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如今的快節奏社會,我們不知多久沒有停下腳步好生看過眼前的風景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一份難得的閒情逸致讓人心生嚮往,偷得空閒,煮上一杯清茶,聽著窗外細雨,讀陶淵明詩文,彷彿也隨他進入了山水田園,快意灑脫,將心中煩憂盡忘於此。

這位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的田園詩派大家,文章樸素自然,無需刻意雍容華章點綴,便可將人帶入水天之間,詩情畫意,心曠神怡,高遠拔俗、天然渾成,別有風味,他的恬靜灑脫,傲骨清高也讓人羨慕欽佩。

他寄情山水遠離世俗紛爭,是對人生失望透頂刻意麻痺自己,還是與時光握手言和真正瀟灑自在?

早期陶淵明的家境並不算壞,直到八歲時父親早逝,家道逐漸敗落。他自幼便修習儒家文學,也看道家經典。喜愛閒靜之地,在他《歸園田居其一》中便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如此看來他本就不喜塵世,不念王權富貴,只想一世灑脫恣意,活出自己的態度生活,尋找心中詩意方才不枉來世走著一遭。

雖然心有詩和遠方,但人總歸是要回到現實的,二十歲家道早就中落的他不得不謀求生路,開始了他的宦官生涯,他在《飲酒》中寫道: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不難看出,若不是生計困難,他實在不願出任為官,離開園林舊居,走進紛亂塵世。

初入仕途,他官位極其低微,史書中也記載不祥,二十九歲時,他擔任江州祭酒,仕途略有起色,但他認為自己不堪吏職,於是毅然辭官返家。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命入都,在都工作了幾月後還家,途中被大風阻隔了去路,久久不能歸家,於是寫下《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詩中寫滿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園林風光的懷念。想來若不是皇命難違,他許都不願離家。

一年之後其母病逝,他回潯陽奔喪,三年守孝期滿後,他陷入了糾結矛盾之中,多年以來母親和家人對自己的任意妄為,隨心所欲並無過多指責,基本都是遷就,然自己早年也是學過儒家,也有些許報國之志的。現今多年一直默默無為,實在有負聖賢書,於是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山。

在他擔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期間,又寫下《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可見他還在矛盾與仕途和山水之間。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十月,在於仕與耕之間他搖擺了十餘年,這也是現實和期望之間的抉擇,這一年他終於下定決心辭官歸隱,其實心中早就厭倦了官場生活,那些複雜的人情世故,風雲詭譎,陰險的爭權奪利,不擇手段讓他深深不恥。

一首《歸去來兮辭》: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如此向東晉朝堂宣告了他陶淵明現在真的不幹了。寄情山月園林,灑脫風流,豈不快哉。

有人說他有負所學,終其一生都碌碌無為,不為百姓謀福,不為朝堂做事,不為君王分憂,太過自私,只曉得自己快意瀟灑,有辱斯文。然也有人羨慕他對心中追求的果斷灑脫,人這一生多數本就不是為他人而活,當然也有那些心懷天下,社稷蒼生的聖人,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承擔起濟世之責,方不負所學。

人各有志,並非人人都可做到如聖人一般偉大,有他們那樣的胸懷志向。林語堂曾評價陶淵明:“他是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是簡樸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聰明與諳與世故的人自慚形穢。”

歸隱之後的他熱愛田園熱愛生活,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難以遺忘他的原因。以前看過一個老教授講陶淵明,他是一個喜愛勞作又風趣 幽默之人,看他《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看到此處你覺得他肯定不管不打理他的田地,不想之後又來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傢伙,這天天早出晚歸的,確是草盛豆稀,但他依舊樂此不疲,對他的田園那是一如既往的喜愛。這也在情理之中,他一個文人哪裡做過勞作,剛開始自然不會得心應手。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去世,他與自己的詩和遠方一同去了另一個世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他的一世皆在追尋自己的人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心中所求,乾脆果斷拋開世俗紛擾,將身心寄託田園。

3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細讀《資治通鑑》,瞭解毛遂自薦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