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臨 兌下坤上

《序卦傳》說:“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程傳說:“二陽方長而盛大,故為臨也。”臨卦由地澤二體構成,地下有澤便是臨。地是至卑的,它本不能臨物,然而還有卑於地的東西,那便是澤。澤上之地是岸,岸與水交際,澤為地所臨。臨,實際上是指事物的一種發展態勢而言。臨卦之六爻下二陽上四陰。在復卦只是初九一個陽爻,到了臨卦則發展到初九、九二兩個陽爻,正是陽剛盛大之時。陽剛盛大才談得上臨。

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兇。

元亨即大亨,利貞即利於正。元亨利貞,說明元亨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利貞。臨卦以大臨小,亦即以剛臨柔,與復卦不同。復卦乃陰柔至極而陽剛初來,臨卦則已來了兩個陽爻進迫於陰,所以復卦卦辭只言亨,臨卦卦辭則言元亨。但是復卦言亨不言利貞,臨卦言元亨則言利貞。言亨不言利貞,因為復卦乃陽剛初來,亨是必然的,不存在什麼問題。言元亨又言利貞,因為臨卦是二陽浸盛,此時極容易放肆無忌,必守正方能保證元亨。

“至於八月有兇”,漢人京房據此句推出所謂十二闢卦之說。十二闢卦說即將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等十二卦,依陰陽消長的規律與一年中的十二個月相搭配。復卦是陰至極而初生一陽,配以建子之月即十一月。然後二陽生是為臨卦,配以建醜之月即十二月。然後三陽生是為泰卦,配以建寅之月即一月。至六爻全成為陽爻時,便是乾卦,乾卦配以建之月即四月。至此,陽長陰消變為陰長陽消,陽至極而初生一陰,是為姤卦。姤卦配以建午之月即五月。然後二陰生,是為卦,配以建未之月即六月。然後三陰生,是為否卦,配以建申之月即七月。如此陰長陽消直至六爻全成陰爻,便是坤卦,配以建亥之月即十月。這十二闢卦之說當是根據臨卦卦辭“至於八月有兇”這句話推出來的。結合復卦“大象”說的“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來看,則這種說法不能說沒有根據。

是說自二陽生的臨卦亦即建醜之月十二月算起,至四陰生的觀卦亦即建酉之月八月止。也就是說,八月是自十二月算起的八個月。

“八月”,是說自二陽生的臨卦亦即建醜之月的十二月起,至四陰生的觀卦亦即建酉之月八月,陽經歷了由盛到衰的過程。

“至於八月有兇”,作《易》者預為告戒人們,當陽浸盛之時要想到陽必有衰敗之時。由於陰陽消長的天之道,二陽生必然轉變為二陽消,即“二陽長於下”變為“二陽剝於上”。

自建醜之月的臨卦起,至建未之月的遯卦止,其間泰、大壯、夬諸卦都有個至於八月有兇的問題,為什麼“至於八月有兇”這句話僅僅見於臨卦卦辭?這是因為臨卦處於陽長陰消的盛大之時,這時候最需要知道事情將向反面發展的趨勢,樹立履薄臨深的意識。復卦一陽初生,尚未達到盛大的程度,“至於八月有兇”的問題沒有提上日程的必要。臨之後的泰、大壯、夬諸卦陽長已過中,處境逐漸變壞,它們容易意識到發展趨勢不好。況且這時候陽德滿極而衰的徵兆已經出現,到此時才提“至於八月有兇”,就太晚了。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三句是解釋卦名的。“剛浸而長”,從一卦的角度說明臨之所以為臨。浸是漸的意思。“浸而長”,不是暴長,是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長。凡漸長的東西都充滿著極強的生命力。復卦一陽生,臨卦已積漸至二陽生,陽德向前發展壯大,駸駸然有莫之能御之勢,所以叫做臨。

從卦之二體來看,兌說坤順,說而順。從兌說,是陽向前進,從容緩和而不迫;從順說,是陰向後退,應合順遂而不違。“剛中而應”,剛中是九二應指六五。九二以剛居中,陽德盛大,並且不過分盛大。九二又與六五正應,則上下相交,陰陽合德,有足夠的力量臨其所臨。

“大以正,天之道也”,這句話是解釋卦辭“元亨利貞”的。孔子認為,“剛浸而長,說而順,”“大亨也”,剛中應柔中,“以正也”。這乃是天之道,亦即自然的規律。這天之道的實質就是陰陽消長。

陰陽消長既是自然規律,人便只能認識它,順應它,不能違背它,更不能改變它。陽長則陰必消,陰長則陽必消,陽長陰消必轉為陰長陽消,這是不能改變的規律。卦由復的一陽生髮展到臨的二陽漸長,這時陽德日盛,陰德漸消,人們最容易因現時的好形勢而忽略陽長會變成陽消,陰消會變成陰長,好形勢會變成壞形勢。

“至於八月有兇,消不久也”,孔子指出卦辭“至於八月有兇”的實質是“消不久”。“消不久”,陰消不會太久。現在是二陽漸長,四陰漸消。消到八月,至觀之時,便不是陽長陰消,而是陰長陽消了。陰消消不久,至於八月必有兇。告誡人們處得意之時,勿忘遠憂。孔子認為人之道猶如天之道,雖不可違抗,卻可以預為之防,儘可能避免災害。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澤上有地,地下有澤,地與澤的關係是臨的關係。臨的關係用卦象表示,就是在上之地俯臨在下之澤。以上臨下則是它的簡化說法。臨的特點是地臨澤,上臨下,而不是相反;相反便不是臨了。地之所以能夠臨澤,上之所以能夠臨下,全在於勢位。這是自然界的現象,即“天之道”。應用於世間人事上,即“人之故”方面,最大最典型的臨是天子諸侯君臨天下國家,即統治者統治人民。統治者統治人民實質上是勢得位的問題。因為不論統治者如何宣佈,階級社會的國家實質是暴力統治。

但是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另有一套主張。他主張德治,主張採取道德教化的辦法感化人民,反對用行政命令和刑罰等強制手段治理國家。簡言之,孔子主張以德服民,反對以力制民。他把自己的以德服民即教民保民的思想同

《周易》臨卦卦象聯絡起來,從中找到思維上的根據。

孔子為此對臨卦澤上有地之象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地是土,澤是水;土像統治者,水像人民。土與水總是相浸漬而親密無間,統治者與人民亦該如此,就是說,統治者應該親民,親民也就是教民保民。具體地說,要“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這從土與水的關係上可以進一步找到根據。

水是天下至柔之物,土製水似乎不成問題,可是如果以險隘阻滯它,它必決潰四出而後已。事實上土地是寬厚的,它總是以自己寬厚的胸懷,給予水以廣大之居處,使水成為受包容受滋潤的澤。統治者對待人民就像土地包容、滋潤水而使之成為澤一樣。

統治者受到土地與澤水滋潤浸漬,親密無間的啟示,對人民“教思無窮”。“教思無窮”,在教民問題上,出自誠心,想得深遠,無有窮盡。統治者受到土地以自己廣大的身軀擁護著廣大的澤水之啟示,做到“容保民無疆”。“容保民無疆”,在保民的問題上,要像坤土那樣大度包容,對於人民無所不容,無所不保,無有界限,無有止境。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金景芳、呂紹綱合編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譜的講解易學知識之書,想入門或深學的朋友都可讀一讀。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拒絕網路爽文“小說”!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20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古人的智慧——榫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