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文《道德經》第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二 翻譯上等的善就如同水一般。水滋潤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水可以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它是非常接近“道”的存在。
安心處於應處的位置;心胸像深淵一般沉靜而深邃;以友善之心與人交往;言而有信;按自然法則來處理政務;做力所能及之事;善於把握行動的時機。
正因為不爭強好勝,也不會有憂患或招致怨恨。
三 水的七種品德老子在第二章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裡又說了一個“上善”,“上善”便是“無善無惡”的一種狀態。
水滋潤萬物,卻並不向萬物索取什麼,甚至可以將自己處於眾人都厭惡的位置上,仍然能夠默默無聞地做該做的事。這種品德與“道”非常接近,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
我們來看一下老子所描述的七個水的特徵:
1 居善地
在沒有外力干擾下,水總是向低處流淌,流到低窪處就不動了,然後在這個低處安心安靜地裡待著。老子提醒我們,為人處世要像水一般,選擇適合自己位置,順勢而為,不要逆勢而行。
同時,非常重要的,水的初心是滋潤萬物,所以在她的眼裡,並沒有高低貴賤,只要有需要的地方,她就可以去到那裡,並沒有任何地怨言。
這裡也蘊含了一份高貴的善意、同時也有謙卑、不爭、處下的精神。
2 心善淵
說明人的心胸要像深淵一般沉靜而深邃,保持心靈的平靜與平和,同時也注意不要過於膚淺,喜形於色。
深淵是什麼樣子的呢?所謂“靜水流深”。
所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言語和心思,謹言慎行,學會閉嘴,能夠保守秘密,忠誠而可靠,成為一個深邃的井,而不是“狗肚子裡盛不了二兩油”的淺薄之徒。
3 與善仁
水滋潤萬物,卻從來不求回報。“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心中始終葆有一顆仁愛、慈愛之心。
4 言善信
水有語言嗎?水的語言其實很真實,波濤洶湧、風平浪靜、溪流孱孱都是她的言語。她的表達總是真實而可信,老子藉此向人們表達“言而有信”。
5 正善治
坑窪不平的地上,放水進入,水很快就把所有的坑窪填平,逐漸形成一個水平面。老子認為這是水的能力的表現,以此比喻統治者要有能力治理國家。
“治”這個字用的太好了,中國人常說“治理”。“治”字從水,“管”字從竹。所以“治”理更傾向於“水”性或者“柔”性管理,更強調疏導、疏通。而“管理”更傾向於“剛性管理”或者“陽性”管理。但治理是更高的層面的,是更接近於“道”的層面的。
6 事善能
水倒入圓形的杯子,就變成圓形,倒入什麼形狀的容器中,就變成容器的形狀,這叫“遇物賦形”。來比喻為人處世方面,做事善於發揮才能,處事靈活,不機械死板。
7 動善時
水在冬天結成冰,在春天又會融化,總是跟隨時令季節而變化。比喻人在做事時要善於把握時機。準確知道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如果能學習水的“七德”,保持謙卑、不爭,就會讓自己永遠處於安全地位,沒有危險,也不會招致怨恨。
四 個人思考與領悟老子一直在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越是柔弱的東西,越可以“水滴石穿”。
人的一生極其短暫,我們該怎樣去圓滿地走好這段歷程呢?
無論我們懷著怎樣地情感凝視時間,時間都沒有任何地情感,一切仍在靜靜地流淌,天道以萬物為芻狗。
而上善若水,也許我們也要讓我們的生命放下情緒、放下所有的偏見,懷著一顆仁愛之心,讓自己的生命之河能夠平靜愉快地流淌。
在這世界上,人們都在瘋狂地追求“多”,老子卻告訴我們追求“少”;人們在瘋狂地追逐富貴,老子告訴我們“去彼取此”“守拙抱朴”;人活著都想往上走,老子卻告訴我們要往下走;人們總是強調要堅強,老子卻告訴我們要柔弱;強者都在強調逆風改命,老子告訴我們當“順勢而為”;世人都在瘋狂崇拜強者和有錢人,老子告訴我們要安於處在低窪處;這世界上到處都是驕傲和不可一世,老子告訴我們要謙卑和處下;世人很多都沽名釣譽,老子告訴我們“功成而弗居”。
事實上,心存謙卑、看著別人總比自己強、允許自己做個平凡人、允許自己比別人弱小、能夠有一顆“處下”的心,將會徹底翻轉我們的生命品質。
越少越真、越下越高貴、越樸素越美好、越柔軟越強大。
老子要我們反向思考、反向行動。
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去做了,就可以讓自己從浮躁的社會中獲得一份寧靜,迴歸到自己的本性,來到淡定從容的美好家園。
不得不說,這一切做起來真的是很難,似乎不是一個“普通凡人”的境界。
然而,即使真的很難,仍然讓我們在這條窄路上,始終讓自己的生命變得如水一般,去偽存真,希望可以只留下真誠、寧靜、善意、質樸與那些真正可以永恆的東西。
作者簡介:
分享榜樣人物的人生精華與自我實現的重要戰略;紀錄生命歷程中的點滴智慧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