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80、90後的我們
當年爸媽是不是常常教導我們
天干餓不死手藝人?
要說當年
相比於鐵飯碗的死工資
比較賺錢的
或者用於養家的手藝
可能就是下面這些了....
就算沒有消失
也可能快要消失了
來看看你還記得幾個
打草鞋
草鞋是山區居民過去的傳統勞動用鞋,祖祖輩輩的農民穿上它,辛勤勞作;紅軍穿著它爬雪山、過草地,寫下長征詩篇。草鞋成了一個時代的印記,打草鞋也成為那個年代村民必會的手工活。
如今,草鞋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偶爾再看見它,也只是作為民俗的擺設或紀念品。
修 表
那個年代的手錶,真的能算是奢侈品。以前能有塊表,甚至比現在用iphone X還稀奇。以前修手錶的很多,不過現在很少了,現代人戴的都是名牌手錶,少則幾百塊,多則幾百萬,有什麼問題多半也是返廠,不會找這些手藝人了。
磨 刀
“磨剪子勒鏘菜刀......”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在農村常常聽到這句吆喝。現在不會磨刀的人也很多,有些人將就著用,或者網購磨刀用具,靠磨刀過生活,顯然行不通了。
補 鞋
以前條件不好,鞋子破了還是捨不得扔,送給這些補鞋師傅,一會功夫就給你補好了。雖然不太美觀,不過又能穿很久了!
閹 雞
“閹雞”是門技術活,找準位置就下刀,手法好的師傅,小雞甚至都不會流血;技術不到家的,可能“手術”後的小雞們都活不成了。小公雞閹割後,性情變溫和,不思不想,一心長肉,為人們提供鮮嫩美食。但是,現在會閹雞這門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也許某天會消失!
篾 匠
要說小時候記憶最深的除了木匠就是篾匠。一根竹子在篾匠手上,分分鐘變成一個籃子或者其它的竹編工具,真是神奇。
以前中天街有一家竹器社,有好多撮箕、竹耙子、糞箕等竹編工具。
一門很古老的手藝,但如今,這些曾經熟悉的東西,似乎離我們那麼遙遠,這些消失中的老行當,就像逝去的時光,有著讓人難以忘記的回憶……
鐵 匠
還記得小時候,冬天常常跟著爸爸去鐵匠鋪打農具,看著一塊鐵在捶打下變成了鋤頭,覺得很厲害。打鐵是個苦活兒,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鐵匠鋪幾乎已經看不到了。
石 匠
農村有很多磨盤、豬槽等,都是以前石匠們的傑作。一把錘子,一把鑿子,就可以隨心所欲,造出很多工具,著實厲害。現在農村用這樣石頭工具的很少了,老石匠們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補 鍋
方寸之間,一塊鐵能補好一個洞,是個技巧很高的手藝活。以前農村生活比較苦,家裡鐵鍋鐵盆啥的壞了都捨不得丟,都會找補鍋匠修補好繼續使用。據村裡一位老補鍋匠說,十幾年前走村串戶補鍋的時候,運氣好,一天能賺近百元。可惜,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補鍋匠再也沒有了用武之地。
彈棉花
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絮。很多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雖然現在市場上琳琅滿目的被子很多,可是彈出來的棉花被,有著說不出的的溫度在,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箍 桶
箍桶是一門俗世的營生,手藝。從前,在塑膠製品鋁製品沒有出來之前,木桶木盆之類,是農村生產生活的基本器具。比如廚房裡用的鍋蓋,舀水用的瓢,挑水用的水桶;洗腳用的洗腳盆;起夜用的馬桶,澆水澆糞用的糞桶,澆水用的料勺,都要靠箍桶匠做。
手工布鞋
現代的人很少有穿自己手工製作的鞋子了,這要是在舊社會,幾乎每個女的都會做鞋。現在只要有錢想穿什麼樣的鞋子都能買的來,根本無需自己再辛苦的做來穿。
桿秤匠
桿秤是一種利用槓桿原理來稱質量的簡易衡器,由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杆或金屬以及秤砣、砣繩和秤盤秤鉤組成。它是中國最古老的衡量工具,具有悠久的歷史。由於時代的進步,以及電子稱的大量應用,傳統杆稱逐漸被淘汰,而隨之而來的杆稱的製作手藝也即將面臨失傳。
織 布
那時候家裡都比較窮,要做衣服怎麼辦?這時候一般都是家裡的長輩,用棉花織成粗布後,再做成衣服的,還可以用織布機將舊毛線織成毛毯,特別好看,而且這項民間傳統工藝還可以同時鍛鍊身體。
老裁縫
