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這一計的解釋是:“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解釋就是:敵人遇到麻煩了,馬上過去撈他一票。這就是強者擊敗弱者的不二法門。閱讀材料還是《孫子.始計篇》。
但還有種說法,說是這一計來自於“夬(guai)卦”,此卦上兌下乾,也就是上澤下天,五陽一陰。柔的命運完全被剛所控制,也就是十拿九穩之計。
夬卦
其實這東西誰都懂。有時將它放在“勝戰計”真是屈才。有道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從林法則從來就不講什麼溫柔。實力在這時都是其次了。當然,有了實力可以不怕對方日後報復。
這裡面最搞笑的一個例子是義大利。1899年,在看到滿清政府被日本打得遍地找牙後,它派出了一隻艦隊來到中國,想強行租借浙江的三門灣,就象英國租香港島一樣。但它這個艦隊卻只有三艘小軍艦,而清政府已經又買了幾艘比較大的軍艦,此時毫不猶豫地給他亮了出來。結果義大利人一看,可能打不過,就慫了。這事在現在的英國叫囂再派軍艦的背景下顯得更為經典。不過清政府雖然贏了一時,但是後來義大利又參加了八國聯軍,總算是吃到了一回肉。現在看起來還是很無奈的。
不過這種事,我們自己也幹過,乾的人還是天可汗李世民,被他打劫的是突厥人。
在隋唐之際,突厥人已經成為了中原王朝在北方的最大威脅。隋朝皇室都與它多有瓜葛。為了安撫突厥人,隋文帝楊堅不惜以宗室女義成公主嫁給了突厥的啟民可汗,但後來還是有楊廣的雁門之圍。唐高祖李淵也放低了身板,在起兵爭奪天下時,不惜當突厥的舔狗,向其稱臣,連“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這樣的話都說出來,簡直堪比汪精衛或者秦檜。
好在突厥人比較倒黴,不過也是自作自受,當然更是東方大國暗中使的絆。在隋文帝時分裂成了東西兩部。但即使是這樣,與中華本土直接接壤的東突厥依然是隋唐兩代王朝的最大威脅。在唐高祖武德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突然入侵大唐。對抗這次入侵時的政策,成為引發玄武門之變的重要原因。
而玄武門之變後不到二月,李世民剛剛正式即位時,突厥已經兵臨長安城下。
在這緊要關頭,李世民大膽的以戰逼和,與侵略者簽訂了“便橋之盟”,突厥退兵,但他們走時依然帶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幾乎搬空了大唐的國庫。
便橋之盟
這個時候就能看出唐宋兩代政府的差距了。宋朝皇帝簽了“澶淵之盟”後是驚喜狂慶,認為對方要得不多,然後就回汴京過他的小日子,宋遼一家親。唐朝皇帝就深以為恥,日日秣兵歷馬,為了是雪恨。正好,在貞觀二年,東突厥突然遭受了一次大雪災,人馬凍死無數。在這情況下,東突厥人已經無力對抗唐朝。於是頡利可汗向唐太宗申請要求歸附。唐太宗派李靖、唐儉等人去處理這事。
這一戰和漢時韓信突襲齊國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唐儉的運氣比酈食其好太多了,其逃得了性命。而東突厥被徹底解決了,頡利被俘虜,押往長安,成了唐太宗的“歸義王”,五年後去世,再也沒能回到草原。李靖以此戰被封神,後世尊為“託塔李天王”。
此戰可以說是農耕民族戰勝遊牧民族的經典之一,能夠媲美此戰的可能也只有漢武帝時代的漠北之戰。但輝煌的戰績背後是“勝之不武”。李世民真的需要“耗子尾汁”了。對於已經歸降的突厥人這樣趁火打劫,還象個人嗎?
