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喜歡歷史的朋友一定聽說過劉邦的“白馬之盟”,也基本上知道它的主要大致意思。因為本文將會對它的意思進行全面的解讀,所以先就不多做解釋了。

白馬之盟是劉邦在平定漢初那些異姓王叛亂之後,覺得封異姓王的政治風險太大,所以就順道把“異姓為王”這道口子給堵上了。他與手下的將領斬殺白馬、歃血為盟:“非劉姓者不得為王”。這個邏輯相當於劉邦在建立漢朝這座帝國大廈時,由於實力、形勢所迫,被迫留下了韓信、彭越等七個權力漏洞,最後使出了吃奶的勁,終於把這個七個漏洞給補上了。精疲力盡的他重新以勝利者的姿態定下新規矩:“以後就不允許有這樣的漏洞存在,若有,允許你們一起把這漏洞給填死。”

但是,上面的理解是我們通常的表面上的理解,真實的“白馬之盟”有這麼簡單嗎?也許,我們看看呂雉是如何理解和運用“白馬之盟”的,就會明白了。

劉盈未死時的呂雉

漢惠帝劉盈一生是不幸的,因為他沒攤上一個好爹,他爹從小就不管他,還在逃難的過程中一腳把他和姐姐踹下過馬車。後來他爹功成名就了,只顧著和那些年輕阿姨唱歌跳舞,沒心情對他這個嫡長子耳提面命,還被漂亮的戚阿姨的枕邊風吹昏了頭,想要把的太子位置給弟弟劉如意。可以說,劉盈從小到大基本上沒有在他爹那裡得到過什麼父愛。但是,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攤上一個十分偉大又十分有能力的母親,女本柔弱、為母則剛,他的母親呂雉這一輩子咬著牙齒變成女漢子、擼起袖子變成女戰士,幾乎無時無刻不是在為他操心、鋪路,直到一手把他扶上了皇帝之位,還不惜揹負狠毒的名聲,也要為他打造一把保護傘。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了,劉盈繼位了,呂雉開始要做惡人了……呂雉要做惡人了,自然有她要發洩這麼多年的怨恨的心理需要,但是更主要的因素還她要為她的兒子劉盈鞏固地位。歷史上的政治鬥爭,利益驅動往往比情緒宣洩更重要。比如她把戚夫人製成了人彘,一方面是因為她恨戚夫人這個靠青春吃飯的小三,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戚夫人居然敢覬覦他兒子的皇位。在這裡也奉勸所有閱讀此文的朋友,人永遠要有自知之明,別當了伴娘就覺得新郎都是你的。人,一旦動手去搶不屬於自己或者自己無力保護的東西,基本上就離滅亡差不多了。

呂雉拋家舍業蹲號子、孤枕冷被熬日子才幫助打下了這麼大一份家產和地位,像戚夫人這樣就知道一哭二鬧三上吊的頭髮長見識短的女子,根本沒有資格和能力去爭去搶。呂雉殺了戚夫人之後,順帶把劉如意也給斬草除根了。

當一個人在某種情緒之中走向極端之後,他是很容易在另一種情緒上也走向極端的。呂雉因為劉邦冰冷了他的心,她把所有的愛都轉嫁到了兒子劉盈身上,這種極致的愛使得她對於所有對劉盈有威脅的人都會極端的恨。她不光殺了戚夫人母子,還準備殺掉曾經被她撫養過的劉肥,誰叫你是劉邦的長子,誰叫你被封了齊王,誰叫你的齊地是天下七大郡之一。好在劉肥得到了高人指點,不斷地往嘴外吐肉,把自己齊國的封地不斷地揮刀自宮,讓給了呂雉的利益集團,才得以善終。

此時的呂雉也並沒有做什麼太出格的事情,也並沒有過多地干預朝政。她順從了劉邦的遺命,先後任用蕭何、曹參為相,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很著名的成語——蕭規曹隨。史書中對於劉盈當皇帝的七年並沒有太多的描述,除了透過一些側面突出了劉盈是一個厚道的皇帝外,其他方面都是波瀾不驚的。其實這七年卻為整個大漢王朝開了一個好頭,當然,這主要是呂雉的功勞。

呂雉為了放手讓自己的兒子歷練,不給他壓力,不干預他發揮,一直默默的觀察著、守護著、剋制著……即便匈奴冒頓寫信以男女之情來調戲她這個寡婦,他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成長,都默默地忍受了。

古往今來,凡是透過正式外交途徑公開侮辱對方的國家元首的情況,最後幾乎都演變成了戰爭。但是呂雉一個女流之輩,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並保持優雅地化解這樣的外交尷尬,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大多數人都是想快意恩仇的,只有少數人能根據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理智的剋制,當時的漢朝確實經不起任何一場戰爭,打不打得贏是其次,怕就怕打贏打輸了,劉盈的皇位都坐不穩了。

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但多少人,一輩子都是個孩子呢?

