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這句話語出《禮記·曲禮》,原文是這樣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字面意思似乎是,禮不為下面的庶人而制,刑不為上面的大夫而制,受過刑的人不能出現在國君身邊。
後人據此認為,“刑不上大夫”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夫享有特權,刑罰不能懲處。
還有人認為,“刑不上大夫”的“上”是“優待”的意思,“禮不下庶人”的“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話意思是:士大夫也不會在量刑上受到優待,老百姓也不會被排斥在禮儀之外。“刑不上大夫”反而強調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樸素觀點。
這樣看來,就有了兩種不同的理解。到底哪一種理解更接近於原意呢?
《禮記》又稱《小戴禮記》,是一部先秦至西漢時期的禮學文獻選編。該書最初為西漢時期的戴聖所篹輯。既然該書最早出現在西漢,讓我們來看看離該書產生時間比較近的司馬遷的理解。
在著名的《報任安書》裡,司馬遷痛心疾首地說:“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且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凌遲,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古書上曾說“刑不上大夫”,這就是說士大夫在氣節方面不能不加以自勉。
猛虎在深山裡,百獸都會感到震驚恐懼,可等它落入陷阱或獸籠裡,就只能搖著尾巴乞求食物,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是猛虎由於受到了長期的外力制約而被慢慢馴服。
所以,即使隨便在地面上畫個監牢的形狀,士大夫也絕對不會隨便進入;即使用個木頭雕刻成獄吏的樣子,士大夫也絕對不會和他對案受審,士大夫應該做的是,在自己將要受刑之前就拿定主意自殺,以免刑罰加身……
一個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就自殺以逃脫刑罰的制裁,而是等到自己的意志慢慢衰頹,遭受了酷刑對待的時候,才想到自盡保全節操,那不是太晚了嗎?古人之所以在對士大夫用刑時很慎重,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由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至少在司馬遷的理解裡,“刑不上大夫”指的不是士大夫享有特權,可以免於刑罰的懲處,而是指,士大夫為了保全自己的尊嚴和氣節,在刑罰加身之前,應當果斷自殺,以免遭到刑罰的懲處。
因為在古人看來,“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即一個人生於世間,最好的情況是不讓祖先因為自己而受辱,其次是自身不受辱,再次是不讓自己的顏面受辱。而在刑罰還沒加諸到自己的身體之時就自殺,以之避免身受刑罰懲處的恥辱,就是“不辱身”,就是“不辱辭色”,此之謂“刑不上大夫”。
由此可以看出,“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既不是一般人理解計程車大夫享有法外特權,也不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修養高尚計程車大夫的一種行為準則。在“刑不上大夫”的本來意義裡,只有尊嚴和氣節,只有寧死不屈的恥感,而沒有一點點特權的影子。
因此,“刑不上大夫”不是古代士大夫的擋箭牌而是一種自我警醒,不是法外特權而是一種自我約束。面對這樣一句古語,今天的貪官汙吏們難道不該汗顏嗎?
(摘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