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
鼎-青銅器物,一般用於祭祀,權力象徵,如九鼎
青銅鼎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饗等各種用途。《周禮·天官·亨人》:“掌共鼎鑊。”,鄭玄注:“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膂於鼎。”在這個意義上,商周時代的青銅鼎,多數不是直接的烹煮器,是代表權力的器物,例如夏禹九鼎。
鬲鬲-盛粥青銅器
鬲是炊粥器,新石器時代普遍使用陶鬲。袋形腹的作用主要是為了擴大受火面積,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後,袋腹逐漸蛻化,且多數青銅鬲有精美的花紋,不宜於火煮,當為盛粥器。
甗甗-一種蒸飯器物,上為甑(zèng),下為鬲,現農村還有變型甑在用
甗是蒸飯器,全器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稱為甑(zèng),下為鬲,用以煮水,中間的箅通汽以蒸於甑。青銅顱在商代早期已有鑄造,但為數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為數已較多。
簋簋-盛放飯食的器具,後演變為禮器,
簋是盛放煮熱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特別是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和奇數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盨盨-盛放飯食的器具,後消失未用
盨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盨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主要流行於西周晩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簠簠-盛放飯食的器具
簠是祭祀和宴饗時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簠出現於西周早期後段,但主要盛行於西周與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敦敦-盛放飯食的器具,秦代後消失
敦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秦代以後消失。
豆豆-盛放肉醬、醃菜味品的器皿,禮器一種
專門盛放醃菜、肉醬和味品的器皿。豆也是禮器的一種,常以偶數組合使用,但是也有使用奇數組合的。
盂盂-大型盛飯器具
盂是大型剩飯器,兼可盛水盛冰,一般為侈口深腹圈足,有獸首耳或附耳。體形都比較大,因其鑄造需用銅量大,耗資較巨,故出土的數量也少。
俎俎-切肉、盛肉案板器具,也是一種禮器
俎是切肉、盛肉的案子,亦為禮器,其用每與鼎豆相連。
匕匕-取食物的勺、匙器物
匕是挹取食物的匙子,古代的一種取食器具,長柄淺鬥,形狀像湯勺,指勺、匙之類的取食用具,後引申為匕首,即短劍或狹長的短刀。
鎛鎛-大型打擊樂器,常與鍾、磬一同使用
大型單個打擊樂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是貴族在宴饗或祭祀時,與編鐘、編磬想和使用的樂器。
錞錞-一種打擊樂器
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始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戰國至東漢時期。
鐃鐃-一種打擊樂器
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流行於商代晚期,後演變為編鐘這種打擊樂器。鐃鈸,就是指鐃和鈸兩種打擊樂器。
鍾鍾-指編鐘,一種打擊樂器,從鐃演變而來
西周和東周的青銅打擊樂器。鐘的形式是從鐃演化而來,基本形式是在兩側尖銳的扁體共鳴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個可懸的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