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最近天氣這麼冷,原來是冬至快到了(2020年的冬至在12月21日)。
冬至者,冬天到也。
按照古代陰陽之說,冬至前後陰氣最盛,最冷之時陰氣幾乎達到巔峰,氣為純陰。因為這時太陽高度是一年之中最低的,日照最為偏南,日照時間也最短,所以最冷。
可最冷之日到來,也標誌著陽氣即將生成,天氣就要開始轉暖了,正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所以冬至值得紀念,因為這是冷到極致之時,也是春天最開端的節點。
據歷史記載,周秦時期以冬至這月為正月。取的就是新一年的開始之意。古人認為,冬至是下一個冷暖迴圈的開始,是大吉的日子。與“正月初一”同等重要,也稱為“小年”。
將冬至當作節日過,開始於漢代,盛行於唐宋,流傳至今。我們從唐宋詩(詞)人們的一些“冬至詩”中,也可窺見古人對冬至日的理解,和文化解讀。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公元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冬至,白居易正宦遊在外,夜宿於邯鄲驛站,白天眼見當地熱鬧非凡,如過年一般。自己卻因為離家甚遠,長夜寒燈獨坐,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邯鄲冬至夜思家》。從詩句中我們似乎可以讀出:冬至這夜很長,這是符合冬至當日日短夜長的特點的。冬至日的漫漫長夜,身在異鄉,詩人抱膝而坐,燈下伴影,想起了家鄉親人。想象著親人們也在長夜裡相聚“送餘年”,聊家常,談論著白居易這位遠行之人呢。
如果說這首《邯鄲冬至夜思家》寫的是冬至日“夜長”之事,那他的另一首寫冬至的詩歌《冬至夜懷湘靈》則寫出了冬至的另一個特點——冷!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冬至這夜,白居易思念著心儀的人兒卻無由相見,被褥冰冷無法近身。漫漫長夜,寒冷襲來,一個人的冬至,頓覺身心冰寒之極!
白居易這兩首詩寫的是冬至夜之長,之冷,再加上獨旅(獨眠)的思念,讀來難免讓人心生幾分悲涼。可宋代阮閱的這首《減字木蘭花·冬至》卻給人幾分溫暖和對春天即將到來的期許——
曉雲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後塵。
綺窗寒淺。盡道朝來添一線。秉燭須遊。已減銅壺昨夜籌。
冬至早晨的雲霧散去,寒冷之中太陽出來了,將陽光下的事物拖出長長的影子。從此之後,白天就會漸漸變長,夜晚漸漸變短。作者希望,冬至之日晚輩給老人贈送羅襪“拜冬”的溫暖之舉能夠代代相傳。他還想到:冬至之後,寒意漸少,暖意漸長,事物的日影也將慢慢變短,連晚上值更所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夜晚漸漸變短)了。全詞漫漶著一股融融的暖意,正如唐代詩人杜甫《小至》詩云: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陽生,刺繡姑娘在趕製迎春的新衣;臘盡春來柳條舒展,山意衝寒紅梅綻放;還可以讓小兒斟滿美酒,暢飲迎春!
其中“吹葭六管動浮灰”一句,不由讓人又想起了宋代邵雍《冬至吟》中的這些句子——
一陽初起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
這是冬至最妙的詩意洞察,是自然哲理的經典解讀。冬至之日,陽氣初起,萬物萌動而未生。這是自然之大冷,也是暖春萬物初生之前奏。這樣的節氣,當以淨水為酒(玄酒指白水),體味自然大淡之味,人世間最美妙的音樂,也應當處於完全靜寂的狀態。這是對冬至最好的體悟。
(相傳在古代,玄酒為祭禮時用於代替酒的清水。而音律卻是這樣發明的:用十二種長短粗細不一的呂管,插於地下。露出地面的一端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下端則插入深淺不一的泥土之中。管中灌滿蘆灰,管口用竹膜輕輕蓋住。到了冬至一陽生的時候,最長那根呂管<插入地表也最深>中的蘆灰受到地下陽氣的上升便被噴出管外<俗稱“飛灰”>,同時發出“嗡”的聲音,這種聲音稱為“黃鐘”之音。然後每一個月就有一根呂管噴出蘆灰,發出不同的聲音。於是就有了“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六陽之音和“蕤賓、林鐘、夷則、南宮、無射、應鐘”六陰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