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
魯迅筆下那個捕猹少年閏土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農民,生活在社會底層,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時的歡樂與靈動,人到中年的木訥,強烈的反差,讓《故鄉》這個短篇小說,觸動了多少人脆弱的心靈。
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閏土還是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但是因為當時年齡以及閱歷,導致我們理解不了魯迅內心的悲傷,如今的我們再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心底總能泛起一絲悲涼,是替閏土受時代的迫害變成木訥的模樣所感覺惋惜,更是替我們正在成為像閏土這樣的人感到心酸。
捕猹少年:閏土少年的閏土和魯迅之間沒有成年人世界中的等級觀念,兩個少年也因此結識。
少年的閏土,眼神中充滿了靈動,意氣風發,雖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有些不適應,但是同齡魯迅的出現,讓他很快就忘記了這份不適,和小夥伴愉快的玩耍起來。
魯迅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是對外界的生活,對農村的生活不了解,閏土給他講的東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估計那時候我們的迅兒哥看閏土的時候都帶著崇拜的光,小孩子的世界就是這麼簡單。
閏土因為年齡小的原因,還沒有受到世俗觀念的束縛,沒有因為身份的差距感到自卑,和魯迅成為朋友在他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妥。閏土將自己在農村乾的那些抓鳥,捕猹等事情,讓小魯迅心中心癢癢,也想嘗試一下這些新奇的東西。
但是分別的日子來的總是那麼快,兩個小朋友揮淚告別,兩人還互相許下約定,期待下次相遇,但是這個似乎永遠封存在兩位少年的童年中。
我們年幼時讀這篇文章,關注點大部分都是相知到這個猹到底是什麼東西,沒心沒肺的跟著老師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但是我們現在再看,年少時的閏土,彷彿就是我們少年時期的縮影。交朋友不看你家裡有什麼,不看你爸媽是幹什麼的,不管你家裡有沒有錢,沒有負擔,沒有顧慮,就因為看你對眼,所以想和你成為朋友。
農民閏土人總會長大,一切都會改變,魯迅和閏土再次見面的時候已經是二十年後了,幼時的好友已經長大成人,他懂得了人情世故,他知道了尊卑有別,曾經談天說地的好友,帶著自己兒子跪下喊出了那一聲“老爺”,魯迅可能會有瞬間的失神吧!閏土不再是迅兒哥印象中的那個捕猹少年了。
成年後的閏土變成了他父親的模樣,神情麻木,寡言少語,滿臉溝壑,歷經滄桑,生活的艱辛一目瞭然。生活將閏土的稜角打磨的十分圓滑,魯迅名字再也沒有從他嘴裡出現過,就算是在得到魯迅媽媽允許的情況下,他稱呼的依舊是“老爺”,尊卑畢竟有別。
魯迅把目光放到了正在玩耍的兩家孩子身上,彷彿看到了他當年和閏土的影子,長嘆了一口氣,希望他們的孩子不要像他們那樣,匆匆一別,再見的時候已經是物是人非。
魯迅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滿懷傷感之情,用來紀念那夕陽下終將逝去的青春。同時迅哥也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壓迫勞動人民強烈的不滿。
現在距離魯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近百年,但是讀起魯迅的文章感覺依舊是如此強烈。
我們何嘗不是文中的閏土呢?歷經百年,時代在不停地發展,我們在紅塵中摸爬滾打,剛出學校的意氣風,雄心壯志,但是生活會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殘忍,社會將我們的稜角一點一點打磨平滑,我們終會接受自己的平凡,父母的平凡。
但是我們比閏土又好的太多太多,我們還有機會,就看你經歷過之後,還有沒有勇氣爬起來,再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