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20多年前,香港靈幻殭屍題材電影風靡兩岸三地及東南亞華人圈,林正英飾演的道人形象深入人心。

電影中的林正英施法時候總會走來走去,而且步法奇特。這種道士作法的步法叫做步罡踏斗,即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轉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他們這種步法叫禹步,創立者正是大禹。

學術界普遍認為禹步是因為大禹治水太辛苦了導致腿瘸了,後世巫師效仿大禹,慢慢的形成了禹步,證據有《屍子》記載:“古時龍門未闢,呂梁未鑿,……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太平御覽·皇王部》引作“窺”——引者注)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人曰禹步。”

和西漢揚雄《法言》卷七《重黎》記載:“巫步多禹”。李軌注曰:“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

道教界認為禹步是大禹見神鳥施咒可以讓大石自動翻開,而神鳥施咒語前,就常行此步,後大禹又推演而成。

根據是《洞神八帝元變經·禹步致靈》的記載,曰:“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以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昔大禹治水,……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自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

兩者觀點雖然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認可大禹是禹步的創始人,不同的只是大禹創立步法的過程。

很明顯,學術界的更符合客觀事實。但道教為何會利用禹步做步法,又為何會說大禹是道家的先祖呢?

這裡還有一個歷史根源,大禹不但是遠古時期的帝王,他還有另外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巫者,相當於後世的道人。

巫者,是道家前身,是古代能以舞降神的人。郭沫若先生從甲骨文中考證,“巫”和“舞”是一回事,巫舞是古代巫師們祭祀時所跳的舞蹈的統稱。

古人認為巫者能與鬼神交流溝通,能夠請來鬼神為人類解決問題,比如消災治病、降雨、預言吉凶等。在生產力低下,人類認識能力侷限性的現實背景下,巫者成為古代一種擁有特殊地位和一定權力的關鍵人物。

這時候的巫者是知識分子、精英人士,能治病痛,解迷惑,並掌禮法,持傳統,通常也是部落中的首領,他被人們認為可以上通天庭諸神,下保一方百姓,是天地之間的聯絡者,是天人之間的使者。

大禹就是如此,是人間領袖,也是天之子,又是一位大巫者,主持祭祀、祈福納瑞及祭天等重大活動。

大禹常年治水,走在溼滑泥濘的道路上,經常一副手舞足蹈的樣子,經年累月,大禹這種手舞足蹈的形象已形成畫面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另外加上存在的腿傷,時間久了便固化形成了特殊形狀的步伐。

之後大禹因其治水功業,被尊為人間帝王,人們就自覺不自覺的模仿、推崇他,包括他的步伐形態,漸漸演化形成了後來巫師的步態形式。

《卜辭》中記載,巫咸、巫彭是商朝有名的巫師,《封神榜》大家都看過,姜子牙更是一位通天地人神的大巫,他得女媧娘娘旨意,持天書封神。

1990年版大陸和港臺合拍的《封神榜》劇照

隨著歷史車輪的一路前行,原先的巫師慢慢開始專業分化為幾個職業人群:史家用文字記錄歷史,醫家治病救人,陰陽家占卜問卦看風水,天家看天象制定曆法、預測兇吉,禮樂家為天子主持祭祀禮儀……

經過長久的實踐運用和理論打磨,後世道家就把禹步巫舞規範化,演化成了步罡踏斗,罡指天罡,鬥是指北斗。

他們設壇做法,請求神靈感應,在醮壇上佔方丈之地,鋪設罡單,象徵九重之天,腳穿雲鞋,在罡單上按星辰鬥宿之方位,九宮八卦之圖踏步行走,同時口吐道語,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召喚神靈,完成消災驅病、祈福降瑞等法式。

可以說,巫術是早期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曾長時間地伴隨人類的成長,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終將成為歷史,在追求科學和知識的今天,我們更多的把他看成是一種文化,不必去埋怨古人的愚昧與無知,也更不應該去相信和鼓吹封建迷信。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宋朝的江湖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