李靖襲突厥
當然,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此戰是必要的,是正確的。國與國之間容不得天真的幻想。特別是古代的遊牧民族,他們撕毀條約,突襲中原是家常便飯。就在貞觀三年東突厥將軍雅爾金和阿史那杜爾率軍就進攻過河西。雖然這次進攻未必是頡利的指使,但也脫不了干係。而且頡利當年逼著簽定“便橋之盟”又何嘗不是“趁火打劫”。
在叢林之中,迷信“公理”就是愚蠢的表現,如同在日本侵華中迷信國聯的國民政府。國際準則說白了就是維護強者的話語權。你表現得弱小、無助只能引起他國的貪念,而不是同情。那怕日本被國聯承認是“侵略”了。它的作法也就是退出國聯,而其他國家根本沒有實際的動作。
當然,說到“趁火打劫”,唐太宗還是段位低了點。真正“趁火打劫”的高手是清朝,準確的說是攝政王多爾袞。
別看現在電視上把多爾袞這群人演得多麼英明神武。實際上當年,清朝的源頭建州女真只是黑山白水間的一個小部落。雖然李成梁養虎貽患,帶大了努爾哈赤成為明朝的重要邊患。但是依然與匈奴、突厥這樣的塞外王國一樣,只敢在東北的關外徘徊尋找機會。
但是機會就是這樣從天而降。明朝內部爆發起義,李自成的大順軍從西到東席捲天下,還有張獻忠的大西軍也在南方活動。崇禎帝腦子一根筋,在煤山上吊死了。這下大明朝更是群龍無首。李自成意猶未盡,向鎮壓山海關的明軍大將吳三桂發動進攻。
滿清入關
野史說吳三桂是因為李自成搶了他最愛的女人陳圓圓決定放清軍入關。現代史學家否認這種說法。無論如何,清國搶了個大便宜,而且好運還在繼續。明朝的很多有勢力的軍事集團,紛紛加入清軍,尚可喜、耿精忠一個個象吳三桂一樣甘當馬前卒,一起把李自成打了個生死不明。
就算是這樣,明朝在南方還有大批人馬,如果能夠團結一致,至少可以象南宋一樣搶下半壁江山。但是南明自己內部不團結,各個派系擁立自己的皇帝,說不到一塊甚至刀兵相見,於是清兵還沒打過來早就混成一鍋粥。包括著名的鄭成功、史可法、李定國也不能說完全就沒有私心。於是在交戰之下,明軍這邊不是沒取勝過,只是沒能把勝利繼續下去。最後鄭成功遠走臺灣,李定國被氣死,史可法遇害。清朝才一統天下。
這樣的發家史,到了乾隆嘴裡居然就成了“我大清朝得國最正”。於大家也只有苦笑了。
由是我們也可以得出“趁火打劫”的最佳破解方法,那就是你要強大。而強大,首先是要平息內亂。說到底,五胡亂華、滿清入關、日本侵華都是趁了中國內亂的時機。所以說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也不是全無道理的。
但你得注意,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你內部要真團結一致,敵人怎麼會輕易進攻?所以說唐太宗的作為堪稱經典。首先把內亂壓縮在一個最小的範圍,再用眼前的利益換取日後的空間。要不是他的英明作為,大唐早完了。但同時成功也是不能複製的。國民政府也許想向唐太宗學習,但他們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讓沒能力的集團統一中國,也只不過為更大的分裂埋下禍根,西晉王朝就是明證。讓一群腐化的傢伙統一全國,只能讓整個中國落入更悲慘的境地。
