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武俠小說的朋友大概都有這麼個印象:武俠世界的背景多數都是宋朝,而且第一大幫基本都是——丐幫。
對於丐幫,金庸老爺子無疑是充滿了好感,在《天龍八部》“杏子林中 商略平生義”一章中直接寫道:“丐幫一直暗助大宋抗禦外敵,保國護民”。同時藉由喬峰列舉了丐幫長老們刺探軍情、刺殺敵將的事蹟。
看《天龍八部》對丐幫的描述,令人頓覺豪氣沖霄。但疑問也隨之而來:這樣“義薄雲天”的“江湖兒女”,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
說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宋朝的一個特殊存在——邊民。
一、民風彪悍的邊民
我們印象中的宋人好像比較慫,對外軍事總是打敗仗,不是在繳納歲幣,就是在繳納歲幣的路上,整個宋朝既是“富宋”,好像也是“弱宋”。
但是,說到北宋的邊民,那就必須加一個定語——“民風彪悍”!
由於沒有燕雲十六州和長城的保護,中原王朝一馬平川的腹地,自然也就完全暴露在北方遊牧王朝的鐵蹄之下。很長一段時間,遼國騎兵的日常三件事就是“吃飯睡覺搶東西”,對遼國騎兵來說,這種日子簡直就是“爽歪歪”!
遼國騎兵這種玩法,毗鄰北方的邊民,可就倒了血黴了——他們隨時都處在家破人亡的危險邊際,不是被擄,就是被搶。
雖然宋朝也在邊境陳兵,可是千防萬防也難防“賊惦記”,對於高機動性的遊牧騎兵,宋朝的邊軍,基本都是有心無力。這種情況下,邊民們不得不“自相糾率,保守鄉井”或“各據山寨,屯聚自保”。換成現代話說就是:“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豺狼來了,有獵槍”!
不得不說,正是北宋邊境這樣不安的環境造就了邊民們彪悍的民風!
說到此,有朋友估計就要嘀咕了:既然邊境那麼危險,為啥不搬家呢?找個安全的地段貓著不香嗎?
這就得給大家略微科普一下——兩宋的邊疆範圍!
一般來講,所謂邊疆,就是國境線附近的一小撮地段,了不起南北幾十公里吧。可是兩宋不同,由於缺乏戰略要地的防護,兩宋的邊境範圍非常大!以北宋為例:邊境涉及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可以說幾乎整個華北平原的北部都屬於邊境!而南宋就更不堪了,兩淮甚至長江沿線都是戰火紛飛。這麼廣袤的地區,都是漢民族祖祖輩輩生活的熱土,他們怎麼可能搬遷?又能搬到哪去呢?
二、弓箭社和買馬社
如前所述,面對來去如風的草原騎兵,很多情況下,正規軍是指望不上的,那就只能“練好武功,防止捱揍”!
“丐幫”終於要出場了!激動人心有沒有?不過,“降龍十八掌”、“打狗棍法”、“落英神劍掌”……這些統統都沒有!“丐幫”的基礎訓練科目是——騎和射!
先說騎這事,能騎就代表你能擁有更高的速度,無論逃命還是對敵人進行降維打擊,那都得騎馬才行。可是好馬的價格也讓人咋舌——那年月有一匹好馬,相當於今天開個大奔,今天平民百姓買大奔有多難,當年邊民們買好馬就有多難!既然買馬難,那就大家“眾籌”買馬——大家分攤成本,共同出資買“大奔”!如此一來,也就解決了馬的問題。這種社團,就叫“買馬社”。
這種民間買馬的行為,有時官方還相當支援——“官助其直”,翻譯過來就是“國有資本持股”。這麼一來,買馬社迅速做大做強:宋太宗時期,五六年間,就在河北北部形成了一隻萬餘人的廣銳馬軍!對於買馬社這規模,宋真宗讚歎道“廣銳三十指揮各自買馬,甚利國家”。
再來說射這事。大家知道:在今天的熱兵器時代,無論軍隊還是警校,射擊都是必備科目。而在“一寸長一寸強”的冷兵器時代,最看重的也是——射擊。這便是“弓箭社”的由來。
弓箭社出現在宋真宗景德年間,史載“自澶淵講和以來,百姓自相團結為弓箭社”。成立弓箭社的目的當然是“練武”!由武藝高強的人出任“教頭”,我們熟悉的岳飛的師父周侗,就是這樣的“弓箭社”教頭。
當然,弓箭社修習的科目並不限於弓箭,還有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兵器,除了違禁的火箭、——畢竟多才多藝,才能更容易在戰場上活下去!
