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

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生存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在這個時時刻刻都在追求“得到”的環境下,我們的步伐也被時代催趕著加快了速度。

但步伐雖然快了,可我們的內心卻跟不上,於是焦慮便產生了。

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我認為,當你的能力大於慾望時,你的生活便會幸福。

因此,我們需要真正明白“知足常樂”的哲理和意義。

《道德經》告誡我們:知道滿足,就不會自取其辱;知道停止,就不會陷於險境,這樣才能長久幸福。

但知道這個道理還不夠,我們還要真正做到才行。

那麼該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足常樂”呢?我們需要知道三個道理,同時更要剋制四樣行為。

“知”三理01:要對生活有正確的認識

在經典名著《自卑與超越》中提到:“人類生活在具有意義的世界中。”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只是單純地體驗生活環境,而是需要以它們對我們生活的意義去評判。

那些不懂得滿足,或者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人,幾乎很少會去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只有在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才會問類似的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人生一直平坦順暢、一帆風順,那麼就不會產生這種想法,也就無法思考生活的意義所在。

但就像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完美的人一樣,每個人的生活也不可能完美。

正是因為“不完美”,也才造就了精彩紛呈的人生經歷。

想要真正做到“知足常樂”,就一定要知道生活的意義,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奉獻。

即,人生的意義是“對整體做出貢獻”。

02:要尊重“不同點”

為什麼很多人總是難以做到知足常樂?其實就是有一個道理沒搞明白。

我們常會拿自己跟他人比較,無論是比別人強而沾沾自喜,還是比別人弱而自卑。都會讓自己的心境難以平靜。

這種“比較”通常就是引發矛盾的根本。

比如婚姻中的兩個人,在自己多做了家務之後,就會把自己對婚姻的付出拿來跟對方比較。

比較過程中,就會因為兩個人對婚姻付出的“不同之處”而引起糾紛。

愛情和生活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哲學道理:我們不是要透過比較來找出共同點,而是要學會尊重不同點。

你做的家務活兒雖然更多,但對方也為家庭付出了其他方面的努力。

只有互相尊重這種“不同點”,婚姻才會幸福持久。

這便是“知足常樂”的重要理念之一:懂得尊重不同點,而不是用比較的方式來尋求心理滿足感。

03:愛他人之前先愛自己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個君子的修養;拿捏好分寸,是智者的從容。

一味地愛他人,但從來沒想過愛自己的人,便是拿捏不好分寸度量的行為表現。

這樣的人,一旦自己付出的愛得不到同等迴應,便會陷入到無盡的痛苦之中難以自拔。

如此心境,自然不能做到“知足常樂”。

因此我們就要明白一個道理:在你還沒學會如何愛自己之前,不要去愛他人。

當你真正愛自己的時候,你會覺得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行。而不是為了別人的看法而活,那麼你就不會因此而心理失衡。

熱愛屬於自己的生活,不論是粗茶淡飯,還是普通衣服,只要自己覺得舒坦,便是一種知足而常樂的狀態。

“止”四樣

在我們“知三理”之後,只能算是做到了知足常樂的前半步驟,想要真正達到知足常樂的心境,還要有所剋制。

也就是說,我們還要剋制自己人性中本能性的行為。即,規範自我。

一、止語

《易經》有云:“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居上位者如果說話不嚴謹,那麼就是失去人心;處下位的人如果說話不周到,就會給自己招來禍端。

簡單來說,就是“禍從口出”,不可不慎。

很多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常常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舌之快”而不經考慮便脫口而出。

這樣的人,幾乎是很難達到知足常樂境界的。

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要是我們說話毫無顧忌,那便是在縱容自己本性“言多”的慾望,最終只能招致“必失”的惡果。

二、止欲

《道德經》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而老子便總結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們大多煩惱,都是因為慾望太大而能力不足導致的。

之所以我們會焦慮、會煩惱、會嫉妒,無非也就是慾望得不到滿足罷了。

可欲望是無窮盡的,永遠也不會有真正滿足的一天。

由此可見,要是我們不能夠“止欲”,那麼煩惱、焦慮也將永不停歇。

那又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足”,又如何才能“常樂”呢?

貪婪是一種惡,多欲望便多苦惱。

剋制自己的慾望,才能真正做到知足常樂。

三、止行

老子在《道德經》裡告誡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意思就是說,踮起腳想要站得更高的人,反而可能會跌倒;跨大步想要走得更快更遠的人,反而可能會變得更慢。

我常常跟很多學生說一句話:“慢就是快,快便是慢。”

很多人雖然聽懂了字面意思,卻難以體會這其中的根本。

但其實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過了這個道理:揠苗助長。

這世界上有很多非常有誘惑的事物,我們如果只是由著本性什麼都想要抓在手裡,那最終就什麼也抓不住。

尤其是在這個機遇、財富看起來都唾手可得的時代中,我們更應該要“止行”。

像那些被“發財夢”矇蔽雙眼而上當受騙的人,便是不懂得剋制自己想要更快獲得財富的行為導致的。

想要知足常樂,便要耐得住寂寞。

“止行”的根本,便是“耐心”。

四、止智

曾國藩曾說過:“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在《菜根譚》中有句古訓:“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簡單理解,便是勸誡世人做人做事都需要留有餘地,才能給自己充足的應急空間。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是需要在跟人交際的過程中不斷成長進步的。

因而即便你再怎麼足智多謀,也要懂得適可而止。

《止學》中有句話:“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

就是說,一個有才華之人不一定會表現出智慧來,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刻意彰顯自己智慧的。

想要“知足不辱”,就需要懂得剋制自己刻意表現智慧的本能。

結語:“知止,則日進無疆,反者,道之動。”

墨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也是遵循了老子在《道德經》中關於“知足”的道家思想。

不管世界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我們都還是應該修煉好自己的心境。

只有將心境提升起來,才能在未知的未來探索路上游刃有餘。

《道德經》是一部充滿了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體會。

“知足常樂”的根本,還是在於自我境界的提升。

“知理”可以修身,“知止”可以養性。

當你既能夠“知理”,也能夠“知止”時,定然未來可期。

方可真正做到“知足常樂”。

—END—

我是知陽,感謝閱讀。

對於“知足常樂”你有何見解呢?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老祖宗告誡我們:有3個行為,會敗壞一個家庭的氣運,需要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