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歷史,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學問?學習它、研究它,究竟有什麼用?我們總會說“歷史是前車之鑑”。可是,世上哪有完全相同的事情?乾隆應對英國使團的方法,是基於歷史經驗的,可結果呢並不盡如人意。如何讓歷史成為前車之鑑呢?重點在於明理。我們學習歷史,在為理而非事。

中華史上下五千年,從秦帝國到大清王朝也有兩千年的歷史。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之事,不斷上演,彷彿分合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在這分合之間,我們錯過了多少合的機會呢?《興衰兩千年》會告訴你答案。

呂思勉在《後漢的分裂和三國》中,曾這樣評價三國的分裂。

三國的分裂,其實是兩種心理造成的。其一是封建的餘習。人心是不能驟變的。在封建時代,本有各忠其君的心理。也就是那句“你附庸的附庸並不是我的附庸”,看漢代計程車大夫,地方官奉他的長官為君,稱其機關為本朝,有事為之盡忠,死則為之持服。秦、漢雖然統一了,但人的思想並沒有改變。

原因二就是南方風氣的強悍。赤壁戰時,孫權實在沒有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的必要,所以當時文人如張昭等都主張迎降,只有周瑜、魯肅主張抵抗,和孫權意見相合。為什麼要擁戴孫權做皇帝?不過是一種倔強之氣,不甘為人下,孫權想做皇帝,也不過是人的私慾罷了。

赤壁之戰,是天下三分的關鍵。從公元208年,到280年晉滅吳,天下統一,因這種蠻悍的心理,使戰禍延長了七十二年。這樣看來,有些分,並非必然結果。

在《興衰兩千年》這本書中,就收錄了呂思勉的《後漢的分裂和三國》一文。《興衰兩千年》集呂思勉、張蔭麟、孟森、魯迅、梁啟超五位大師對歷史的研究與探討,以一種全新角度解讀歷史,提示從秦帝國到大清王朝這兩千年間中國歷史秩序的傳承與變遷,向讀者展現了“既往之事”,達到以史鑑今的目的。

家天下的文化弊端,重要一點就是缺乏國家意識。

魏雖有分封之制,但因為兄弟之間有爭立,宗室諸王相互猜忌,名為分藩,實同囚禁,所以無法牽制晉人的篡弒。晉人有鑑於此,上位後大封同姓,而且各國都有衛兵。

其結果是,兄弟間誰也不服誰,覬覦儲位者人皆有之,八王之亂持續了十六年,各自已無對抗外敵的實力,從而成為五胡亂華的導火線,當北方亂成一鍋粥時,他們只能坐視不管。因為內部的矛盾,影響到對外,真可謂深刻之極。

東晉時的五胡十六國,實在並不成為一個國家,根基並不穩固。看似聲勢浩大,只是沒有遇見強敵,一戰而敗,就可以至於滅亡。北方的漢人,因為沒有政府領導,只能保據一隅,並不能產生一個強大的政權出來,所以五胡遂橫行無忌。

歷代開國之主,能夠戡定大亂、抵禦外患,在政治、軍事上,都有卓絕的天才,然而他們的繼任者並不都是文武兼具的人物。

縱觀歷史,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是集六世之威,連續六代君王都在政治、軍事方面有其才華;在清中期,出現康乾盛世長達一百三十年,也是因為在那一時期,連續三位君主都是文武兼備之人。

自封建時代相沿下來的自私其子孫,以及徒效忠於豢養自己主人的觀念,未能打破,而君主時代所謂繼承之法,並不是擇優而立。而權利和意氣,都是人所不能不爭的,尤其是有點兒本事的人更甚,比如明成祖朱棣篡位。

同幹一番事業的人,不能互相輔助,反要互相殘殺,其成功的一個人,傳位給子孫,又都是生長於富貴之中的,能成中主的就不錯了,荒淫無道的大有人在,或者懦弱無用的,前人的功業,都付諸流水,而國與民皆受其害。

家天下的繼承法,缺乏國家意識,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大弊端。

就拿宋朝的滅亡,可以說是我國民族文化,一時不能適應於競爭的原因。兩國國力的強弱,不是以其所有的人力物力的多少而定,而是看其能利用於競爭的共有多少而定。舊時的政治組織,不適宜於動員全民眾。它所能依仗用於和異族抵抗的,只能是一小部分。試看歷朝歷代,軍政的腐敗、人民的困苦,總是相依相承。

幸而,在招致異族壓迫時,引起了全民族的覺醒,替民族主義,建立了一個深厚的根源。北宋時代,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萌芽時期;南宋時期,則是民族主義逐漸成長的時期。

在高宗和秦檜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與金使議和之時,胡銓上書高宗,揭露金議和的陰謀,要求斬下秦檜首級。他還表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寧願投東海而死,也決不在朝廷裡求活。

胡銓這篇奏摺一經傳出,立即產生強烈反響,金人聽說後,花千金求購此書,讀後君臣連稱“南朝有人”“中國不可輕”。

胡銓不僅僅在紙上談兵,還親自帶兵上前線抗金。著名的射陽拒敵,時值嚴冬臘月,河水凍結,胡銓身先士卒,手持鐵錘下河擊冰。將士們深受鼓舞,奮勇作戰,終於擊退金兵入侵。

雖然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挽回敗局,但胡銓的民族精神卻被流傳了下來。“久將忠義私心許,要使奸雄怯膽寒”,如今讀來仍覺凜凜有生氣。

一個民族,進步到達某一程度後,就決不會自忘其為一個獨立的民族了。雖然進化的路徑是曲折的,有時不免暫為他族所壓服,但仍在民眾中紮下根基。面對列強的瓜分,其民族意識警醒。救國家於水火的,正是民族主義精神的體現。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其精神凝聚,當成永恆。在當今時代,每個人只有深入瞭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才能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這就是以史鑑今最好的體現。

1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玉祥門往事 |“二虎守長安”的故事在這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