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最近熱播的紀錄片《中國》的第二集《眾聲》中,墨翟被選為開篇人物,他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墨子。墨子的生卒年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知道其是魯國人,並且曾經在宋國擔任過大夫。

出生在魯國的墨翟在年輕時也受到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並短暫成為了儒家的門生。但是在深入學習之後,墨翟發現儒家文化的宗旨與自己的政治理想並不契合,他便離開了儒家,開創了自己的學派,即墨家學說。

墨家學說的主旨思想乃是兼愛以及非攻,這些理論在如今也依然有著不俗的社會意義。不過作為曾經的儒家弟子,墨翟卻堅定地反對儒家思想,我們知道儒家文化中也有著仁愛的倡導,那麼墨翟的態度為什麼如此決絕呢?

上圖——墨翟畫像

一、儒家制度與兼愛的不相容

要分析墨翟反對儒家理論的原因,就必須要從墨家學說的基本理論,即兼愛說起。所謂兼愛,便是我們所說的博愛,即人要平等地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讓政治局面得到穩定。

上圖——孔子畫像

儒家思想雖然和墨家學說一樣,也十分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但是兩者的適用範圍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作為一名士人,其對於西周初期的分封制度是十分支援的,他認為身份等級秩序的穩固是社會安定的基礎,因此孔子是不提倡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

孔子所說的仁愛更多地指的是,士等貴族在同一階級之間的友好交流,而對於出身低微的平民,孔子雖然有所關懷,但是對於他們的品性並不抱有太大的期望,也不願讓他們過多涉足政治。

上圖——周天子出巡

更重要的是,儒家學說將重建政治秩序的希望寄託在統治者身上,他們希望統治者能夠依靠自己的德行收穫百姓的支援,因此其理論中的忠君色彩還是十分強烈的。奉行這種理論會讓統治者和百姓之間的距離被進一步拉開,百姓的權力會被進一步剝奪。雖然在儒家學說看來,這是等級制度恢復的必經之路,但是這卻和墨家提倡的平等兼愛背道而馳。

而且在官員的任用方面,儒家理論也和墨家存在一定衝突。雖然兩種學說中都有尚賢的追求,但是儒家只強調有能力計程車人應該被起用,成為諸侯下面的重臣,對於平民則甚少提及。

墨家則對諸侯分封的制度提出了根本性的質疑,雖然在墨家理論中,並沒有直接反對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度,但是他們認為,無論對諸侯還是其下重臣的任用,應該以他們的能力為主要考量,不能只看他們和統治者之間的血緣關係,這種說法顯然是對於西周宗法制的挑戰,是與儒家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上的。

上圖——西周分封制度

由此可見,墨家和儒家理論的本質衝突是圍繞西周宗法制的合理性產生的。儒家學者是宗法制的堅定維護者,因此他們無法平等看待身邊的所有人,而且對於天子和諸侯的統治合理性沒有任何質疑,這讓他們無法認同墨家兼愛和尚賢的兩個主要理論,自然是墨家主要反對的物件。

二、墨子的非攻思想與儒家的矛盾

墨翟提出的兼愛畢竟是一種很難達到了理論狀態,當時的諸侯國國君們更希望知道的是要怎麼結束這個亂世。和孔子循序漸進的由亂世到小康,再到大同的步驟不同,墨子認為只要國君們能夠做到兼愛,那麼假以時日,國家的秩序便能得以恢復。在亂世中,墨子也並不贊同孔子所說的興王者之師,以討伐亂臣賊子的說法,這也是其和儒家學說之間的重要矛盾。

墨子所說的兼愛是以天下為單位的,他提倡人們拋棄國別間的差異,儘量和平共處。即使在春秋末年的亂世中,諸侯間征伐不斷,墨子也建議人們不要主動發起戰爭,只需要做好守禦的準備就可以了,以上的理論便是墨子所說的非攻。

上圖——春秋末年諸侯之間征伐不斷

而孔子的理論雖然根本目的都是讓天下恢復正常的政治秩序,人們免於戰亂。但是在實現途徑上確有本質差別,孔子並不排斥正義的戰爭,這裡所謂的正義,指的是儒家學說提倡的"名正言順"。即如果是天子或地位較高的諸侯,發現其下的臣民有不法的行為,是可以發動戰爭來進行平定的,這便是王師的概念。

