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孔子家語》和《荀子》這兩本書裡記載了同一個故事:

有一天,孔子叫來子路、子貢和顏回,問了他們三人一個共同的問題,什麼叫智者?什麼叫仁者?

子路說:“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意思是,智者應該能使別人瞭解自己,仁者應該能使別人愛護自己。孔子點點頭說,“可謂士矣。”

子貢說:“智者知人,仁者愛人。”意思是,智者應該懂得了解別人,仁者應該懂得愛護別人。孔子點點頭說,“可謂士君子矣。”

顏回則回答:“智者自知,仁者自愛。”也就是,智者應該自己瞭解自己,仁者應該自己愛惜自己。

聽後,孔子讚許地說,顏回“可謂明君子矣。”

孔子是想告訴我們,人生的修行,要從自愛開始,然後才能擁有愛人,以及過好生活的能力。

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怎麼會有餘量來愛別人?

1

好好愛身體

前不久,我鄰居的兒子因為紋身,被所在的高中勒令休學。

老師說等紋身洗了明年可再讀,但因為紋身的面積太大,洗了幾次都洗不掉,只好放棄。

很多時候,因為好奇,因為耍酷,一次衝動的選擇會讓人悔恨一生。

《孝經》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弟子規》上也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不珍惜健康,不愛護好父母賜予的軀體,是最大的不孝。

夏天吹空調,冬天去汗蒸,吃垃圾食品,和手機“天荒地老”,歌舞昇平,縱情享樂,聲色犬馬……

身體是個軀殼,修行之人所謂的“臭皮囊”。這個皮囊很堅韌也很脆弱。然而再偉大睿智的靈魂,離開了這個皮囊也無法獨立存在。

呂凱特說: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

生而為人是一件幸運的事。無論什麼理由,都不應該透支生命。

2

好好愛品格

愛默生曾說:“品格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發揮作用,而無需藉助任何手段。”

人生在世,能力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品格指路,人就會偏離正途,哪怕有再好的能力,也是白費。

現如今,文盲少了,高學歷的多了,可文明程度反而似乎下降了。

在網上,那些低俗的影片大行其道,下流的文章與標題攫取了海量的眼球;在現實中,很多衣著光鮮亮麗的帥哥美女一張口就是汙言穢語,倒是契合了劉伯溫的那句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還有一位失業的汽車修理工,從美國到中國當外教。他說只需要在酒吧裡花16塊錢買一杯啤酒,坐在那裡慢慢喝,很快就會有女孩子上來搭訕,甚至主動提出跟他去開房。

《弟子規》說,“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縱然你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即使你花容月貌美若天仙,若是不愛護自己的品格,你的人生註定是悲劇。

3

好好愛名聲

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就像臧克家的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人生短短几十年,能讓人記住名字的本就不多,能夠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更是鳳毛麟角。

以前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現在是一輩子大起大落,從天堂到地獄的比比皆是。

一個窮孩子努力學習改變了命運,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卻抵擋不住金錢和美色的誘惑,最終腐化墮落,身敗名裂,從家族的驕傲變成了家族的恥辱。

《詩經》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強調:“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正直誠信,友善待人,雖然不能成為國之棟樑,至少做到潔身自好,不會辱沒了名聲。

4

自愛,而後愛人。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少年之時,應該戒美色等讓人放縱的東西,青壯年應該戒爭強好勝,老年人則要戒貪得無厭。

孔子這段話,說到底還是提醒人們自愛。

我們每天都在和慾望搏鬥,雖然明知不可為,卻常常做了慾望的奴隸。

當今時代,孩童早熟,中年出軌,為老不尊,很多人異常浮躁。君子這三戒似乎不應該再分年齡段劃分。色、鬥、得,成為每個人一生隨時警惕的東西。

楊雄在《法言》中講:“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

懂得自愛的人才能愛他人,也才有條件和能力去愛他人,也才有可能獲得別人的敬愛。

每個人都是帶著使命來的,自愛,則是完成使命的前提。

如亦舒所說:“自愛,沉穩,而後愛人。”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采芑》校勘、認字、注音、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