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漢武帝五銖錢:西漢武帝元狩五年開始鑄造,包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等。面文上依據花式可以分為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多種版式。此時的五銖錢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是當時最主流的流通貨幣,由此開啟了五銖錢的鑄造歷史。

東漢五銖:新莽時期群雄割據,農民起義不斷,後來東漢光武帝終於實現了統一,於建武十六年開始,大量鑄造全新的五銖錢。和以前的五銖錢相比,銖字的金字頭比較大,朱字頭變成了圓折,而且五字交筆更彎曲,整體上鑄造也是非常規整的。

剪邊五銖:東漢後期國內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於是不少人選擇私鑄五銖錢,原料從何而來呢?就是將官方鑄造的五銖錢的邊闊剪掉,然後將方孔無限擴大,這種五銖錢又被稱為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

董卓五銖:東漢末年獻帝初平元年由董卓鑄造的五銖錢,是典型的惡錢,錢非常輕薄,沒有外廓和內廓,五銖兩個字難以辨認,百姓們稱其為無字五銖,這也是我國官方鑄造的最劣質輕賤的小錢。

直百五銖:東漢末年獻帝建安十九年,劉備入蜀後在成都鑄造的五銖錢,初期鑄造的銅錢大而厚重,後來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的銅錢不足1克,銅錢上有直百五銖四個字,一枚可以兌換100枚普通的五銖錢。

蜀五銖:直百五銖信譽崩潰以後,劉備鑄造了蜀五銖錢,這種銅錢形體小於漢朝時的五銖錢,整體比較厚,兩面均有外廓,但銅的質量並不太好。

魏五銖:三國時期魏文帝和魏明帝時期鑄造的五銖錢,這種全新的五銖錢仿照漢朝五銖錢的規制,字型明朗,輪廓清晰,錢形厚重,畢竟是正統的王朝,亂世居然鑄造這麼好的錢,實屬難得。

沈充五銖:嚴格的說,這應該算是民間的鑄錢,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由官員沈充鑄造的一種小錢,和普通的五銖錢相比,錢孔很大,常見的錢文有五朱和五金,非常輕薄,完全不掩蓋節省銅料的目的,和東漢時期的剪邊五銖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和五銖: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鑄造的一種五銖錢,鑄造地點是遷都之後的洛陽,整體形制與漢朝的五銖錢相仿,錢文直讀,背面無字,字型也是方折,介於隸書和篆書之間。只不過錢體的尺寸和輕重並不統一,有的直徑25毫米,而小的直徑不到20毫米。

永平五銖: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鑄造的一種全新的五銖錢,和太和五銖相比,它的版式更加複雜,錢幣的尺寸和重量不統一,通常大的是官府鑄造的,小的大多是民間私鑄,銅錢的直徑在22-25毫米之間,整體制作比較工整。

永安五銖:北魏孝莊帝於永安二年鑄造的五銖錢,上面有永安五銖四個大字,其中安字界邊減筆,當時孝莊帝迫於當時的經濟環境,計劃透過幣制改革來帶動經濟發展,結果卻並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永安五銖從背面的字可以分為三個版本,但是各個版本普遍錢小質輕,濫鑄很多,貶值嚴重。

梁鐵五銖:南朝梁武帝蕭衍是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君主,他在普通四年鑄造了一種鐵製的五銖錢,錢的形制比較小,背紋四出,是我國的首次官方大批次鑄造的鐵錢。

常平五銖:北齊文宣帝在天保四年鑄造的五銖錢,製作精好,錢文優美,上面用圓潤的筆畫寫著常平五銖四個字,其中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鑄造和設計都是很認真考究的一種銅錢。

隋五銖:隋朝建立之後,由隋文帝楊堅在開皇元年鑄造的一種新錢,又被稱為開皇五銖或置樣五銖,錢文寫得非常精整,錢幣的邊緣較寬,美觀度十足,只是由於五字和左邊的豎合在一起,看起來像個橫著的兇字,因此也被稱為兇錢。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胡編亂造太平歌詞,郭德綱:你沒幹這行就是對相聲最大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