之所以孔子和墨子對於戰爭的態度有這麼大的差別,其實根源依然在儒家學說對於封建等級制度的積極維護上。孔子想要恢復的西周宗法制,是需要對人的身份加以框定的,而這一切的基礎是人們對於統治階級的信任與尊敬。

在春秋亂世中,周天子以及部分諸侯國君的身份一再滑落,這也是宗法制趨於崩潰的根源。雖然孔子對百姓抱有一定的信心,但是他也知道想要恢復他們的威嚴,軍事力量的強大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孔子對於戰爭並不完全持有反對態度,他明白這是終結亂世,重塑統治者威信的必須階段。

墨子則完全不同,他認為無論什麼形式的戰爭,都會造成極大的損害,所以在他看來沒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他對於統治者地位的恢復也並不關心,在墨子看來戰爭的發生多半是因為統治者只注重小的利益,沒有看到戰爭背後的損害。因此他和其弟子積極研究守衛城牆的方式,並將其傳授給各個國家的將士,希望藉此來增加進攻一方的損失,來阻止更多戰爭的發生。

上圖——墨子與魯班的攻防論戰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墨子和孔子之所以對於戰爭會持有不同的態度,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終極理想並不相似。如果孔子能夠和墨子一樣尚賢而不必"尊尊"的話,那麼想必孔子也會和墨子一樣堅定反對戰爭的。

三、墨子和孔子處世態度的不同

在《中國》紀錄片中,將墨子和他的信徒們稱為苦行僧一樣的存在,這在歷史上是有跡可循的。由於墨子推崇人人平等,因此他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他自己也始終踐行這樣的理論,在平日裡和自己的門人一同在田間勞作。

而且墨子還十分提倡樸素的生活,他對於鋪張浪費的現象深惡痛絕,並且認為這種享受是罪惡的,因此他和他的門人生活十分簡樸,這也是他被稱作苦行僧的原因。

上圖——苦行僧般的墨子

孔子在這方面則和墨子不同,雖然他對於某些統治者窮奢極欲的做法也感到不滿,並且提倡統治者儘可能減少為滿足自己私慾的財政支出。不過其對於宗法制的維護讓他不可能像墨子那樣全方位推行節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必須要遵守西周時期立下的規制,天子和諸侯要有對應的禮制來顯示他們高貴的身份,這勢必會浪費部分社會資源。

上圖——西周時期的禮器

而且孔子對於士的身份也十分看重,在他看來,每個階層的人應該有自己的職責,耕作顯然是農民的使命,自己是絕對不會親自參加的,這也便是其被譏諷"五穀不分"的原因: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雖然孔子這種維持身份的想法中,並沒有藐視下層百姓的意味,但是在墨家看來這確實與百姓拉開了距離。因此墨家學說自然不會贊同儒家思想,他們想要的是打破身份壁壘之後的平等社會。

另一方面,墨子一生都對自然科學十分感興趣,他也在這些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小孔成像實驗便是由墨子完成的,他曾經指出博學是君子的必備素質,而這裡面就包含掌握勞動技巧以及博物,那麼五穀不分的孔子自然不在此行列之中。墨子和孔子兩人對於身份階層的重視與否,是他們思想理論出現差異的原因,這也是墨家長期站在儒家對立面的根本因素。

上圖——墨子講學圖

四、 結語

在戰國思想家韓非子的著作中,其將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和墨子創立的墨家學說並稱為當世顯學,這足以說明墨家學說在戰國時期的興盛。而墨翟作為墨家學說的開創者,堅定的站在了儒家學說的對立面,這主要和他對於等級制度的排斥有關。

由於儒家學說對於等級制度的維護,讓他們無法理解墨子兼愛的追求,並且也不可能做到像墨子那樣過著簡樸的生活,因為他們需要和底層百姓保持身份上的差距。這種思想讓墨子對儒家學說十分不滿,並屢屢進行抨擊。

而且儒家學說出於維護王權的角度,提出要用戰爭的手段逐步恢復王權的威嚴,來重現治世的方法也是墨子所不贊同的。墨子對於底層百姓的關懷讓他深知戰爭的危害,從而提出非攻的政治理念,這也是具有先進性的觀點。不過墨子的政治理念太過於理想化,在失去了他這樣的標杆之後,終究會被現實所擊倒,這也是墨學逐漸沒落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論語·微子》

【2】《墨子》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為保護文物,博物館副館長壯烈犧牲,25年後兇手終究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