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兔子王是中秋節的節俗泥玩具,老濟南盛行中秋節家家都供兔子王。圖為民國期間,拜兔子王。

  現代社會,那些曾流傳於市井民間的小玩意兒,似乎早已離我們遠去。畫糖人、麵塑、捏泥人,這些當年走街串巷隨處可見的手藝活兒,如今已經成了稀罕玩意兒。

  一位高中生曾在文章中寫道:“童年是什麼味道的?我說,是甜的。是果汁的酸甜?是蛋糕的香甜?還是蜜棗的蜜甜?不,都不是,那是糖人兒的甜。”

  北京有兔兒爺,濟南有兔子王,兩者指的是一種東西,只是叫法不同。“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硃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老舍在小說《四世同堂》中描寫當時風行濟南、北京兩地的中秋節祭拜玩具就是“兔子王”。

▲民國期間,濟南售賣泥人的老人。

  兔子王是中秋節期間祭拜用的泥玩具,象徵平安與吉祥。

  麵塑,俗稱“捏麵人”。它以糯米麵為主料,調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用手指和簡單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針等,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塑像,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至今己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濟南面塑是濟南工藝美術中,最具地域特色的類別之一。

  每逢重大節日和活動都要張燈結綵,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等主打傳統演藝專案最具人氣。踩高蹺是各地流傳甚廣的一項娛樂活動,豐收過後,一路人馬,高蹺隊扭來扭去,成為舊時一景。

▲濟南舊時街頭賣藝。

  曾經,木匠、石匠、鐵匠等民間手藝人,走街串巷;如今,很多手藝人遠去,我們再也難以找尋他們的蹤跡。其實,它們不是消失了,而是隱藏在一些角落裡,等著我們發現。比如在千佛山廟會,伴隨著吆喝聲,錮露子“鋦盆鋦碗”的情景,深深埋在很多老濟南人的記憶裡,偶爾提及,依然清晰。

隨著近幾年老建築修復和仿古建築興建,掌握老手藝的精細木工老匠人成了香餑餑。在百花洲仿古建築群重建工地,來自曲阜的10多名老木匠,透過傳統的推刨、手鋸、鑿子、錛刀等工具,打製仿古木門窗,用三角刀在木板表面上下飛舞,雕刻出立體生動的木雕。不用尺子、不靠機器,只用老工具,同一款木製構件“雀體”,10個師傅雕刻出來的成品尺寸完全一樣,如同機器雕刻一般精確。

民俗是一個城市的情調,使之豐富多彩。那些漸行漸遠的民俗,停留在我們的童年,等待著我們去挖掘。

▲兔子王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圖為芙蓉街一商店內,顧客正在選購兔子王。

    蘇楊

1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紅樓夢丨理性分析王熙鳳的戰略眼光高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