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大學》開頭就告訴我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這是胸懷天下的一種人生價值觀。“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我們現在有自己的家庭,還有我們學校這個大家庭。“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又是修身的根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根本在哪?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而後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而“格物”就是什麼?格除習性,格除物慾。人的煩惱越輕,智慧就越增長。一個人恢復到無量的智慧德能,他當然幸福。所以我們要為自己一生的幸福而努力。再來,為生命當中有緣的人,我們的家人、我們的同事(學校的老師),還有所有的學生的幸福而努力,這叫“親民”。這也是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分,都去成就他的人生。 科學家有個實驗結果顯示,人成年以後平均一天只笑七次。成年以後笑七次,請問大家,七十歲的時候笑幾次?那不好說了。但是你們有沒有遇過活八九十歲笑得很燦爛,返璞歸真的人?有,我的師長,他的人生就是這樣的,笑得很燦爛,像孩子一樣,面板也像孩子一樣。新加坡的國寶許哲女士活到114歲,我們當時在馬來西亞的時候,她那時候112,我們邀請她來,那笑得跟小孩子一樣,非常天真。所以人應該是這樣的追求才對,不然越活越笑不出來,苦了自己,走出來還嚇了別人。所以一個人要多行善積德,首先臉上不要有殺氣。人家一跟我們談話就發抖了,這就傷害到他人。所以叫“面上無嗔”,沒有殺氣,沒有嗔恨,“供養具”,你就恭恭敬敬,給人一個非常好的啟示,跟這個人相處非常舒服,如沐春風,原來他是學傳統文化的。你給老祖宗臉上貼金,是吧?你都笑容滿面,走到哪裡都讓人如沐春風。所以“人能弘道”,經典裡的教誨都在你的身上體現出來,你走到哪,道就傳到哪裡。假如今天我們只會背,行為都跟經典不相應,人家反而反感,“這都是說一套,都是要求別人,自己都不做。”反而給聖賢教育抹黑,這個就不好。 我們要冷靜,請問幾千年前的聖賢祖宗心比較清淨無慾,還是現在的人?祖先聖賢比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我們現在的人心比較浮躁,很多見解都不見得正確。我們再想一想,這個時代,由於科技發達,整個思想觀念非常地蓬勃,每一天的資訊量太多太多。您去問一個人生的問題,問十個人可能會有幾個答案?十個,說不定還有十一、十二個。為什麼?因為有的人早上跟你講完,下午他又打電話給你,又改答案了。所以人心不安。到底人生什麼樣的思想觀念才是正確的?這個時候需要什麼?先冷靜下來,沉澱下來,人的心越定越不浮躁,越清淨越有智慧。大家看湖面,沒有起漣漪波濤的時候,照旁邊的東西照得清清楚楚;它只要起波浪了,照旁邊的東西就照不清楚了。其實真理在哪?就在我們的眼前,就在我們的每一天。大家相不相信?比方昨天祭孔,前天本來要練習,雨下得太大沒辦法練習,但是昨天就沒下雨。結果整個祭孔儀式結束了,雨又怎麼樣?下下來了。大家悟到什麼?老天爺是可以商量的。這些事例我們聽太多了,我們也親身體驗太多了。 《天下父母》欄目組在曾子的故鄉嘉祥縣成立孝道村,當時領導都約好了,但是那幾天下雨不斷。你要改日子,現在領導都很辛苦,哪有可能給你改日期?沒辦法,只好進行。結果一開始,時間到了,雨停了,開始致辭,這個流程半個小時,整個過程都沒有下雨,半個小時快到了,最後大家集體合照,很高興,“喀嚓”照完,雨下來了。剛好,配合得剛剛好,哪有這麼巧的事情?老祖宗的教誨,這個學問在哪裡?天人合一。這個天是什麼?所有自然的現象都跟人心是相應的,不是分開的。在《尚書》也告訴我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些經典當中的經句就是人生的真理。而我們明白這句話,就知道解決問題的根本在哪裡,在轉變人心。 摘自《做孩子一生的貴人》,蔡禮旭著

11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匈牙利的海子,仙靈古堡的詩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