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中國遍地開花的博物館中,有些文物定級不低,但卻默默無聞,即便是當地人,也沒有被在意。這是因為我國地大物博,祖先們留給我們的珍寶實在太過豐厚,如果沒有鮮明的特點,重大的意義,很難脫穎而出,成為叫好又叫座的文物。
山西博物院的鴞卣就是如此,雖然是國家一級文物,但長期默默無聞。只不過在近年被網友發現後,突然走紅,炙手可熱。其中的道理,值得文物愛好者思考。
鴞卣是在1956年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的,剛一面世,文物工作者就對它興致勃勃。因為造型像一隻貓頭鷹,結合器型和本身的功能,它被命名鴞卣。
鴞就是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飛禽的稱呼,別看我們現在對貓頭鷹並無好感,甚至避之不及,但在商朝時卻是非常尊貴的鳥類。商人認為自己就是貓頭鷹的後代,將其視若神明,頂禮膜拜。所以,商朝青銅器中,鴞的造型和紋飾屢見不鮮,最出名的當屬婦好墓中出土的鴞尊。
只不過周朝取代商朝後,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從文化根源對商進行抹黑。也因為貓頭鷹晝伏夜出,神出鬼沒,外貌也並不討喜,這才在後來名聲越來越差。
至於說卣,是當時的一種酒器,也可以作為祭祀的禮器使用。它的外觀大多數是圓形或者橢圓形的,底部有足,頂部有蓋,可以用來盛放美酒。我們現代人可以理解為酒壺,但在古代,器皿的命名有著嚴格的規定。光是酒器就分為尊、壺、爵、角、觥、觚、彝、卣、罍、瓿、杯等等幾十種,外形極為相似的器皿,稍微有些區別,就會變成別的名字。
鴞卣製作得十分精美,它高為19.7釐米,寬13.4釐米,小巧玲瓏。鴞的頭部便是卣蓋,蓋上還有小小的鴞嘴、突起的眼睛。整個器皿之上密佈著精緻的雷紋、夔紋、垂鱗紋等等,而且它是以線雕、平雕、凸雕於一身,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製作水平。所以,它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即國寶級文物,並不意外。
但是,這樣的文物精品,出土之後卻並不受民眾的關注。究其原因,小珏猜想有幾個可能。一是因為它的尺寸太小,分量太輕,與司母戊鼎這樣的國之重器比較起來,實在太不顯眼了。二是它沒有銘文,一般來說青銅器上的銘文多少與珍貴程度成正比,毛公鼎能如此出名,就因為它是銘文最多的青銅器。三是因為山西本身就是文物大省,山西博物院中的文物琳琅滿目,西周晉侯鳥尊、商青銅龍形觥、西周晉侯豬尊早已大名鼎鼎。
然而,默默無聞的鴞卣卻在2011年突然翻身,成為當時全國的熱點。有一位網友前往山西博物院遊覽,拍下了它的照片發到網上。結果,它憨態惹人的樣子立即引來了圍觀。有人說它像外星來客,更多的人評價它長得像“憤怒的小鳥”,並笑稱是“最萌文物”。由此,鴞卣這才大紅大紫,吸引了幾千年都沒有過的關注度。山西博物院還為它量身打造了多款文創商品。
這次偶然的爆發,也足以給文物專家和愛好者啟示。文物並不一定要承載太多的宣傳教育功能,我們應該以多角度開發它的用途,也應該掌握年輕人的心理,最終也能達到宣傳文化,宣傳祖國曆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