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心裡微微一顫,有一種瞬間共鳴的感覺。
若干年前,當我想深入系統地學習一下中醫這門學問時,歷朝歷代的醫書如汗牛充棟,各種流派對很多問題在認知上又經常相互矛盾,令學習者經常茫然不知所從。中醫是一門古老而又經典的學問,歷史上幾乎所有的中醫大家都強調經典的重要性。中醫的經典理論,主要集中在《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兩部書中。關於這兩本書的翻譯和解讀,市面上不下千種。但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可以令讀者能真正理解的譯本和解讀本,卻幾乎難以找到。絕大多數中醫著作,還停留在用古人的語言和思想解讀中醫的方法上。對於現代人而言,缺乏深刻的領悟和難以引起共鳴。
《黃帝內經》產生的年代,距今可能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傷寒雜病論》也有1800多年的歷史。這麼久遠的年代,語言本身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人所表述的真實含義和語境與現代人腦海中的語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不同。現代人腦海中所建立的知識體系、以及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學到的各種知識,是以西方的近現代科學邏輯方法所建立起來的所謂“科學”體系。很多人批評中醫不科學,是由於2000多年前產生的學問,與現代的“科學體系”相比較,的確屬於不同的知識體系範疇。中醫的知識體系起源,遠比現代科學體系形成的更早。《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中的用語習慣和思維方式,在兩千多年前,可能就是老百姓日常很容易理解的方式,但對於兩千多年後的現代人,理解起來卻非常抽象。
中醫的傳承,被人們詬病最多的就是無法資料化和量化,其表述方法是玄之又玄的陰陽五行理論表達方式,令人捉摸不透。
能不能將2000多年前古人所表述的真實含義,佐以現代人所理解的“科學知識體系”和語境,將其中的內涵真實的還原出來?同時為了造福更多的人,將其中的內涵,總結出系統的規律,透過現代人理解的資料化和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筆者一直堅信,實現上述的目的是有可能的。如果可以開啟一扇門,讓更多的人走進中醫,讓每個人有機會理解中醫哲學所蘊含的大道至簡的巨大力量,甚至每個人都可以用這套方法輕而易舉的學會自我健康管理和自保。在這個焦慮、以及慢性病和惡性腫瘤頻繁爆發的時代,無疑將會有巨大的社會意義。
懷著這樣的初心,筆者開啟了近乎一生的旅程。
筆者的筆名“同人”,出自於《周易》第13卦,“天火同人”卦。卦辭說“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卦辭強調了“志同道合”的“同人們”,應該建立最廣泛的聯絡,與“同人們”從郊野出發,有利於涉越大江大河,有利於君子堅守堅持。最終,志同道合者勝利會師,雖然未實現天下大同的目標,但同人們依然取得了巨大的喜悅和收穫。在同人們之後,將會有更多的同人,為實現天下大同持續努力、奮鬥不息。
同人們的初心,帶有近乎堂吉訶德式的英雄主義色彩。
在我們的文化裡,英雄主義往往帶有理想主義者的特點,往往具有某些執著。與普遍意義上的成功者們不同,時常帶有一些悲壯和蒼涼的色彩。例如像岳飛、文天祥、鄭成功等等。
在《三國演義》的第21回,有一個“煮酒論英雄”的片段:主人公劉備寄居於曹操門下,曹操洞察到劉備當時雖然不得志,但胸懷大志,未來一定將成就一番霸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開懷暢飲。酒至半酣,雷雨到來。
曹操曰:“使君(劉備)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
劉備列舉了當時的諸侯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曹操認為都算不上英雄。曹操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劉備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三國演義》的主人公劉備,的確是有一個理想主義色彩的人物。《三國演義》的開始,主人公劉備登場時只是一個賣草鞋的小販,但是卻胸懷“匡扶漢室”的大志。放在現在的語境中,劉備的“大志”與當時的身份、和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境況並不相稱。將劉備的大志改為:成為河北省最大的草鞋連鎖商,或者可以在京東天貓開一個草鞋直營店似乎比較符合他當時的實際情況。
劉備後來的成功,是用其行動體現其堅守其不忘初心的價值觀念的完美體現。
當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劉備被迫向襄陽撤退,新野、樊城之民“雖死,亦願隨使君!”於是,劉備不顧眾將反對,堅持認為“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他沿途收留難民,扶老攜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攜民南行”的悲壯一幕。如此撤退,顯然有違於“兵貴神速”的軍事原則,便卻使劉備贏得了民心。在對待徐庶的問題上,劉備頗有“仁”者風範。當徐庶得知母親被曹操囚禁,辭別劉備時,劉備不肯聽從孔融的建議,強留徐庶,而是顧全其母子之情,忍痛應允。分別時,劉備又親送徐庶出城,置酒餞行,不忍相離,甚至要“盡伐樹林”,以免阻擋“望徐元直之目”。劉備的仁義,正是後來徐庶推薦諸葛亮和不肯為曹操效力的原因所在…..
這是一個崇尚成功更甚於崇尚英雄的時代。也是一個缺乏情懷和理想主義的時代。也正是因為如此,英雄、理想和情懷更顯得稀有和難能可貴。
佛家認為人生四苦,即生老病死。出生不可選擇,死亡是人生的必然,衰老也是自然規律,疾病始終伴隨著一生的左右。如何理解和認知疾病,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其意義非凡。不幸的是,現代社會分門別類的專業劃分,讓我們更多的選擇把健康和疾病一味交給醫院。事實證明,醫院可以救急,但卻並不能有效的管理我們的健康,更不能代替我們管理我們的行為和內心的想法。疾病、衰老和走向死亡的過程,歸根結底,是由我們內心的認知和行為所決定。
筆者前一段時間和國內一名著名醫藥上市企業的高管閒聊。這位高管表示:“他從小接受西方教育,遊歷歐美多年,以前不太相信中醫。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身邊親人疾病的經歷,他逐漸改變了以前的看法。在防治慢性病和管理健康方面,中醫比西醫有著巨大的優勢。而且,人類產生於自然,怎麼可以長期服用化學合成藥品來治療疾病呢?中藥的樹皮草根和食物更接近於人的天然屬性。但是,現在普通老百姓的醫學知識實在太過於貧乏了,很多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規律常識和慢病管理的知識。大量疾病和慢性病被過度治療和錯誤治療,加重了痛苦。健康的問題,必須自己掌握和管理,不能交給任何人和任何專業機構。在當代中國,最缺乏的就是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複雜的事情能大道化簡、說明白、講清楚的普世學者。”
從更深的角度講,中醫不僅僅是一門醫學,而且是一門哲學體系。不僅告訴人們如何健康的生活,而且還逐步引導人們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悲天憫人、慈悲救世的人。作為這門學問的學習者和傳播者,並且立志將其發揚光大、造福人類的同人們,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必然是一個重新自我認知和自我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人類天生的潛能和良善,往往是在經歷過一番艱辛艱難的跋涉後,才會被逐步發掘並呈現出來。
試問誰是真英雄?同人們聚會於郊,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