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想要抵達的遠方。因為好奇和嚮往,我們用旅行的方式來探索這個世界。我們浮光掠影般地走過,然後又回到原來的日子,以為這就是旅行的全部意義。

有人說:未經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或者可以換個說法:未經駐足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正因為有了人的駐足、停留,這個世界才變得生動和豐富。

雖然我們並沒有機會去觸及每一種人生,但是,幸好還有書。我們可以跟隨作者一起去旅行、深入、駐留,書中那些鮮活而包含深情的文字,將呈現給我們一個從沒見識過的世界。

當代作家李娟所著的《冬牧場》,就是這樣一本書。

為了完整地呈現這段罕為人知的生活,2010年冬天,李娟跟隨一家熟識的哈薩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度過了三個多月的荒野生活。

出生在新疆的四川姑娘李娟,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度過了一大段童年。她文筆清新,充滿靈性,被讀者譽為“阿勒泰的精靈”。

下面,就讓我們與李娟一起,跟隨浩蕩的牛羊、駱駝和馬,去大漠戈壁深處,見識哈薩克人最後的遊牧生活。

在苦難中修煉,是最高階的生活智慧

11月底,李娟跟著牧民居麻一家趕著幾百頭牛、羊、馬和駱駝開始了遷徙。

在茫茫曠野中,兩百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三天。

他們每天迎著朝陽出發,騎馬趕牲畜,晚上就在背風處安營紮寨,化雪煮奶茶,吃凍成冰渣子的手抓羊肉。

遊牧民族每年的遷徙距離逾千里,平均每隔4-12天就要搬一次家。

饒是李娟從小生活在新疆,這三天的跋涉也讓她深深感受到無比艱辛,而牧民們卻習以為常,歲月與風沙早已將他們磨礪得無比堅韌。

空曠大漠,毫無可依傍之處,大地就是最有力的庇護所。

牧民們住著深入地下兩米的地窩子,用羊糞砌羊圈和加固住所,簡陋卻溫暖。

千百年來,牧民和牛羊就這樣行走在同一片大地上,緊緊依附著這片土地而生存,一步也不敢擅離。

面對極端惡劣的環境,必須學會在順應中與之抗衡。在書中,李娟為我們展現的,是人與動物的生存智慧,也是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畫面。

人生就是一場漫無盡頭的跋涉,我們孤獨而渺小的行走在各自的旅途上,每一處繞不過去的艱難險阻,都是生活對我們的考驗。

面對磨難,除了迎難而上,奮力前行,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在苦難中修煉智慧,在不可能處尋找可能,或許,當你認為自己再也無法堅持之時,就會發現你已經走出困境,到達了勝利的彼岸。

站在終點,回望來時之路,所有苦難都已化為風景,這就是堅持的意義。

《冬牧場》是李娟第一部長篇紀實散文。她逼真地還原了那個冬天的所有寒冷,展示了在那無邊無際的荒野中,人類用雙手撐開的一小團溫暖與安寧。同時,隨著持續千年的遊牧文化的漸漸消失,她也娓娓道出了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勞動和創造,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

讓菸灰缸特別佩服的是,李娟從不認為自己只是來體驗生活的,而是把自己當成牧民的一份子,真正的投入到了勞動中去。

剛到冬牧場,去年的地窩子早已被流沙掩埋,羊圈也塌了。經過大家好幾天的艱苦勞動,撬糞板、砌新牆、運糞渣,終於讓這裡煥然一新。

高強度的勞動令李娟的腰疼得幾乎無法站立,而牧民們卻習慣了忍受身體的疼痛,吃止痛片對他們來說,就是家常便飯。

即使在睡夢中,他們也不能遠離病痛。

在近乎原始的生產方式下,人們習慣了忍受痛苦,也習慣了艱苦的勞動。

牧民的孩子,哪怕只有八九歲,也從不恃寵而驕,從不逃避勞動。

對他們來說,能勞動是多麼令人驕傲,無能則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

天幕下,小小兄妹倆揹著雪從荒野深處蹣跚走來,菸灰缸也被這樣的情景深深打動。

在現代社會,雖然很多繁重的體力勞動被科技所代替,但能夠讓人感到充實,產生成就感的,只有辛勤的勞作,而非無所事事的享樂。

路遙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有時要對自己殘酷一點。應該認識到,如果不能投入到嚴峻的勞動中去,作為一個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將終結。

