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原文】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解析】

蒙卦:通泰。不是我有求於幼稚愚昧的人,而是幼稚愚昧的人有求於我。第一次占筮,神靈告訴了他。輕慢不敬地再三占筮,輕慢不敬的占筮,神靈就不會告訴他。但還是吉利的卜問。

《象辭》說:上卦為艮,象徵山;下卦為坎,象徵泉。山下有泉,泉水噴湧而出,這是蒙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取法於一往無前的山泉,從而以果敢堅毅的行動來培養自身的品德。

蒙卦象徵童蒙。亨通。不是我有求於年幼無知的童子,而是年幼無知的童子有求於我。初次前來占筮,告訴他吉凶;接二連三地佔筮,便是對占筮的輕侮和褻瀆,如此,則不再告訴吉凶。但筮得此卦,無論做什麼都有利。初六啟發愚昧無知的人以增進其智慧,宜於樹立楷模,以啟發人,使人不犯罪過;如果智慧初開就急於外出做事,行動將非常艱難。九二被愚昧無知的人所包圍、環繞,有時未必不是好事。迎娶賢淑女子為妻,吉祥;連兒輩也會有家室。六三不宜娶這個女子為妻,因為她眼中所見的只是美貌郎君,遇到這樣的男人她就自食其身,這種婚姻有害無益。六四被年幼無知的童子所圍繞,終究要遭遇艱難。六五年幼無知的童子正受啟發,必獲吉祥。上九驚醒愚昧無知的人,不宜採用暴烈行動,而宜採用防禦賊寇的和緩方式。

用智慧統領知識

《蒙卦》中的“蒙”指的就是發矇啟發,在《蒙卦》初六記載的“發矇,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中很深刻地說明了“蒙”的作用;同時在《蒙卦》上九記載的“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中指出,啟蒙教育一定要及早實施,防患於未然。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他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這也就是說,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

全球重要的電子工業製造基地深圳、臺灣等地,高階技工的身價一天天看漲,部分空有學歷本本的碩士、博士的薪水錶有被趕超的危機了。老觀念中,像深圳這類靠電子製造業等所謂高科技起家的新興城市,一本花紅柳綠的學歷證是起碼的敲門磚。但現在,如果這個學歷本本沒有實踐操作能力和社會經驗附著在上面,那還真不如一個八級工手頭的鉗子和焊槍。

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根據實際的體驗而熟悉世故的人,和單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卻不諳人情世故者,不但有根本上的差異,而且比後者更優秀。不諳世故的學者,就像牛頓一樣,是透過三稜鏡看光線,用顏色把人類分類,這個人是這種顏色,那個人是那種顏色。而經驗豐富的染匠卻不同,他們知道顏色有明度、有彩度,也知道雖然看起來是一種顏色,其實它是由種種顏色混合而成的。事實上在這個世上,根本就沒有隻用一種顏色構成的人,或多或少都混合了其他顏色,摻入了其他的影子。不僅如此,正如絲會隨著光線照射的角度,而變幻出各種顏色一般,而能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而變換不同顏色的,正是人。

以上這些,只要是略諳世事的人都能理解。但是,脫離社會,獨自關在研究室裡,滿懷自信的學者卻無法知道。因為這類事不是光使用頭腦就可以想明白的。於是,這些學究儘管想將所學付諸實踐,卻往往發現兩者無法協調。例如,沒看過別人游泳的人,或者沒學過游泳的人,即使看過許多講解游泳的書,十分了解游泳的原理和要點,也無法學會游泳!你只有下水親自去試才能學會它。

因此,這類人和那些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耳朵聽而熟知世事的人截然不同。例如,後一類人不僅也同樣知道“讚美”的威力,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懂得分辨應該在何時、何處,以及如何使用這種武器最好,也就是他們懂得對症下藥。他們很少直接讚美別人,總是運用委婉的、比喻或暗示的手法來進行。

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應該把到目前為止所學到的知識,以及本身的見聞歸納起來,再加上自己的判斷,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行為模式、禮儀禮節。接下來的工作,只剩下瞭解人情世故,且多加磨鍊了。你不妨多看看有關社會學方面的書,把書上所寫的和現實生活加以比較。如果不實際踏入社會親身體驗,仔細觀察,則無法活用那些辛苦得來的知識,甚至還會誤入歧途。

很多人抱怨自已的命不好: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在富貴人家,而自已卻出生在貧窮家庭;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在發達的大城市,而自已卻出生在交通不便的窮山村 … ,這些不公平是上帝安排的,我們無法選擇,但上帝也給我們每個人開了一扇門,只要你找到了這扇門,你就可以改變自已的命運。這扇門就是學習,學習能改變命運。

