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性格影響你的命運

——讀《道德經》第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清晨5時,夢醒,披衣起床。小心翼翼,拿起一瓜瓢,躡手躡腳,走近大海,舀一壺海水。

這大海,就是《道德經》,神秘莫名的道德之經,宇宙使用說明書,人體生命之手冊。渺小的我,試圖從中吸取一丁點養分。

可眼前這壺水,還是昨天的那一壺嗎?

昨天,老子告訴我們,“少說,多做。”尤其是管理者,抑或是統治者。

今天,老子繼續講道理,講人的性格的道理,講性格影響命運的道理,講個性修養的道理。

喝著2500多年前,老子為我們特別熬製的這壺雞湯,突然想起了“北於南果”,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復旦大學的陳果,她們不是也在販賣著日復一日的心靈雞湯嗎?

是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腳尖怎麼站得穩?步子邁大了能走遠嗎?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的,人的力氣不是無限的,強行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反而“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所以,一個優秀的長跑運動員,他特別善於分配自己的體力、力量,什麼時候提速,什麼時候衝刺,他清清楚楚。

“自見者不明”,自以為高見的的人,實際上反而不明事理。人都有虛榮心,都容易記住自己出彩的事情、光榮的歷史,都有選擇性記憶,都會情不自禁、下意識地忘記那些陰暗的歷史、不快的事情。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顯自己。按心理學家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被人尊重是高階需求,所以彰顯自己長處肯定沒有問題,但是盲目自信、當自信過頭,甚至因為自信而瞧不起別人,聽不進人言,甚至把自己的所謂高明建立在對比別人的基礎上,那麼反而是會被看低了。所謂花花轎子人人抬,真正聰明的人是平時不顯山露水,關鍵時刻才出動,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自伐者無功”,喜歡自誇的人,是沒法成功、不能建功立業的。當一個人還有追求,有進步的空間,是不會把過去的成就拿出來顯擺的,努力還來不及呢。沉迷於過去的那點小成就,說明人生的高度也僅止於此。如果一個老年人愛追憶過去的輝煌,或許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個年輕人也這樣,老是“那時,我……”,那就一定有問題了。正所謂“好漢不提當年勇”。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餘食”,剩菜剩飯,“贅形”,吃多了,身上長得多餘的東西,也就是肚子上的泡泡肉,大腿上的輪胎圈。從“道”的角度來說,上面講到的急功近利,自大狂傲,誇誇其談,盛氣虛榮等,都是人性格上的脂肪,是需要去掉的。大家都討厭這些性格,所以有“道”之士需要儘量避免,做一個賞心悅目的人。

其實,不論是分析人的性格,還是談應對之策,老子仍然在講“自然”的道理。

“自然”是順道而行,不自己妄為。自己妄為不僅多餘,而且會起反效果:這裡所具體闡述的問題,仍然是有關社會政治及其得失的內容,同時還包含著辯證法的觀點,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等篇中所揭示的表現及其結果往往是對立的,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華所在。

本章中,老子列舉出了幾種不懂“道”的突出表現。實際上,這種列舉還可以無限延伸,因為,不站在道的立場來看待和處理事物,都是不懂道的表現。這裡,老子用了擬人的手法,他說,對於不懂道的行為,“物”是不會喜歡的。這是因為“物”一直都是遵循著“道”的規律執行,因此根本不會出現不依循“道”的規律執行的“物”。如果要讓“物”違反“道”的規律執行,這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這就是篇中“物或惡之”的意思。凡是明白、理解“道”的,絕對不會去做違反“道”的事情。

老子還以極其精練的語言向我們闡釋了人的主觀意志和客觀規律之間存在的矛盾,進而舉出自己的看法:人們只有遵循自然大道,依照客觀規律行事,才能取得好的收益,才能避免自己的行為和結果過於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人類直立時,身體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兩隻腳上,所以,腳的厚實、寬闊,以支撐沉重的身軀。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了,那麼,全身的重力都會落在腳尖上,而腳尖窄小、瘦弱,無力承擔全身的重力。

如果人們用腳尖直立身軀,必然會違背自然規律,這就不符合“道德”的行為。在“企”的行為中,包含著一種憑著個人努力以抗拒本來限制的意圖。這裡的“企”和“跨”,都是指那些違背自然、自高自大、拼命炫耀顯示自己的人的舉止行為,其結果卻適得其反。

同理,“跨”是三步並作兩步走的意思,也就是一條腿抬起來還沒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這種走法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怎麼可能實現呢?跨是為了加快速度,但是,跨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這麼一跨就走不了路了。

人為什麼要跨著行走呢?這是情緒焦躁的表現。從這裡可以知道,急於求成、焦急煩躁辦不成事情。跨這一動作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於人的動作和行為是否能達到目的,如果不能達到目的就是違背自然規律,就屬於不合道德的行為,所以也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了。

同理,“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幾句在前面的章節曾經出現過,老子為什麼重複出現這幾句話呢?正是為了強調不合道德的害處。這裡面也隱含著老子以退為進、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曲則全”,也就是不故意去表現、張揚自己是比較明智的行為,自以為是的人是無法彰顯自己的能力和優勢的,自我炫耀是沒有什麼功勞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長久的。

“自伐”一般包含四層含義:一個是隻把自我看作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把整個世界看作是生活的主宰;一個是隻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按整個世界的意志行事;一個是隻看到自己所成就的一切,而看不到整個世界為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一個是在以上錯誤認識的基礎上,人們只看到自我活動之於自己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而看不到整個世界的活動之於自己生活的意義與價值,這樣一來,自我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也就變得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了。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些都是人類的通病。老子在這裡再三說明,一個人有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時反省,反省後要自我改正。但是,從道理法則上講,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為,卻是“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任何一樣東西,都有自然的定形,變體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長出來一個多餘的附件,不但給自己增加負擔,而且還令人討厭。植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類呢?所以,有道之士自處的時候絕不會“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樣才算合乎道行。

由上可知,做人不可過於虛榮、張揚和妄自尊大。在現實社會中,人們怎樣才能做到身處鬧市而拋卻浮華,做一個合於道德的人呢?這就要求我們不僅看到自我存在和自我活動的意義和價值,還要看到整個世界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做到這點,人們才可以避免產生自高自大和自我炫耀的心理。一個能夠認清整個世界的意義和價值的人,一定能夠在自己的心中激發起對整個世界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做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大道要順應。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一個人想要積德行善,首先臉上不要有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