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中庸》春秋·孔伋(jí)(傳)

《中庸》與《大學》一樣,原本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孔伋所作。《中庸》是道德、哲學層面的專著,側重於論述個人修養。

孔伋(約公元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魯國人,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

《禮記》

中庸

春秋·孔伋(傳)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xià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達到)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2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疑脫「反」字)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3子(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4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5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6子曰:「舜其大知也與(yú,同「歟」,助詞。)!舜好問而好察邇言(淺近的話。邇,近。),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7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gǔ huò,捕獸的網和木籠。)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bì,同「避」。)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jī,整個月。)守也。」

8子曰:「回(指孔子的弟子顏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牢牢地放在心上。)服膺(yīng,手放胸口。衷心信服。)弗失之矣。」

9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10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rèn,臥席。)金革(兵器與甲冑),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堅強的樣子)!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11子曰:「素(據《漢書》,應為「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同「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同「現」,顯現。)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12君子之道,費而隱(廣大又精微),夫婦(普通男女)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鳶(yuān)飛戾(lì,至。)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到)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3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斧柄),伐柯,其則(式樣)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孔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zào zào,忠厚誠實的樣子。)爾!」

14君子素(平素,意為「現在」。)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古同「凌」,欺侮。)下;在下位,不援(攀附)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責備)人。故君子居易以俟(sì,等待。)命,小人行險以徼倖(jiǎo,同「僥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gǔ,正、鵠,均指箭靶子。),反求諸其身。」

15君子之道,闢如(同「譬如」)行遠必自邇(近),闢如登高必自卑(低)。《詩》曰:「妻子(妻兒)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和順。),和樂且耽(《詩經》原作「湛」,安樂。)。宜爾室家,樂爾妻帑(nú,通「孥」,兒女。)。」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16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體,使生也。遺,漏掉。使萬物生長不會漏掉任何東西。),使天下之人齊(zhāi,通「齋」,齋戒。)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來臨)思,不可度(duó,揣度。)思!矧(shěn,況且,怎麼。)可射(yì,「斁」的古字,厭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17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xiǎng,祭祀。)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厚待)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同「復」,恢復。)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詩經》作「顯顯」,顯明興盛的樣子。)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重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18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周文王,姬發。)乎!以王季(名季歷,周太王第三子。)為父,以武王(周武王,姬發。)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zuǎn,繼承。)大王(即周太王,公亶(dǎn)父。)、王季、文王之緒(未竟事業),壹戎衣(《尚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殪(yì)戎殷。」,故一作「殪戎殷」,消滅戎殷。戎殷,西部殷商。)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周公旦,姬旦。)成文、武之德,追王(謂給死者追加王號)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jī,一年。)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19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宗廟次序,始祖居中下遞為昭穆,左昭右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按次序)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泛指宴飲時年長者居上位的禮節。燕,古同「宴」。毛,鬚髮。),所以序齒(即以齒為序,按長幼排序。)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祭祀天地)之禮,所以事上帝(天神)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dì,禘禮與嘗禮。按周禮:夏祭曰禘,秋祭曰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20哀公(魯哀公,姬蔣。)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致力於)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即蘆葦,象徵可塑性強。)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shài,減少,降等。《禮記•文王世子》:其族食,世降一等,親親之殺也。),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君主)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通「徠」,招徠。)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迷惑,迷亂。),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zhāi)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不加班)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xǐng,檢查。)月試,既(即「餼」,指贈送別人糧食或飼料。)廩(給予糧食)稱(chèn,符合。)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延續)絕世,舉(復興)廢國,治亂持危,朝聘(諸侯定期朝見天子)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同「預」,計劃。)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羈絆,磕絆。),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不罷休)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21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22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化生和養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並列)矣。

23其次致曲(曲,偏。致力於某一方面。)。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24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zhēn,吉祥的預兆。);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xiàn)乎蓍龜(蓍草和龜甲),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25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引導)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zhì,同「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26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驗,顯露於外。),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xiàn,同「現」。)而章(同「彰」),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huà,華山,指大山。)而不重,振(同「整」,整治。)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quán,通「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yuán,大鱉。)、鼉(tuó,揚子鱷。)、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曰:「惟天之命,於(wū,語氣詞。)穆不已(無窮盡。穆,深遠。)!」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wū)乎不(pī,通「丕」,即大。)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27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充足有餘)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聖人)然後行。故曰:苟(如果)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驕橫,自高自大。),為下不倍(同「背」,背離背叛。)。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容身,指保全自己。)。《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28子曰:「愚而好自用(剛愎自用),賤而好自專(獨斷專行),生乎今之世,反(同「返」)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杞國。杞人憂天之地,極小的國家。)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宋國,也是小國家。)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29王(wàng)天下有三重(指儀禮、制度、考文三件事)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指夏、商、週三代君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詢問)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sì,等待。)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yì,《詩經》本作「斁」,厭棄的意思。)。庶幾(jī,幾乎。)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即「早」)有譽於天下者。

30仲尼祖述(效法)堯舜,憲章(遵從)文武,上律天時,下襲(符合)水土。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dào,覆蓋。),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交替)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31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同「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決斷)也;齊莊(zhāi zhuāng,恭敬莊重。)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文同「紋」,條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pǔ,普遍,遼闊。)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xiàn)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yuè,同「悅」。)。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mò,邊遠部族。)。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zhuì,通「墜」,墜落。),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32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治理)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zhūn zhūn,同「忳忳」,誠摯的樣子。)其仁!淵淵(水深)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實在)聰明聖知達天德(天的德性。指無尚之德。)者,其孰能知之?

33《詩》曰:「衣(yì,動詞,指穿衣。)錦尚(新增,這裡指多餘。)絅(jiǒng,同「裟」,禪衣。)」,惡其文(同「紋」)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àn,同「暗」。)然而日章(彰);小人之道,的(dì,顯著。)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進入聖人品德修養的境域。)矣。

《詩》雲:「潛雖伏矣,亦孔(很)之昭(《詩經》原作「沼」)!」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即「漏屋」,破敗家室。《毛詩傳》謂西北角。鄭玄《毛詩箋》指室內設小帳處。朱熹合二為一,言傳是神明所在,代指神明。疑之!)。」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鬷(zōng,同「奏」。進獻。)嘏(同「假」,神靈。)無言,時靡(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fū yuè,古代執行軍法之斧子。)。

《詩》曰:「不(pī,通「丕」,大。)顯惟德,百辟(bì,與君主往來之人,指諸侯。)其刑(通「型」,示範,效法。)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雲:「予(我)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最次的)也。」

《詩》曰:「德輶(yóu,古代一種輕便車,引申為輕。)如毛。」毛猶有倫(對比)。「上天之載,無聲無臭(xiù,氣味。)。」至矣!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聶紺弩與周穎:動盪的人生詩樣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