為什麼學習能改變命運呢?在好的環境下和差的條件下出生的正常嬰兒,他們的生理結構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在出生時他們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那為什麼若干年後他們之間就產生了差距,前者坐在舒適的辦公室工作並拿著高薪,而後者收入少得可憐卻在烈日下工作。這是什麼原因呢?排除一些次要因素外(如憑關係),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待遇主要是與他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大小有關,而為社會作貢獻要靠知識和能力,知識和能力的獲得手段就是學習。也就是說,決定你命運的不是出生環境,而是你的知識和能力。

在條件差的環境下出生的人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享受不到好的教育,這是事實,但這可以透過努力來彌補的,別人因為有好的老師、好的教學裝置,十分鐘記住一個單詞,你可以花十五分鐘,這好像不公平,你比別人多花了五分鐘,其實不然,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你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磨鍊了自已的意志,透過你的努力和更多的付出,當你和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同樣的學習或工作環境)時,你以前培養的吃苦精神和意志使你很容易超過優越環境出生的人。因此就不難理解一些傑出的人才往往是一些窮苦出身的人。

每當站在講臺上看到那些衣著樸素卻又在聚精會神聽講學生時,每當在書店遇到那些臉膛黝黑、衣服上還沾點灰塵和汗漬的打工者在看書時,我油然而生敬意,這是一些上帝不公平,讓他們生長在無耐的環境下,但他們又不甘心想改變自已命運的人啊!我相信只要他們能堅持,上帝就會將好的命運賜給他們。

不要為你的環境比別人差而苦惱,真正決定你命運的不是環境,而是你的知識和能力,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手段就是學習。只要你認識到這一點,並開始努力學習,你的命運就開始在改變了!

生活是一部大課本。有志向的年輕人要善於讀生活這本“無字書”,體悟成敗之理。古人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也是要人們能理論聯絡實際,善於利用知識處理各種事情。豐富的閱歷也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特別是年輕人,他們的閱歷一般較少,這就要求他們不但要注重書本知識,也要注重生活、社會中的知識積累。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識但卻不知如何應用,那麼你擁有的知識就只是死的知識。魯迅說:“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死的知識不但對人無益,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可能出現害處,就像古時候紙上談兵的趙括無法避免失敗。因此,你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

你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和活化知識的能力,使你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你還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黃金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潛力和作用。

透過閱讀“有字之書”,你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前人的學以致用經驗,並從中取得借鑑,避免走岔道、走彎路;透過讀“無字之書”,你可以瞭解現實,認識世界,並從“創造歷史”的人那裡學到書本中沒有的知識。

你要想讀好“無字之書”,就必須腳踏實地,有深入調查及求實的精神。這種精神,不但可以幫你糾正“有字之書”中的錯誤,掌握真正的知識,而且能夠讓你學到新的知識。譬如蘇軾曾寫過一篇遊記《石鐘山記》,他透過親臨絕壁深潭實地考察而糾正了唐代李勃因石鐘山有兩塊石頭“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而得名的說法,對於北魏酈道元的“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而得名的說法進行了肯定。

又如,書中所寫的亞里斯多德關於物體降落的速度是依物體本身的輕重決定的理論,學者們都沒有加以證明就全盤地接受了。因為在當時學者的心目中,除了上帝,只有亞里斯多德永遠是對的。但是,年僅25歲的伽利略卻因善於讀“無字之書”,透過進行試驗把亞里斯多德的錯誤理論推翻了。

要想讀好“無字之書”,必須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在《紅樓夢》的第二回描寫了黛玉初到賈府的情形,“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於是便“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也因此觀察到了賈府很多“與別家不同”的地方。

讀“有字之書”必須進正規大學,而讀“無字之書”則要進“社會大學”。如果說正規大學是一片湖泊,那麼“社會大學”就是大海,永遠沒有畢業之時。

善讀書,而不為書,把“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都讀透了,才是獲取更多精神財富、成就大事的準則。

學習,是一生的事情

許多人以為,學習只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只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了,因而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

這種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裡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裡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

其實,學校裡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可以說,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做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有些人走出學校投身社會後,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裡面裝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會漲破腦袋。殊不知,學校裡學到的只是一些基礎知識,十分有限,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

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只有以更大的熱情,如飢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

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的選擇。

美國人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學習不光是學問家的事情。無論從事哪一種事業,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只有學習才能擴大視野,獲取知識,得到智慧,把工作做得更好。

但凡傑出的人,都是終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識的人。在漫長的人生經歷中,即使再忙再苦再累,他們也不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學習既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又是他們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在他們看來,知識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也應該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使他們的思想、心靈和精神永遠年輕,也使他們的事業日新月異。

2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愛的影子》,情之所歸,浪漫多情的英倫畫家弗雷德裡克•桑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