公元前189年,曹參逝世,呂雉還是繼續遵循劉邦的遺命,命王陵當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封為太尉。如果歷史沒有轉折,那麼後來漢文帝的所有光環都會被漢惠帝提前戴上頭頂。可惜的是,劉盈只有七年的皇帝命,22歲便英年早逝了。

劉盈的死成了呂雉情緒決堤的一個決口,生無可依、生無可戀的她開始暴走,變成那個人們所熟知的“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呂后了。呂雉受了一輩子的委屈所換來的希望之花,僅僅開了七年就枯萎了。她開始覺得這個世界只有自己才能成為永不凋謝的花!

是誰又在提白馬之盟的事

我經常提醒我身邊的朋友,有一種人是絕對不能惹的,就是那種傷心難過到沒有眼淚的人,這種人的心其實已經僵硬了,她會變得無所顧忌、毫不在乎,惹了這樣的人,要麼是他不想搭理你,你落得個自討沒趣;要麼是遭到他的雷霆憤怒,你落得個滅頂之災。無論如何都是沒必要的。

劉盈死後,呂雉就變成了這樣的人,她怎麼哭也哭不出眼淚,那種傷痛欲絕的心思或許只有朱標去世時的朱元璋能夠體會。

劉盈死了,但是他和他的皇后並沒有生下太子。雖然劉盈也有幾個庶出的兒子,但是卻名不正言順了。如何儲存自己以及劉盈這一支的血脈變成了呂后面臨的最大問題。因為你如果講血統,劉邦的兒子當時還有很多活著的,同樣是庶子,高祖的兒子不比惠帝的兒子更有優勢?你如果講感情,那些老臣對劉邦的兒子親一些還是對劉邦的孫子親一些?劉盈的英年早逝給當時很多皇室子弟無盡的幻想,誰都覺得自己有被選舉、被提名的權力,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其實機會背後都是危機。

呂雉當機立斷,你們都別瞎想了,看我的!她把惠帝的庶子劉恭捧上地位,並殺掉了劉恭的親生母親,免得你以太后的身份瞎摻和。呂雉自己作為太皇太后臨朝聽政,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到前臺來掌控一個帝國的政治女性。

人越是內心充滿不安全感,越是容易產生極端的控制慾,越是容易用激烈的方式去處理問題,他會感覺只有把所有的東西都抓在手裡心裡才踏實。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沒有安全感的人最終大多數都會走向失敗的原因,因為抓得越緊,越容易被反噬。

杯弓蛇影的呂雉想要擴大自己的勢力來夯實自己心中的安全感,而此時她不敢也不願去相信別人,只想依靠自己的孃家人,所以打算封自己的呂姓親戚為王。這顯然有點不符合規矩了,所以呂雉得先試探一下大家的態度,要是所有人都強烈反對,那就只能作罷了。要是隻有少數人反對,那就不如殺雞儆猴。權力鬥爭中,試探這個第一步永遠是必不可少的。

她先問了當時百官之中地位最高的三個人,也就是所謂的三公——王陵、陳平、周勃。這三個人的態度很有意味,大家可以細細品味。

王陵的態度很直接也很強硬,以劉邦當年的白馬之盟為由表示堅決反對;陳平則表示:“高祖當皇帝時,封劉姓為王;現在您也是國家一把手,所以封呂姓為王,這一點毛病都沒有啊!”;一直以大老粗的形象示人的周勃則簡單地表示:“我沒意見!”

大家從這三個人的表態中看出了什麼?反正呂雉是看出來了,只有王陵一根筋的人是死認劉姓正統的,陳平和周勃都是認講話算數的那個人,至於什麼正統、規矩,對不起,沒概念!道理可以順過來講,也可以倒過來講,反正講得通!

