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好的出發點未必會帶來好的結果,根本原因就在於採取的方法不當。

有的人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自以為是的去看待問題,不管他的出發點是好還是壞,最後的結果都會事與願違,而有的人能夠清醒地認知事物規律而去作為,得到的自然是自己想要的結果。

《道德經》之中說: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意思就是說:聖人掌握萬事歸一的法則,可以治理天下。沒有單憑自己所見反而能看得清楚,沒有自以為是反而受崇敬,沒有自我誇耀反而能見功勞,沒有自高自大反而能夠長久。

這個世界的執行規則不是按照個人的主觀意識存在和發展的,而是在看不見的一面藏著最真實的影響。

所以生活中總有這樣一句調侃的話,叫做:“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一句非常無奈的抱怨背後,藏著的就是一個人的認知與客觀事實的發展之間產生的差距。

人總因為情慾意識的蠱惑,形成了主觀意識的侷限,在認知事物和判斷事物時就會出現偏頗,如果以這樣的思維去謀事,必然會是錯誤的結果,所以說即便有一個好的出發點,也不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清醒的認知智慧。

就好像聰明和智慧兩者之間的道理,很多人習慣性的將兩者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一個悖論,因為聰明和智慧並不是同一個層次。

聰明是指一個人以自己的機巧之心去做事,他看到的只是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而已。而智慧則是以認知規律為前提的謀略,他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知道為什麼去做,更清楚的知道這件事情背後的執行規則是什麼。

不同的思維方式帶來的自然是不同的結果,“聰明人”喜歡透過自以為是的機巧手段去處理問題,而有“智慧”的人則是順應物體的本身規律去做事。

《莊子》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顏闔將要去衛國做衛靈公太子的老師,出發之前就去問蘧伯玉:“有一個人天性嗜殺,如果放縱他就會危害國家,我想去勸他向善,但是我擔心會危害到自己,他能意識到別人的過錯,但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我對這樣的人應該怎麼辦呢?”

蘧伯玉這個時候就說:“你要謹慎,不如先端正自身,表面上順從於他,博取與他親近的機會,如果他像嬰兒一樣,你也裝作嬰孩一樣,他顛三倒四你也顛三倒四,先讓他覺得你和他是同類,然後再設法慢慢的引導過來,這樣他就能達到沒有過錯的地步了。”

“就像那螳螂一樣,奮力的舉起雙臂去阻攔車輪,卻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勝任,它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要警戒也要謹慎,如果你誇耀自己的才能而去觸犯他,那就危險了。”

“又像養虎的人一樣,養虎的人從來不敢拿活的小動物去餵養,因為怕引起虎的殘忍心性,也不敢把小動物直接丟給虎,怕激起它兇殘的天性,就是順著它的飢餓來餵食,疏導它的喜怒情緒。虎與人雖有不同,但是虎也喜歡餵養它的人,因為人適應了虎的性子。”

二、

不管是對待殘酷的衛靈公太子,還是螳螂擋車,或者是養兇殘的虎等等,重要的核心都是要順應其天性作為,而不是違逆他們本性,自以為是的企圖主導問題。

只有順應他的性子,才能避免激起他的殘忍,否則不僅沒有勸他向善,反而會給自己招來殺機,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一旦野心一發,最終完全不可收拾。

這個道理就像是世人做事一樣,不要總站在自己的角度自以為是的去作為,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本質的規律,而自以為是的主導,只會帶來糟糕的結局。

生活也是一隻“虎”,不要違逆虎的本性,否則它會瞬間將人吞噬,就像在生活中毫無智慧的人一樣,終將自食惡果,只有自己順著事物的規律前行,才能避開老虎兇殘的一面。

《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叫:君子宜淨試冷眼,慎勿輕動剛腸。

君子應該用冷靜的態度來看待事情,切忌感情用事,表現出剛直的個性。

人不要活在自己的意識和情感之中,不要自以為是的想去做什麼,而要看到事物背後的本質,明白自己應該去做什麼。

智慧的人能擦亮雙眼,看透本質,從因果決定自己的行為,用冷靜的態度處理當下出現的問題,而剛直的人則是直來直去,頭腦發熱就做出衝動的決定,最後後悔的還是自己。

所以說偏激性格的人生活多有阻礙,溫和通融的人生活大多順遂,就是因為不同的方式帶來不同的結果。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牡丹亭》筆下的驚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