事實上在內亂時避免被趁火打劫的問題上,三國時代堪稱典範,這得益於東漢王朝的餘萌,使它擁有遠超周邊其他國家的制度及社會優勢,而這些優勢最後都轉化到戰鬥力上。無論曹魏還是蜀漢,抑合是東吳,不是沒有面臨過少數民族的威脅,但都能主動出擊,將這些潛在敵人扼殺在萌芽狀態。魏徵烏丸、蜀徵南蠻、吳徵山越,都取得了重要的戰略成果。這樣的優勢一直維持到西晉時期。這時少數民族透過消化吸引中華文明的成果提高了戰鬥力,中原八王之亂又把天下攪得一團亂麻。當時五胡才能夠“趁火打劫”。
三國周邊形式圖
這樣的事在歷史上不是沒有,最典型的莫過於北宋末年,宋徽宗聯金滅遼。當時宋朝打定的主意就是“趁火打劫”。當然,理由不是沒有。因為周世祖、宋太祖、宋太宗心心念的燕雲十六州還在遼人手裡。而“澶淵之盟”雖然維持了宋遼兩國上百年的和平,但站在中原王朝立場上,也算是宋朝的一個恥部。眼下在宋徽宗治下,大宋王朝到達了一個藝術上的盛世。無論文化藝術還是商品經濟都遠邁漢唐。而且遼人現在被新崛起的金國打得滿頭青皰。從各個角度來看,大宋朝都到了該揚眉吐氣一把的時候了。
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原來文化上的盛世不是軍事上的盛世。在出徵時很多兵卒就鬧了笑話,連騎馬都不會,汴京城裡一遍哭聲震天。等到一交戰,更是洋相百出。遼國人雖然打不過金人,打宋人還是一個頂倆,幾下就把20萬宋軍打得丟盔棄甲。
海上之盟
眼見打不過,宋徽宗只好發動“鈔能力”了,呼叫金軍來幫助。當然人家也不白幫,宋朝花了一百多萬兩銀子呢!
於是幽雲十六州就這樣被收復了。宋軍興沖沖去接收,卻發現人家只肯給幽州。擺明了要多吃多佔。不過宋朝皇帝早就是忍者神龜了,有到手總比沒到手強吧。可一進城卻發現:空無一人。
原來金人早就把這裡的人民財產搶走了。但宋徽宗還是讓自己興奮了一把,還要表彰有功的總指揮童貫,也就是和金人談妥這場買賣的太監,要將他封王。問題是金人沒給他太多的時間。因為經此一役。金人已經把宋朝裡裡外外都看透了,感覺如果說遼國象一頭有肌肉的野牛的話,宋國就是一頭只知道哼哼的大肥豬。而無論是牛是豬,都是野狼的獵物,區別只在先與後,容易不容易而已。如果說以前不對付這頭肥豬,是因為野牛橫在中間。現在野牛已死,不殺豬,更待何時?
於是金人很快南下滅宋,製造了“靖康之變”。把宋徽宗一家都俘虜北上。想必宋徽宗在五國城的枯井裡不知後悔了多少次。早知道這樣的下場,何必來玩“趁火打劫”?
不過說到底還是能力不足。這樣的情況,就算餡餅從天而降也只好充君子。就象國民政府,一戰時站隊運氣好,躺著成了戰勝國,想要廢除不平等條約也做不到。國際聯盟只讓把德國在山東的利益轉給日本,與宋朝答應金國把遼國的利益轉給對方可謂古今相映。
二戰時,國民政府好容易成了貨真價實的戰勝國了,但凱申公說什麼也不敢接很多從日本分出來的利益。如琉球與越南,不敢接。讓去日本駐軍,未能成行。戰爭賠款,早早免除。生害怕將日本逼得太絕,以後鄰居不好做。害得日本人都感覺他是個好人,專門為其立了座“中正神社”,以資紀念。
中正神社
於是我們就可以知道,強者一定要趁火打劫,因為不劫白不劫。弱者千萬不要趁火打劫,因為劫了也白劫。叢林法則的國際社會就是這樣現實,君子在這裡面是混不下去的。當然,最好還是要師出有名,就象在“借刀殺人”中我說過的,話語權很重要。當然,只要你有勢力,這一點絕不是問題。畢竟,洗衣粉都能成證據呢,還有比這更不好找的嗎?
全新解讀《三十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