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老子,本名李耳,也叫李聃,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應該來說老子是值得尊敬的,為什麼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見到名人解讀老子之言,比如魯迅、林語堂、南懷瑾、于丹、曾仕強、白巖松等,而且講國學必然提到或聯想到老子。然而這些人所解讀的老子《道德經》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內部打轉,始終無法突破它的束縛。所以自己也去網上搜了各種關於《道德經》的解注,始終帶著遺憾。於是就把自己所想發出來。其一是覺得敢於批判才會有進步,其二,科學時代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去對待發展,而不能停留在《道德經》侷限性思想中。

以下全部以傳世通行本《道德經》作為例子分析,《道德經》侷限性在哪,不可取之處又在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參考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邏輯分析:道是可以去說的,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呢?“道”是天地間執行規則,是生存之道,為人處世之道,還是全部都包括。天地規則是什麼連科學時代我們都沒有弄清楚,用一個未知的道來說,有何意義呢?

萬物是可以命名的,可是萬物的命名不正是文明化的一種體現嗎!隨著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增加,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對一些事物去命名,記載以及流傳。無論是非常名還是非恆名都無法改變這種文明化程序。

這句話背後意思是指老子心中的“道”是非一般的道,名沒法用普通的名字來用。可是無論是非一般的道還是非一般的名,對推動文明化程序並不起作用,反而是阻礙作用!因為沒有探索本質,只部分現象註定會是阻礙。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

參考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草扎的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邏輯分析:用天“天道”的執行方式推理出“人道”根本不可取。首先天地執行的規則是怎樣的,別說是老子那個時期,就是當今科學發達的時代科學家們對於世界的執行規則也沒有完全弄清楚,只探索出部分定律定理等。用未知的“天道”能推理出“人道”來嗎?

說天地對待萬物是一視同仁,邏輯上似乎是如此,可是科學研究表明物質是會計算的,正因為物質會計算地球才誕生生命,從而繁衍萬物。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執行規則,人只是萬物中的小小一個分支,人類也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人的原始動物性就是群居的,始終會有王的出現,有王就會有特權的出現。就像狼群裡會有狼王,獅群裡會有獅王,猴群裡會有猴王。這是原始動物性的特有屬性,靠個人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

參考譯文:極致的善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邏輯分析:水有其自身的規律個屬性,拿人來比作水根本不成立。水只爭下流嗎,那麼上游的水從哪兒來呢?水有它自身的迴圈系統,水蒸發後就升到上空,然後透過降雨降落地面,所以它絕不是隻爭下流。水是利萬物而不爭的嗎,實際上水是化合物,自然界的水全部是混合物,水是爭奪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才形成水,水不是單質,水若是利萬物而不爭那麼氧氣呢?

水具有流動性,揮發性,易溶性,弱電解性等。老子對水的瞭解是有很大的侷限性,他只是說了水的部分特點,水既不是隻爭下流,也不是隻滋潤萬物。水能下流也能上升,水能滋潤萬物也能淹死萬物。所以拿人來比作水來闡明深刻哲理很荒謬!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四章)

參考譯文:把握著宇宙原始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邏輯分析:宇宙原始之道具體是怎樣的我們並不清楚,天文學家哈勃提出宇宙爆炸論被人們廣泛接受,但並無有力證據。量子力學研究,“薛定諤貓態”,於是有人提出平行世界理論,說我們都生活在平行世界裡,即有另外一個地球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你存在,然而也無有力證據。也許以後還會有人提出另外一個宇宙起源論,但是宇宙之道我至今都沒弄清楚,怎樣來駕馭現今的世界呢?

不過老子這種思考的方式正是科學研究的方式,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第十九章)

參考譯文: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

邏輯分析:為什麼拋棄智慧丟棄仁義對人民有好處,使人民復孝慈呢?因為老子看到了人類文明化以後,人類變得更加沒有德,更加爆烈,戰爭越來越多,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提出這一思想。可是老子為啥只考慮壞的一面,不考慮好的一面呢?人類文明化以後,耕作方式越來越先進,食品種類也越來越多,精神物質也越來越豐富,生活也越來越多樣化,這些老子為啥不分析呢?單純拿不好的一面因此叫人棄智棄義,怎麼有說服力?

絕聖棄智與絕仁棄義本身就是一種用智的方式,而且是選擇性的用智,一般的老百姓很難做到。人類的智慧是人類自然程序中必然出現的,人為的去放棄怎麼可能做得到?

棄智棄義與用智用義同樣都屬於使用大腦思維的方式,為什麼棄智棄義就是好的,而用智用義就是壞的呢?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

參考譯文: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

邏輯分析:“道”常常什麼也不做,所以什麼事情都做成了,世界萬物都自然有序的執行。實際上根據熵增定律,萬物都是從有序向著無序演化,總混亂程度會不斷增加。生物界要想存活下去就會不斷對抗熵增,不斷進化,增強適應能力,增加屬效能力,從而獲取更多的能量,能更永續性的繁衍下去,不被自然淘汰。所以萬物絕不是無為的!

這裡的無為不論是說什麼都不做,還是指選擇性的作為,或者無為指一種境界,顯然和自然界生存方式是不符合的!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

參考譯文: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邏輯分析:老子這裡再次運用到了水,水的柔弱性,所以老子持辯證思維,柔弱是可以勝剛強。實際上剛強得看是怎麼理解,如果剛強理解成力量、能量的話,太陽的能量足夠強吧,太陽的溫度能高達幾千萬攝氏度,別說是水,地球上的一切都能瞬間融化掉。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參考譯文: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邏輯分析:第八十章,這一整段老子是說人類要退回文明化以前,不使用各種器具,不遷徙,自然不會打仗,人民會過的很快樂,鄉與鄉之間,雞犬相聞,卻不往來!這些都不符合人的天性,違背了人類的繁衍特徵。所以他說的這些都不可能實現!

上面說了人是具有群居的屬性,所以一定會有與其他人來往的可能,不然就會被自然淘汰滅絕!

總結

老子是思考一個“烏托邦”式的世外桃源,以及他提供了很多實施的方法,可惜《道德經》思想中有許多違背自然特性,違揹人類本性的東西,因此《道德經》註定不會被世人所接納和使用。只會存在於個別人相信和去嘗試,而且是領悟力強智慧高深的人去嘗試,絕不會是大多數人認同和去做到!

不過老子的文學價值和思考方式是非常值得贊同的,我們在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應該把它當做文學去研究,決不能當做實用學去學習!

1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讀左傳85:狼瞫戰死顯真勇 秦穆公不聽讒言重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