是的,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荒野,勞動都是人生永恆的主題和目標。

勞動和創造是一件讓生命充滿活力,讓生活更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來的寶貴品質。

強大的生命力,來自於苦難的磨礪

在冬牧場中,李娟奮力勞動、大碗吃飯。雖然有很多問題困惑著她,但她儘量自己去慢慢體會和觀察。

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與動物,李娟始終抱有極大的興趣和深深的悲憫。

每一個清晨,飢餓的羊群總會準時出發,去荒野深處尋食枯草。

冬天是孕育的季節,這時的母羊大多已有孕在身。

對於這些平靜而充實的母親而言,這個冬天意義深遠。它們充滿希望地走過大地,那是生命的必經之途。

動物們和人一樣,習慣了忍受苦難。

羊溫順而倔強,哪怕再虛弱不堪,也絕不輕易接受人的好意,到溫暖的地窩子裡去。

零下三四十度的雪地裡,居麻家的牧羊犬生了一窩小狗。在又冷又餓中,它們還是全部掙扎著活了下來。

能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的結果。生命,遠比我們所看到的、所瞭解到的更加堅韌頑強。

面對命運的暴擊,再弱小的生命,也會釋放出巨大的力量。

這種力量的背後,是活下去的本能,是希望。

不管將來會有怎樣的宿命,眼下最重要的,是付出生的努力。

夜灰缸認為,習慣於舒適的生活並非好事,因為它會逐漸瓦解生命的鬥志,讓人在面對生活的狂風暴雨時,很容易心生怯懦,再難鼓起勇氣與之抗爭。

沒有人願意吃苦受難,但吃苦是生活的常態。

我們應該警惕可能發生的不幸,在風雨中歷練出強大的內在,當命運將你逼至懸崖邊時,才能奮力反擊,熬過最黑暗的時刻,贏來生命的曙光。

生命是一場動人的體驗

冬牧場人煙稀少,每平方公里不到二分之一個人,生活艱辛而閉塞。

但哪怕就是這樣的生活,人們也要鄭重地對待,竭盡所能去美化。

地窩子的床榻上鋪著圖案鮮豔的花氈和地毯。裸露的糞牆上掛滿了漂亮的壁毯,使房間顯得體面而溫馨。

哪怕只是出去放羊,居麻也會花很長時間把靴子擦得鋥亮。

一旦有客人到訪,或是出去串門時,大家總是要穿上自己最體面的衣服,絕不會蓬頭垢面去見客。

或許正因為哈薩克牧民有著這樣的信念,才造就了他們樂觀熱情的性格,將顛沛流離的生活過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

與世隔絕的冬牧場,和現代生活隔著天塹般的距離。

沒有都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多餘的慾望,荒野中的生活簡單而純粹。

人們只需專注於每日的勞作,專心享受食物帶來的充實美滿,享受溫馨的閒暇時光。

在李娟眼中,蒼鷹飛過天空,馬群賓士過曠野,都帶著令人震憾的生命力。

遍佈荒野的野鼠洞,甚至滿目的枯草,都是絕美的風景,她深深為之而沉醉。

無論多麼平凡的日子,都有它溫馨動人之處。

只要認真對待自己的生活,善於發現自然之美,享受生活之美,就能為寂寞單調的日子增添色彩,從而找到生命的樂趣和意義。

生命就是一場體驗。在漫長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裡,體驗飽滿的情感,體驗善惡、道德、力量,和一切美好的事物。

在體驗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簡單和純粹

在冬牧場的三個月裡,日日夜夜的相處,千絲萬縷的觸動,李娟一直在馬不停蹄地見證和記錄。

在完整地體驗了一個冬天之後,心中的隱憂也越來越多。

這種古老傳統的生產方式一直在萎縮,居麻的兒女都不會繼承父業,他們都有自己的理想,終將走出荒野,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李娟在書中提到,進入冬物場的那年是遊牧的羊群南下進入這片冬牧場的最後一年,從第二年開始這裡就會被劃入禁牧區了。

動盪的生活,繁重的勞動,磨損了牧民的青春和健康。他們也渴望定居,渴望過體面安定的日子,從此不再顛沛流離。

荒野終將被拋棄。牛羊不再踏遍這片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貧瘠單薄的土地將更加貧瘠,草籽也失去了使之深入土壤的力量。

人與自然的平衡也將被打破。

為滿足牧民定居後的需求,大量荒地將被開墾成農田,飢渴地吮吸唯一的河流。

河流漸漸斷流,下游湖泊也將萎縮,從淡水湖變成鹽水湖,魚類也會遭遇滅頂之災。

或許,這就是現代生活將要承受的代價,畢竟誰也不會甘心於寂寞艱辛的遊牧生活。羊多草少,超載過牧,脆弱的環境正在迅速惡化。

李娟是幸運的,趕上了牧民的最後一次遷徙。

而以後牧民們的冬天又會怎樣呢?

誰也無法回答。

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最不應該消失的,是自律而剋制的生活方式。

透過所有的繁華浮雲,迴歸生活最簡單的本質,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方向,也是李娟和她的《冬牧場》帶給我們的思考。

人畏因果,萬物有情。

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生活,沒有什麼能狗阻擋時間的車輪,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讓時間緩慢而又深深地消失。

無論如何,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著寒冷的“正在過去”。生命遠比所看到的、所瞭解的更結實,更頑強。

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

13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做自己,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