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唐朝實現了中央集權和大一統局面,當局者更是改革闊新,鼓勵經濟發展,讓唐朝出現了盛世局面,也實施了眾多較為開明的文化政策,使得這一時代的各項文化事業出現了生動活潑、風格各異的多元整合發展。唐王朝建立以後,圍繞著儒、釋、道三教的地位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統治集團還是決定實現以儒學為正宗、三教並重和多教共存的文化政策,正是因為這些決定,讓當時的人們的思想得到了一些解放和發展,讓當時的文壇有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也鼓勵了許多人投身筆戎,但讓唐朝遍地是詩人還是有多種原因的。

首先,出現了大一統局面,統治者需要更多的人才,戰爭的減少,報效國家更多的還是需要文人,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科舉制度的完善發展和崇文重才政策的逐漸形成。隋文帝建立隋朝和統一中國後,農耕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庶族寒門地主和自耕農階層的力量迅速壯大,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把持政權的局面,當朝者也希望擁有更多的血液來分散世族權力,在這種形式下,科舉制度逐漸建成,而唐朝對於科舉制度又有了許多創新和發展,科舉要求士子們具有較全面的文化修養,詩、文、書法得樣樣精通,才有可能中第。有一句話流傳至今,"寒窗苦讀十年,為求一功名"。

還要一方面是,從古至今,都有士農工商這一排名,古人推崇讀書人,平民階層要想改變門楣,唯有讀書一條路。另一方面何嘗不是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發達,社會穩定,讓許多人家都有了餘錢去求學。

科舉考試能帶來得好處實在是太多了,對於平民階層而言,家有一讀書人,走路腰板都能打的更直。首先國家對於讀書人是非常有優待的,如果自身聰慧,擁有潛力,書院和縣衙都非常的看重你,不僅能夠免除學雜費,每個月可能還有補貼,對許多農民子弟而言,是在家種田還是去讀書,當然是選擇拼盡全力去讀書了。古代歷來有服徭役這一說法,就是被國家徵調去當兵役或者去修建工程等,在交通不方面,聯絡也十分不易的情況下,很多人根本就回不來,而在唐朝,只要取得了科舉功名,如取得秀才,就可以免除徭役了,為了這一條,很多人也會努力讀書的。

還有一方面就是讀書人地位太高了,如果你是讀書人,你的婚事就不用愁了,或者你家裡有兄長是讀書人,你的婚事也不用愁了。而且在古代很多人其實也是不認識字的,在村裡稍微有點學識的,就可以幫忙寫書信寫對聯再往上一點還可以競選村正之類的,所以讀書人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

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許多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詩人,而帶動這種風氣的其實還有"偶像作用",因為出名的詩人實在是太多了,例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等,最出名就是李杜詩篇萬口傳,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影響實在的深遠。杜甫一再的把李白當做偶像,像杜甫一樣在其他詩人的影響下成為詩人的其實很多。

整個唐朝誕生了兩千多名在歷史上有名有姓的詩人,和五萬首流傳至今的古詩,其實還有詩詞沒有成功保留,或者說作者不詳,不完整的詩詞,足以證明唐朝人詩人有多少。也因為讀書人實在是多,讓詩集也分了許多類別,比如說邊塞詩人高適、王昌齡、岑參,還有什麼山水田園詩愛國詩,處處皆可為詩。

令唐朝詩詞文化如此發達,除了大家有安穩的環境可以學習、當朝統治者的政策鼓勵,還有名人的帶動作用,其實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這為書本的傳播和詩人詩集的傳播提供了很大的作用,印刷速度的增加,讓書本的成本降低,讓許多人花得起錢在讀書上面。

在古代娛樂生活實在是太少了,看書何嘗不是一種常見的生活方式,許多閨閣中的女子,也只有靠看書本來打發時間。而且唐朝人似乎特別喜歡舉辦宴會,大的小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官方的私人的,宴會都快被玩出花來了,娛樂活動有限,大家在聚會時,比比書法,做做詩詞,也是常見的活動流程了。所以唐朝詩人真是到處都有,即使不是詩人,但也能隨口背誦幾句詩,可以說是了不起的時代。

【參考文獻】:

《唐代科舉與文學》

《儒林外史》

《唐詩論學叢考》

14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新”茶道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