說到這,可別以為弓箭社是個鬆散的民間組織,恰恰相反,弓箭社的組織紀律相當嚴格:“所立賞罰,嚴於官府”,“分番巡邏”,“遇其警急,擊鼓,頃刻可致千人”。此外,弓箭社的訓練也相當有組織性:據蘇軾《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記載“三、六、九習射一次,並定期較射”。
翻譯成現代化說:弓箭社這種民間組織紀律嚴明、分工明確、訓練有素!
除了弓箭社、買馬社,還有“忠義巡社”、“萬馬社”、“壯丁民社”等社團組織,他們大體相當於武俠小說中的各大江湖幫派了。
三、強悍的戰力
估計有朋友就要說了:民兵啊?估計戰鬥力比不過大宋的正規軍吧?
嘿,恰恰相反,他們的戰鬥力還真不是一般的強!因為彪悍的民風,盛產猛人:
比如起自民間的紅襖軍,首領楊安兒和他的妹妹楊妙真都是武學高手:“楊安兒,有力強用,一堡所服……(楊妙真)膂力過人,馬上運雙刀,所向披靡。”楊妙真的丈夫李全,也號稱“鐵槍無敵”。
再說點名氣響亮的,岳飛、韓世忠、張俊,出身貧寒的他們,一身武藝哪學的?正是“弓箭社”!
“弓箭社”不但戰力強悍,不輸金庸筆下的大俠,而且他們的俠肝義膽,也不輸金庸筆下的“義薄雲天”!
比如:在太原大戰中,迅速馳援太原的,除了宋廷派出的正規軍,還有相當部分的民間組織。
開禧北伐中,給南宋打先鋒的,就有這些戰力強悍的邊民組織。
宗澤的抗金大軍中,邊民組織更是多達百萬。
……
《神鵰俠侶》中,群雄馳援襄陽一節大家都印象深刻吧?那可不是金庸老先生自己在瞎掰!是真事:在南宋與蒙古的襄陽大戰中,南宋正規軍幾次想突破重圍救援襄陽,但都失敗了!而最終突入襄陽城中的,恰恰是連編制都沒有的邊民組織,領頭的叫:“矮張”張順、“竹園張”張貴。無論“矮張”還是“菜園張”,這名頭一點都不響,聽起來和“山雞”、“烏鴉”之類的古惑仔差不多,但是論英雄氣概,或許他們才是真實的郭靖大俠!
可以這麼說:在兩宋的對外戰爭中,幾乎每次都能看到這些民兵組織,而他們正是金庸筆下那些忠義無雙的江湖兒女的原型。
四、結語
無論買馬社還是弓箭社的這些邊民,他們長久生活在戰爭的縫隙之中,真實境遇遠不如金庸筆下那麼逍遙自在,可殘酷的環境,使得他們生存能力極強,戰鬥力也更加強悍。對比一下,號稱百萬的北宋禁軍,別說騎射作戰了,能騎馬走兩步都幾乎做不到,這種所謂的“雄師”,縱有百萬,又怎能保境安民?
從某種意義上說,宋朝能從靖康之變裡保住半條命,一個直接功臣,就是這些江湖兒女!
參考資料:《宋會要》、《如果這是宋史》、《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
拓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