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斗轉星移近20年,德雲社小劇場觀眾換了一撥又一撥,由最早的資深相聲愛好者到後來的鋼絲、老和部隊,到今天的德雲女孩。小舞臺越來越大,觀眾群越來越多。

郭德綱說過,劇場靠"養",當年在華聲天橋,好不容易有了三四十位鐵桿觀眾,但因為劇場要籤不平等協議,被迫搬到天橋樂茶園,又得重新培養。

天橋德雲旗艦店

德雲社最早期的觀眾都是些資深的相聲迷,也不乏相聲理論的研究者,各種相聲段子張口就來,熟悉程度甚至超過當時的一些相聲演員。他們常在一個叫"中華曲藝網"的論壇討論,其中一位就提到郭德綱,說在華聲天橋時聽過郭德綱,說的真精彩,可惜再去看時人已經走了。這時有人留言,說郭德綱搬到天橋樂了。第二天,就有"天津小孩"發節目單,那時還不叫德雲社,就叫"相聲大會"。過了幾天,大家都知道了"天津小孩"就是郭德綱。

當年的天津小孩

這幫早期的觀眾因為懂行,要求也太高。每次去聽相聲,回來後要在論壇寫心得,哪個包袱響,哪個火候不對,哪個筋勁不好都給挑出來。我記憶最深的一次,何雲偉李菁說的興起,臨時抓了兩句哏,沒按原詞說。剛演完就被叫到臺下受教育,說他們年輕演員應該死綱死口,不能自由發揮。

這種要求可能對年輕演員成長有好處,但太讓人難受了。就如同趙本山說春晚審節目的導演,大家笑得不行不行了,就他們不笑,還挑一堆毛病。說白了,就是太拿自己當回事,都不能與民同樂了。

這幫資深相聲愛好者裡有兩個大家很熟悉,分別是"布衣承武"張德武和"我愛拉芳"王海。

我愛拉芳王海和郭德綱

然後2005年德雲社火了以後,觀眾群就發生了變化。資深相聲愛好者畢竟是少數,再說他們大都是中年人,沒有時間常去小劇場。這時期德雲社觀眾主力換成了收入較高的公司白領。他們也喜歡相聲,但更多的是聽個樂趣,放鬆一下忙碌的神經。

這批觀眾對德雲社早期推廣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之中不乏電視報紙等媒體從業人員。當時網路影片方興未艾,已經有人自費購攝像機開始錄製影片,並傳向網路,宣傳德雲社。此外,他們建論壇、建貼吧,搞粉絲聚會,並起名"老和部隊"(來自郭德綱《西征夢》),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老和部隊當年製作的圖片(圖中道具皆來自西征夢)

這批觀眾中也有幾個非常著名的人物,但由於有的已經離開這個圈子,我就不提名字了。其他幾位仍活躍的,只要搜搜老郭這些作品裡的人物,就全找到了。

後來這些粉絲也發生了分裂,有的和德雲社分道揚鑣,有的成了一輩子的鋼絲。此時有更年輕的加入進來,他們也開始追捧年輕的演員,比如曹雲金,在八月風波後首次在張一元演出,當時號稱全北京的女什麼都去了,其實那時候已經有了觀眾粉絲化的趨勢。但隨著曹雲金退出,這些粉絲大部分還是選擇了老郭。

老觀眾肯定會記得一段影片,粉絲們捧著蛋糕給老郭唱歌,老郭靜靜聽著,唱的好像是《一生有你》。

粉絲們唱《一生有你》

飯圈粉絲的加入確實是因為張雲雷。張雲雷那時候在說相聲之餘常唱些歌曲,發在媒體平臺,給他伴奏的正是已經消失的李歐。當時張雲雷的粉絲數量在師兄弟裡僅次於岳雲鵬。但張雲雷的爆火真說不清在什麼時候,彷彿一夜間,只要他演出臺上就鋪滿禮物。那陣勢老郭都說沒見過。

張雲雷演出現場

從那以後開始進入德雲女孩時代,且數量越來越龐大。有追孟鶴堂周九良的,還有張九齡王九龍、尚九熙何九華,張九南,最後又出了個秦霄賢。

此外,說評書的閻鶴祥也有了大批粉絲,她們和其他粉絲不同,不注重外表,追求的是壯壯胖胖身軀下有趣的靈魂。

說書的閻鶴祥

德雲女孩的崛起可能有的人不接受,但我覺得不是壞事。一個藝術門類總是關注的人越多越好,能大眾最好不要小眾。而對於年輕演員而言,一定要知道,觀眾捧你可能是暫時的,而有一段好作品,才會真正讓大家記住你。

2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德雲社變味的《口吐蓮花》:不注重表演,拿無趣當有趣,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