利益擺在最重要的地位。

生老病死自然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而我們在觀察人們死後他們被埋葬的地方,都會發現堆起的土堆,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呢?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死後落葉歸根是一生最大的心願,即使是一生在外漂泊的遊子,對故鄉也是有著長久的思念。

同時中國人常認為人死後,會變成一捧黃土,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土葬則是一種對死者最大的尊敬,講究入土為安也就是這樣的道理。而在中國古代社會,還是在封建主義統治下的思想觀念,社會的等級化差距十分的明顯,所以對於死後所採取的墓葬地的名稱也是有很大的講究。

作為當時一個朝代的最高層的人,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權力,在死後他們都會葬入一塊風水寶地,而且這塊地還是這個家族共同埋葬的地方,而這個地方還是有著一個獨有的名字叫做陵。我們在歷史電視劇中,也會經常的聽見這樣的稱呼:皇陵,歷史上有名的便是明十三陵。

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文人聖者,他們死後埋葬的地方則稱作林,大抵這樣的稱呼是為了說明他們的學生弟子如同林中的樹木,遍佈天下,而歷史上最為出名的便是孔子死後埋葬的孔林,作為有著孔聖人之稱的他自然是擔得起的。

對於皇親國戚,還是在朝堂之上有著很大權力的王公大臣,他們死後埋葬的地方則是稱作為冢,在歷史上,王昭君對於當時的朝廷是有著一定的貢獻,而在她死後埋葬的地方自然被稱為青冢。

而相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他們在這樣等級嚴格的社會上,是沒有什麼地位的,所以他們死後只是埋在土中,堆起一個土堆就這樣了事。然而在歷史上,為了有一定的統一的稱呼,所以不論是陵,林,冢還是最為常見的土堆狀的墳都被稱為墓。

但不管是怎樣的的稱呼,我們都能看見埋葬的地方有著一個鼓起的小土堆,人死之後,不就是將人放在棺材中,然後將棺材放入挖好的土坑中,最後在埋上就行了,可是為何會看見鼓起的土堆呢?

其實在這背後還是有著一定的原因,在《禮記》的記載中,是孔子對於他父親的墳墓所做的一種標記。孔子的父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早早離他而去,而在孔子長大之後,對於父親埋葬的地方記得並不清晰,多次尋找都沒找到,終於在一次的尋找中發現了父親的墳墓。

而他為了以後能清楚的找到,於是將墳墓一點點的加高,最終形成了凸起的土堆狀。在歷史上,還有著另外一種說法,商朝的時候,有一位忠臣叫做比干,但是他卻慘遭冤殺,而當週武王滅掉商朝,他對於比干這位忠臣的敬佩和不平,所以為比干加高了墳墓,旨在告知世人比干是冤枉的。

在後來的漸漸演變中,人們發現如果墳墓是平坦的話,人們根本沒辦法辨識哪裡有著墳墓,要是在有著墳墓但不知道的地方建造了房子,自然是對於古時候信奉鬼神的人們來說是不好的。所以人們在漸漸認知到這個問題後,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逐漸的加高,堆起一個凸起的土堆狀,意在告知人們這裡有著一座墳墓。

中國人在自己獨有形成的文化中,對於不同等級的人死後,有著自己不同的喪葬制度,但是對於所有人,都是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人生前有房子住,死後同樣需要房子來住。

2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三毛與荷西的姐弟戀,真如她書中寫的那麼浪漫?作家:都是在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