所以,提起“白馬之盟”的王陵幾天之後就被呂雉架空了,王陵也總算是看明白了,為了保命趕緊告老還鄉。臨走之前,他對陳平和周勃這種背叛高祖革命誓言的行為表示了強烈的譴責,而陳平和周勃則意味深長地笑了笑:“保劉姓正統我們不如你,但救漢室江山你不如我們!”後來,果然是陳平、周勃平定了諸呂之亂,當然這是後話,也是有原因的。

在排除了軍功集團那些老臣的阻力之後,呂雉開始廣封呂姓王。而且她封得特別有講究,她不是另行封賜,而是替代封賜。什麼意思呢?就是用呂姓王去替代劉姓王,使得劉姓王越來越少,呂姓王越來越多。至於那些呂雉覺得暫時沒必要殺掉的劉姓王,她也一律給他們安排了標配媳婦——呂姓媳婦。

所以,呂雉當家的後期,劉姓王爺的世界末日基本到了極致了,要麼因為被猜忌而被殺;要麼你就老老實實地娶呂家媳婦、任由擺佈;要麼你就夾緊尾巴、裝瘋賣傻。呂雉對待劉姓王和劉邦對待異姓王是一樣的,都跟打地鼠一樣的,誰冒頭就打誰,打到沒有地鼠鑽出來為止。

白馬之盟到底在說些什麼?

當年劉邦在平定英布、廢掉盧琯後,和手下的功臣宿將們曾經斬過白馬為誓:“非劉姓不得王者,非功者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這個誓言的字面意思其實並不難理解,但是它的邏輯卻頗為深奧。它有點像江湖拜把子一樣的盟誓——要聽大哥的,既沒有寫進法律,也沒有昭告天下,但它為什麼能起作用呢?而且有時候有用有時候又沒用人呢?靠江湖規矩?靠年輕人講武德?

我們慢慢來分析!劉邦這個臨終盟誓,其實字面上表達了兩個意思:一個是定規矩——不管以後誰牛逼得要起飛,都不能當王爺;一個是布任務——要是我死了之後,誰不守規矩,大家一起收拾他。大家看出問題來了嗎?劉邦定的規矩是斬斷了別人的非分之想,交代的任務是要別人為他老劉家賣力,這兩者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那些功臣宿將們為什麼要去執行呢?他們的驅動力在哪裡呢?

我們再來看看劉邦在立國的時候是怎麼跟他的老部下怎麼立誓、畫大餅的:“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什麼意思呢?和《還珠格格》裡“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是一個意思,意思是除非黃河變成一根帶子,泰山變成一塊磨刀石,否則只要我們老劉家的江山在,你們子孫後代都有一口飽飯吃。這是“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的永久性承諾或者說是我們現在的永久性股權認證。

所以,其實在歷史上,劉邦當初封的143個侯中,真正直接被劉邦弄死的只有造反的韓信和陳豨,其餘的人劉邦都沒動。不是劉邦太講哥們義氣,而是劉邦不敢輕舉妄動。因為劉邦當時能坐在董事長的位置上,全靠這幫小股東的支援。

這個誓言和白馬之盟有什麼關係呢?還真有關係,你看看白馬之盟中間那一句“非功者不得侯”,這句話是在保護誰的利益,就是在保護功臣宿將的利益啊!前面封侯的時候給出了承諾,白馬之盟又給出了保障,這樣那些功臣宿將心裡才踏實。才會去保護他老劉家的董事長位置。

所以,把白馬之盟的意思貫穿來理解其實就是:“我老劉家當大哥,你們跟著吃肉,我老劉家的孩子繼續當大哥,你們的孩子繼續跟著吃肉,咱們就這麼繼續這麼愉快地玩下去,不準再讓其他人入局了,我們關起門來玩我們的,誰要是敢闖進來,我們一起弄死他!”

