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說這話真不是賈島矯情,而是有時候寫詩真的就是這麼難。沒有靈感、因一兩個字的使用猶豫不決,這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最讓人無奈的是寫到一半卡殼了。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不過多數情況下卡了就卡了吧,再慢慢想就是了,怕就怕是當眾卡殼,那就要丟人了。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本想在眾大臣面前彰顯一下文采,便吟了兩句“微微細雨灑斑竹,陣陣清風吹落花”,結果硬是想不出後兩句。幸虧遇到一個過路的秀才,接上了兩句“獨倚闌干閒眺望,乾坤都屬帝王家”,這事才算過去。為此,朱元璋是既賞錢又賞官,這個秀才也算是從此改變命運了。
但給人家接詩還不是最厲害的,本期筆者要跟大家說的這位,才是救場的高手。此人名叫金農,是清代有名的書畫家,也是大名鼎鼎的“揚州八怪”之首。多數人只聽過金農的書畫才氣,卻不知他也寫得一手好詩,是清代有名的詩人。
一日,金農受邀參加一場酒宴,到場的都是些附庸風雅的本地商人們。大家提議,以“紅”與“飛”二字為令,來對詩。這其實就是古代的飛花令了,即每一句詩都要有這兩個字。
商人們你一句我一句,接得挺順暢,不過唸的都是些前人的句子,也沒什麼新意。
輪到其中一位小商人時,他實在想不出來,便隨口說了句這樣的詩:
柳絮飛來片片紅
此句一出,大家都當眾笑話他。這也怪不得大家,哪來的紅色的柳絮,這擺明了是實在沒招了,所以硬接上來的,這詩根本不是前人寫的名句。一下子,這位小商人就下不來臺了。
坐在一旁的金農看不下去了,他覺得就算人家對不出來,也不用這樣當面笑話。於是決心出手相助,他說了句:“此元人詠平山堂詩也,引用綦切”。這話的意思是說,商人這7個字是一位元代詩人歌詠平山堂的詩作,寫得很好!
很顯然,金農是打算借前人之名為這位商人解圍。多數情況下,大家一聽說是前人寫的詩句,都不好再說什麼。但偏偏宴席上就有人不信,非得讓金農背出全詩來。這下金農沒辦法了,只能即興創作了這樣一首妙詩,補全了前3句:
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
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
雖為即興所作,但這首詩確實寫得很有水平。為了讓最後一句“柳絮飛來片片紅”合理,詩人引入了桃花渡這一意象,那柳絮是片片紅就變得很有詩意了。我們可以理解為,桃花在夕陽的映照下,如柳絮般片片飛落,當然是紅色的了。也有人把這一句理解為,桃花渡有很多桃花,柳絮在飛落時映上了桃花的紅色,也可以是片片紅。
這兩種意思,不管怎麼理解,都是很有味道的。同時,詩的前兩句,也一樣寫得頗有意境。它以揚州的二十四橋為景物的大背景,詩人在橋邊憑欄遠望,想著舊時的江東,滿滿的羈旅和懷古之意。與後兩句的桃花、夕陽等意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意象很完整的詩作。
縱觀這首詩,從遣詞上來看,字字精準;從意境的渲染上來看,悽美的景物不著痕跡地將詩人內心的傷懷,抒寫了出來。這樣的詩,確實很難讓人想象是即興所作。於是在場的才子們,也都深信不疑地認為,這就是元代某一位前輩的作品,商人的困境一下子就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