老裁縫,難忘的老式縫紉機。小時候,家裡窮,一家人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在春節前,請裁縫師傅到家裡做。有時候一年忙到頭,家裡也根本不可能每人做一件衣服。
打土牆
農村有一種逐漸要滅絕的手藝,這就是——打土牆,打土牆的人被稱為土牆師傅。機器磚沒有出現之前,農村人做房子,基本上都是打土牆。
紡 線
紡線是中國傳統耕織社會的主要生產專案。紡線時先是將棉花拿到彈匠那裡將棉花彈成蓬鬆如火腿腸粗細長短的棉條。棉條放在紡線人的左手方,紡車上有一根叫梃子的鋼絲,一端是尖的,朝著紡線人,紡線人先將棉條一頭一邊往外拉一邊一個方向旋轉(一般是反時針)搓,然後將頭子纏繞在梃子上,順鋼絲直其尖,這樣的準備工作完備後就開始紡線,左右手配合合理,右手搖車左手握棉條往外均勻的拉,節奏是短—短—長……週而復始。
在20世紀,紡線、織布還是農家婦女的必備手工。
鑄 鍋
以前每年快過年的時候,都會見到鑄鍋匠出現在村子裡,鑄一個大鋁鍋,可以幾十年不壞。村子裡誰要鑄鍋,需要自己準備材料,一般都是家裡的易拉罐或者是不用的鋁製品。鑄鍋的過程比較繁瑣,需要十幾個步驟才能完成,鋁製品在砂鍋中融化,鑄鍋匠做鍋坯模型,把融化的小心翼翼鋁製品倒入模具內,再經過幾道工序,經久耐用的鋁鍋就制好了。
制 陶
陶器,就是用黏土或陶土捏製成形後,經高溫燒製而成的器具。人們用陶器作為生活用品迄今已經有1萬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無論是皇家的官窯製陶,還是民間窯坊的製陶匠,都是很受人尊重的,因為那時的陶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今,陶器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塑膠或不鏽鋼製品,所以,製陶匠的身影也很難見到了。
打土磚
以前在農村,土坯房相當普遍。建土坯房,選好地基後,就該準備好砌牆的土坯了。為了節約成本,土坯一般都是自己做,做土坯是個辛苦活,我們這裡土話叫做“打土磚”。
土榨油坊
新時代下的人們,似乎早已忘記這種最傳統的壓榨工具,但是在它身上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壓榨文化和壓榨智慧,卻代代傳承並不斷更新,為人們送去更加健康滋潤的油料。隨著時光的流逝,再加之生產過程複雜,出油率低,使得土榨油坊產油成本高,利潤低的現象一直存在,又受主觀條件的制約,土油坊身在農村,當地農民消費水平低,宣傳能力受限等,農村的土油坊即將永遠淡出我們的視線,但是他所傳承的古代壓榨智慧卻值得我們永遠去追求。
扎掃把
儘管是家家戶戶都需要掃把這個物件,但是如果不到需要地時候,是不會想起來怎麼製作的。農村人的掃把,大多都是自己扎的,不像城裡人,都是買買買。
修 傘
和補鍋、補鞋一樣,早些年條件艱苦一些,傘壞了都不會去買新的,而是拿去讓修傘的師傅修,傘面、傘骨都能修,修好後跟新的一樣!
織 補
織補就是仿照織物的經緯線,把破的地方補好,即為織補。織補是項技術性、專業性非常強的一個特殊工種。手工織補是利用衣服原經緯紗線,按服裝組織紋路編織而成,需要和衣服組織花紋結合的天衣無縫。
修 鎖
修鎖匠,顧名思義是指專門從事修鎖行當、而且具有相應專業技能的人。傳統意義上的修鎖匠側重在“修”,也可以說是“配”。即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基準下,對鎖頭開啟不靈進行靈活性維修,對丟鑰匙或鑰匙損壞廢棄而無法使用的鎖,進行抽芯、配簧等,進行重新配備鑰匙,以保證鎖的正常使用。
熬麻糖
麻糖是一種民間傳統糖食,有著悠久的歷史。舊時,男子“犁壩鏟拔”“花編扭軋”,女子“熬糖煮酒”“緝麻紡線”,分工合作,其樂融融,這些是那時男女的基本技能,其中“熬糖”,就是熬製麻糖。
打豆腐
豆腐是我國的一種古老傳統食品。據古籍記載,豆腐是由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食品。過去,農村人過年,都要提前打豆腐。
打土灶
在老家,無論誰家,一所新居落成後,首當其衝的大事就是打土灶。
關於打土灶,早在清代趙翼的《扈從途次雜詠·土灶》詩題自注中記載:“掘地為灶”,這是遠祖村民最原始的“灶具”,後來人類發明了固化的容器,才有了高出地面用磚塊砌成的灶,其製成或結構一直流傳延續至今。打土灶是個技術活,一般要預備好土磚、河沙、黃泥等材料,請村裡手藝嫻熟的泥水匠來完成每道工序。
荊門的朋友們,
你還知道哪些
即將消逝的傳統手藝?
讓我們一起回味,
一起感受
荊門人那些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