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篇》春秋·孔子及弟子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共二十篇。《里仁篇》為其第四篇,涉及到義利關係、道德修養、孝順長者及君子小人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戰國時期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論語》
里仁篇第四春秋·孔子及弟子
子曰:「裡(住處。居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同「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窮困),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惡(wù)人。」
子曰:「苟(如果)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擁有)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擺脫)也。君子去仁,惡乎(wū hū,疑問代詞,猶言「何所」。)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違仁,造次(匆忙之間)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超過)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集體)。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恥於…)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dí,親近。)也,無莫(疏遠)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思念)德,小人懷土(鄉土);君子懷刑(法律),小人懷惠。」
子曰:「放(fǎng,同「仿」,效法,引申為追求。)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全意為「何難之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擔心)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shēn,曾參,字子輿,孔子晚年的弟子。)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通曉)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jī,輕微、婉轉之意。)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方,本義為四周圍起來。指有限範圍。)。」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彎腰,指親力親為。)之不逮(達到目標)也。」
子曰:「以約(指禮與德之約束)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應當)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shuò,多數,引申為煩瑣。),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