可見,劉邦是多麼聰明,白馬之盟就是徹頭徹尾的排他性約定,前一句保證了他劉家的皇權、王權的純潔性;後一句話基本堵死了非打天下的家族當侯的可能性,保證了軍功階層們侯爵的純潔性。這種利益分配上的默契是白馬之盟有效的邏輯基礎。

順便解釋一下,侯爵在當時並僅僅一個爵位,它有封地,可以當飯票用的。它更是進入政治利益核心的通行證,是國家組織VIP身份的象徵。它對應所代表的就是和皇權、王權相制約的相權、官權。

“白馬之盟”是個雙向的承諾與利益劃分!也就是說,這個私下協議的意思是,以後這個天下就是我們老劉家和你們這幫老兄弟平分了,所以我們得時時刻刻相互照看著。

至於劉邦為什麼要搞白馬之盟這一套,原因其實是深層次的。首先你劉邦的法統不正,你就是一個流氓出身,你的江山是靠大家幫你從項羽手裡搶過來的。你劉邦可以搶別人的,別人要是有能力自然也可以搶你的。簡單來說,你劉邦現在手裡的東西本來就不是你的,搶你不算不講道理。第二所有的諸侯王其實並不是你劉邦主觀意願決定的,說白了人家是憑實力和功勞讓你不得不封的,他們只是你名義上的下屬,其實是你的合夥人。總之,劉邦當時的皇帝和秦始皇那樣的皇帝不是一個概念,他只是一個帶頭大哥,而不是一個老闆。

劉邦的這種安排造成了漢初“皇權——王權——相權”三權分立的政治局面,這種政治局面也就形成了邏輯漏洞,暴露了人性醜陋。皇權和相權之間夾著一個王權,王權本是皇權和相權之間的平衡者,但都無人關心他們的生死。有用的時候讓你生,無用的時候讓你死。

也正因為如此,呂雉選擇對王權動手時,軍功集權的抵抗意志並不強烈,皇權還在你老劉家手裡折騰,相權還是在我們軍功集團手裡,這就符合了當初“白馬之盟”的約定,符合雙方的利益承諾。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你弄你的吧,我們搬起板凳看戲就可以了。

也是因為同樣的道理,呂雉到生命盡頭,突然頭腦發熱地動了軍功集團的利益,軍功集團的代表陳平和周勃及時跳出來,以雷霆之勢平定了“諸呂之亂”,關鍵人家還落得個“保家衛國”、信守承諾(白馬之盟)的好名聲。

歸根到底,白馬之盟是一種利益分配的私下協議,是一種政治默契,它建立在人性的貪婪和自私上的。呂雉成也因為它、敗也因為它。

感想

我從來不希望每個讀者朋友讀完歷史之後,就是圖個一時之快而沒有思考。透過“白馬之盟”及其衍生的故事,我們至少要去認真思考以下這些生活道理。

1、任何時候,除非你的拳頭足夠硬,沒人敢和你坐一張桌子上吃飯。否則,有人跟你同桌吃飯時,千萬不要有吃獨食的想法。不然要麼你最後被撐死了,要麼桌子都被掀翻了,大家都沒得吃。

2、不要輕易去相信任何承諾,凡是承諾能夠維持表面和諧,背後一定是有利益牽扯的。成年人的政治鬥爭中沒有對錯,只有利益。劉邦不是真心對他那邊兄弟好,周勃那邊老臣也不是真心忠於劉姓江山的人。一個人相信童話可以,但是永遠生活在童話裡走不出來,那就完了,比如王陵。

3、當你要解決某個矛盾的時候,儘可能不要牽扯到其他人,所以夫妻之間吵架儘量關起門吵,不能確定隊友的時候儘量單挑。你的“朋友”可能心裡只是想看熱鬧,看熱鬧的人可能變成你的敵人。因為不管你有意還是無意,你只要傷到了別人,一個、兩個、三個……總會有人要報復你的。這一點呂雉在封呂姓王的時候就做得很好,只針對劉姓王,絕不牽連軍功集團。

4、做人做事,一定要有底線原則,別誰都想去惹一下。對於那些你惹不起的人儘量不要去惹,惹上就是大麻煩。就像我們對待老虎一樣,不要看著它在打盹就想去摸它的屁股,它一發怒就會要你的命。軍功集團就是漢初一直裝睡的老虎,誰摸了他的屁股,他就要了誰的命,直到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朝的大腿初了,漢景帝才冒著冷汗、咬著牙齒把周勃的兒子周亞夫給踢下相位。

歷史的很多邏輯和我們的生活是相通的,能真正讀懂歷史的朋友在生活中絕對不會迷茫。其實這段歷史中還蘊含很多生活智慧和人性特點,只是限於篇幅,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希望大家能邊讀邊想,做一個真正有思想、有借鑑、有批判的歷史愛好者。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夜讀 | 苦難毀了他,也成就了他